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孝感網
近期各地發生的多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又一次讓人痛心!痛惜!
客觀地說,近些年來,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校,都非常重視防溺水安全教育,每到夏日來臨,家長不乏叮囑,學校多有告誡,新聞也諸多提醒,但是為什麼仍舊無法完全、徹底地避免未成年人溺亡悲劇的發生?
一再發生的悲劇表明,僅僅是「水深危險」的提醒、口頭式的打「預防針」,對於天性活潑、避險意識不強的孩子們來說,收效甚微。只有進一步釐清公共責任與監護責任的邊界,加快構建社會共治的「立體防護網」,才能讓意外不再發生、悲劇日漸消彌。
一個基本共識是,防溺水必須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學校要充分發揮「防溺水教育」主陣地作用,更加注重實效。防溺水教育應化僵化的教條執行為「潤物無聲」的貼心交流,並通過開展應急演練或模擬情節預演,由淺入深地告訴其「危險地帶」在哪裡,不斷補齊安全教育、急救和逃生知識的「公共缺陷」,增強其自我保護能力,從而減少「因溺而亡」。
防溺水安全教育,家長應該負起第一責任。學生家長首先應該承擔起假期管教、約束的責任來,除常叮囑外,還需時刻關注孩子的去向,儘量讓孩子不要遠離自己的視線。對於農村留守兒童,更是如此。如果沒有條件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自己務工的城市過暑假,那麼最好把孩子委託給親戚或鄰居給予暫時性的照顧。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的暑期安全,村(社區)也要發揮積極作用,比如可以提供場地和經費,組織暑假興趣班、託管班;動員更多的社會組織或義工、「五老」志願者等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這樣一來,孩子有地方可去,有課程或活動可以消磨時間,他們也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下河遊泳,或進行其他危險活動了。
防溺水是個長線的鏈條,還需補齊公共責任的「短板」。 要有效防範孩子溺水,除了安全教育,關鍵在於為孩子提供相對衛生安全的戲水、遊泳場所。政府部門需要立足於孩子長遠發展,多方籌資,想方設法,在堅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修建供孩子遊樂、戲水之所,免費或低價格供其使用,從根本上消除孩子「私下江河塘堰」之安全隱患。
暑期已至,長期宅在家裡的小「神獸」將外出活動。此刻,「防溺水教育」這根弦,真的松不得!只求溺水悲劇不再上演!(孝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