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美國一個小孩患了嚴重的心臟病,急需換一顆「心」。而另一頭,有個家庭發生了一起車禍,孩子在車禍中喪生。他的心臟,被母親捐給了患心臟病的孩子。 20年後,孩子長大成人,在婚禮上,將當年失去孩子的母親請到現場,用聽診器放在胸前,「聽,您的兒子現在仍在活在心中,他的心臟仍在跳動。」 6月12日,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與六盤水市人民醫院共同舉辦、六盤水市衛健局協辦的「六盤水市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培訓會」上,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左石動情地分享了這個故事。
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是20世紀醫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之一,給許多終末期臟器衰竭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 「器官捐獻最偉大之處,就是讓一個生命的終結成為另一個生命的新的開始。」六盤水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鄭國倫在培訓會上說。 每年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生命是一首歌」成為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的主題。 「捐獻數量決定了能做移植的數量。」左石提到,近年來,貴州器官移植事業蓬勃發展,2018年完成124例,2019年196例。僅腎移植一項,就連續兩年排名西南第2名。 但快速發展的器官移植術也意味著需求的迫切,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萬例左右。 器官移植不僅是醫學技術問題,更涉及政治、法制、倫理等深層次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民眾廣泛了解器官移植的常識,讓更多人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為更多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捐獻器官的病人,大部分產生在ICU裡,或是因為腦出血、車禍、外傷等,導致生命危重。所以今天來到現場聽會的大都來自ICU、神經內外科的醫生,他們都是最直接接觸病人的人。」貴醫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潘光輝說。 據介紹,此次貴醫附院走進六盤水開展器官捐獻移植政策解讀與培訓只是一個開端,下一步還將走進黔西南州,將器官捐獻事業推廣、普及給更多普通民眾。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一茜
編輯 楊霞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