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經濟實力常年位居全國十強,有些人認為蘇州全靠下面縣級市,沒有縣什麼也不是、四個縣級市不能算蘇州的,蘇州是幾個市組團等等。還有人說四個縣級市不承認是蘇州的,事實上放眼全國各普通地級市所轄的縣也沒幾個是承認的,只不過在江蘇更普遍一些。還有很多人一邊說蘇州有多少人,面積有多大,一邊要去掉蘇州四個縣級市,這種言論自相矛盾。此類觀點,q君不敢苟同。
眾所周知,江蘇省是經濟強省,江蘇12個普通地級市(南京除外)下面都代管著幾個縣或者縣級市,可以說這12個普通地級市下面縣域經濟都佔了很大一部分。蘇州經濟常年位居前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更是全國前五。前十個城市中,只有蘇州市普通地級市,城區和縣級市均衡模式,這樣的與眾不同,網上針對蘇州,出現了組團城市的言論。
近年來許多副省級城市撤縣設區,這些縣在沒撤縣設區的時候已經把各項數據算到所屬城市頭上,比如廣州番禺、增城,南京溧水、高淳。q君查了這些原來的縣或者縣級市到中心城區的距離,遠的足足有60-70公裡,最近的也有40多公裡。部分建成區、熱力圖都還沒連起來就設區,而崑山、常熟距蘇州中心城區約50公裡,建成區明顯與蘇州市區接壤,崑山熱力圖實打實地與蘇州工業園區接壤。如果說蘇州是組團城市,那麼上述幾個副省級城市又何嘗不是呢?區別在於一個郊區發展強,一個郊區發展很弱,弱者忽視了郊區的存在以城區經濟自傲,蘇州受級別限制沒有設區而已。
此類觀點只不過是田忌賽馬罷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城區強郊區弱,而蘇州卻十分均衡,最弱的姑蘇區(全國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2019年生產總值也有801.12億元,有些人為了將蘇州排除在外,以城區經濟論英雄。假如按照某些人的觀點拋開蘇州四個縣級市,我們來看看蘇州市區究竟怎麼樣。
由整個蘇州大市地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蘇州水網密布,蘇州擁有70%太湖,水域面積約佔全市域面積的42.5%,所以說真正的整個大市陸地面積並不大(陸地面積約4978平方公裡),水網集中分布在蘇州市區,一個吳中區太湖面積高達1486平方公裡,相城區、園區擁有絕大部分的陽澄湖面積。依據十大板塊2019國民經濟運行統計公報中的數據,我們進行對比。
我們清晰地可以發現蘇州市市區人口557萬人(約佔全市51.8%),面積4653平方公裡(約佔全市53.7%,含吳中區太湖面積1486平方公裡),創造了9048.69億元的經濟總量(約佔全市的47%),全市54.09%(全市2221.8億)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1201.71億)。如下圖,雖然蘇州市區的GDP9076億在全國「拖家帶口」的各大城市中位居第25(包括蘇州本體),但僅憑蘇州市區1200億左右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就可以在全國各大城市(包括蘇州本體)中位居第15,可見蘇州經濟質量之高,感興趣的可以再去查查蘇州市區的三大主體稅收,同樣不差。
最後說一句,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每個板塊的貢獻,城區式發展更有凝聚力,縣域式發展更均衡,以蘇州為例人口分布較為均衡,不會出現大擁堵,各大板塊擁有各自的商業體。所以說縣級也要,城區也好,誰的發展模式適合自己城市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