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34;
&34;。
&34;
在候車室候車的過程中,聽到這麼一段對話;孩子因為口渴大聲的叫媽媽而吵到了一些正在閉目休息的旅客們,最後孩子的媽媽向那些旅客道歉。
我們成年人都懂在公共場合是不應該大聲說話的,即使是說話也應該小聲的說,不能夠影響到別人的;但是,很多的時候,小朋友是並不懂得;或者說即使他們也懂得在公共的場合是不能夠大聲喧譁的,可是他們不懂的需要怎麼去控制自己的音量;也許學學這&34;則能夠養成有教養的孩子。
1、被人誤認為的一個&34;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小朋友在公共場合(比如:圖書館、博物館等地方)大聲喧譁,當然了,也不是說只有小朋友會這樣,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地鐵站、公交車等地方刷視頻、聽音樂大聲的外放的人也不在少數,而這些人很多的時候,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他們是一個&34;的人,因為他們只考慮自己,並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影響到旁邊的人了。
同樣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即使是孩子大聲喧譁的行為是無意識的行為也會被有心人認為這個孩子就是一個沒有&34;,甚至認為這個孩子的家長同樣也是一位&34;,所以孩子才會這樣。
2、打擾別人,破壞他人興致
試想一下:如果你們真正討論一件事情正起勁的時候,突然被人打斷會產生一種怎麼樣的感覺。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不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音量進而大聲說話,這個行為已經打擾到了別人同時也破壞了他人的興致。
我們家長不能夠認為孩子不懂的控制音量是一件小事,而不及時的糾正孩子,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明白: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事情沒有大小,一定要引起重視,否則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1、孩子會變得自私
孩子如果經常性的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那麼他一定是不懂的考慮他人的感受的;這樣的人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家長不及時的給孩子糾正過來反而任其發展的話,那麼孩子最後會變得越來越自私;直到長大成人之後也是不會為別人考慮的同時也不會和別人分享。
這本質上和家長溺愛孩子造成的後果是一樣的,這不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2、孩子在未來也很難交到朋友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和自私的交朋友,孩子也是一樣的。試想一下,在午休的時候,每一個都是乖乖的睡覺,而你的孩子卻不僅不睡覺,而且在休息間大聲的喧譁,吵的每一個小朋友都不能睡覺了,怎麼可能會有小朋友想要和這樣的孩子做朋友呢?如果這個小朋友每次都在午休的時候大聲吵鬧,相信到最後,每一個小朋友都是會討厭他,甚至是孤立他。
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可以受到每一個人的喜愛,能夠交到好朋友,開心的、健康的成長。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老是控制了自己的音量的時候,不妨一起來學學這&34;吧。
1、什麼是&34;呢
在美國小學中,訓練孩子的音量表達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有一個非常好的教室,專用音量測試APP叫:Too——Noisy,它可以實時監控教室的音量,並通過一種有趣的形式進行打分。在使用這個應用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時刻了解自己說話的動態,也會互相提醒彼此要小聲說話。
除此之外,美國小學教室也會貼一張音量表,讓孩子們了解在不同的場合,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聲音音量。他們把聲音分為五級——不講話,耳語,小組討論,大聲演講,戶外。有的老師為了讓孩子更加好的理解以及更直觀的感受這些含義;還把它們設計成叢林主題的——耳語的時候就像小蛇一樣的聲音那樣嘶嘶嘶;演講的時候則像獅子那樣大聲的講話;在戶外的時候就像猩猩一樣自由自在地唱歌。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五個音量的中每一個音量的用法。
1、第一級音量:安靜
&34;的情況適用於:考試、自己獨立學習、默讀等等情況中。此時我們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同時當孩子處於這種安靜的環境的時候同樣要要求孩子給他人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保持安靜。
之前周末帶著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孩子看完了一本書之後想換另外一本書,他不懂圖書館是需要保持安靜的,結果他大步跑過去書架旁邊拿書,他走的太快我沒來得及和他說話就跑過去了,還大步跑回來,製造出了挺大的動靜,因此當他坐下來的時候,旁邊的人看了他一下。此後;我跟他說:寶寶,在圖書館這種學習的時間是需要保持安靜的,你這樣跑來跑去是會影響到別人學習的;從那以後,孩子他再次去圖書館看書都是輕手輕腳的。
此外,我們家長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在寫作業期間我們家長也不要借著拿水果給孩子解乏等理由去打擾孩子寫作業。
2、第二級音量:耳語
耳語的適用情況是在兩人之間進行討論問題或者說悄悄話的時候;此刻的聲量應該控制在僅僅只有彼此之間能夠讓對方聽清楚的同時又不會影響其他的人。
3、第三級音量: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的音量是比前兩者大一點的;小組討論參與的人數比較多,聲音不能太小,否則其他的人就可能會聽不到;在小組討論的時候可以稍微大聲一點以保障可以讓坐在對面的孩子聽到,但是也不可以太大聲以免影響其他組的孩子的討論。我們都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當小組討論到激烈的部分時候難免會出現孩子大叫的情況,此時我們應該提醒那些孩子:噓,現在是小組討論時間!不可以太大聲音,否則會影響其他的小朋友哦。
4、第四級音量:演講
在演講的時候則要求孩子的聲音需要洪亮有力並且是非常有自信的。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樣的音量稱為&34;,則孩子在學校做演講的時候,老師可以站在教室的最後面,並且可以這樣提示他們:如果我站在那裡沒有聽到你們的聲音話,就說明此時你們的聲音不夠大哦!
5、第五級音量:戶外
孩子在戶外的時候聲音音量是自由的,在這裡他們可以大聲喊叫甚至是尖叫。因為,戶外是孩子們釋放精力的地方之一,此時的孩子可以無拘無束,盡情奔跑尖叫;而大聲尖叫和玩耍同時也可以讓孩子的精力得到釋放,這樣的話當孩子回歸課堂的時候反而更能集中精神。
孩子並非天生就懂得怎樣去控制自己的音量的,而是需要通過來自家長、教師的培養的,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吧,最後把孩子培養為一個有教養的小孩。
我是小F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