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了篇《孩子6歲起步學習英語是不是晚了?》,提到了英語學習路線圖,詳細梳理一下,為後面2個孩子學習英語提供參考。
學校的教學目標不同,孩子的學習特點不同,學習目標不同,路線圖是靈活的。
大寶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聽讀中文故事的興趣和能力,所以,我們第一階段目標很清楚,儘快提升自由聽讀能力。
中文聽讀能力已經遠遠超過英文聽讀能力,導致簡單的英文材料不喜歡,喜歡的又看不懂。
這時就需要搭建一個橋梁,讓孩子能夠有效地提升英語聽讀能力。
疫情期間,充分利用現有的朗文國際教材,在二年級下學期讀完了整套教材。目前已經順利進階到聽讀初章書《Nate the great》。
第一階段還是「學英語」為主,過程相對比較被動枯燥。大寶對聽讀中文故事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整個過程的難度。今年有望達成自由聽讀的目標。
具備了自由聽讀能力,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為主的第二階段。這與學校前3年培養習慣的目標大致相同。
這個時期,更強調「用英語學」的主動輸入。進入第二階段後,英語學習其實已經進入了大語文的範疇,中英文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
朗文教材確實不錯,難度梯度設置得很好,特別是故事類和說明文非常豐富,讀完朗文正好可以無縫對接RAZ K。
幾乎所有的英文教材,在科普類和科學類的選材上都嚴重不足。所以,這兩方面要自己做適當補充。
到了小學高年級,差不多達到美國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水平了,就可以進行輸出為主的學習了。
第三階段,主要是結合資源,主動創設一些英語運用場景,進行輸出訓練。
應試,放在了最後,並非不重視應試。在印表機已經家庭化的時代,平時的測試量已經不低了,到了高年級,應試能力基本都拔上來了。
雖說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很重要,是應試的基礎,但畢竟二者並不完全重疊,對應試成績有多大的幫助,也是因人而異。想想我們中文聽說讀寫都可以勝任,考語文是不是仍然有很大難度?
小學畢業,能夠達到美國三年級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對於第二語言而言,已經不錯了。
———全文完,多謝閱讀,歡迎留言交流。
在焦慮的時代,靜下心來,陪孩子一起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