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孫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錄音師都會表揚我,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進步這麼大,是媽媽的應該都懂,還不是這7年練出來的。」
這樣的場景讓很多媽媽都有共鳴,衝著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很多父母的日常。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大聲吼孩子也是無奈之舉,但這並不是可以把吼叫這種行為長期合理化的理由。
畢竟,大嗓門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南京有小學曾經開了一場特殊的家長會,讓每個孩子都在黑板上寫下一句最想對爸媽說的話,有個孩子寫道: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
大聲說話常常刺傷了孩子的心。
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大喊大叫的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柔和愛,甚至充滿不易被發現的緊張和焦慮。
面對你的大吼大叫,孩子的反應無非三種:順從、反抗、當耳旁風。
選擇順從的孩子,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戰戰兢兢地生活,看父母的臉色,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選擇反抗的孩子,則越吼越叛逆。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實驗者將媽媽們的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讓10名7到11歲的兒童聽,聽完給他們發紙筆,要求孩子把喇叭裡的訓誡寫下來,結果,寫下來的正確答案只有13.3%。
研究表明,聲音越大,孩子注意力越是無法集中。
想要教育好孩子,靠得不是音量。
為人父母大可不必選擇用聲音去制服孩子,不如把聲音放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所以有一種教育方式叫做「低聲教育」,所謂低聲教育,就是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降低聲調,語氣平和,儘量理智。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更加集中聽你說話,更重要的是,在壓低聲音的同時,也是你克制憤怒、緩衝情緒的過程。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控制住情緒,降下說話的分貝,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孩子的幸運。
有話好好說,永遠是一個家庭難能可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