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意味著什麼?是心跳的延續、是生命的新希望……

2021-01-07 天眼新聞

有個故事,美國一個小孩患了嚴重的心臟病,急需換一顆「心」。而另一頭,有個家庭發生了一起車禍,孩子在車禍中喪生。他的心臟,被母親捐給了患心臟病的孩子。  20年後,孩子長大成人,在婚禮上,將當年失去孩子的母親請到現場,用聽診器放在胸前,「聽,您的兒子現在仍在活在心中,他的心臟仍在跳動。」  6月12日,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與六盤水市人民醫院共同舉辦、六盤水市衛健局協辦的「六盤水市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培訓會」上,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左石動情地分享了這個故事。  

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是20世紀醫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之一,給許多終末期臟器衰竭患者帶來了治癒的希望,挽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生命。  「器官捐獻最偉大之處,就是讓一個生命的終結成為另一個生命的新的開始。」六盤水市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鄭國倫在培訓會上說。  每年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日,今年,「生命是一首歌」成為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的主題。  「捐獻數量決定了能做移植的數量。」左石提到,近年來,貴州器官移植事業蓬勃發展,2018年完成124例,2019年196例。僅腎移植一項,就連續兩年排名西南第2名。  但快速發展的器官移植術也意味著需求的迫切,我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萬例左右。  器官移植不僅是醫學技術問題,更涉及政治、法制、倫理等深層次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民眾廣泛了解器官移植的常識,讓更多人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為更多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捐獻器官的病人,大部分產生在ICU裡,或是因為腦出血、車禍、外傷等,導致生命危重。所以今天來到現場聽會的大都來自ICU、神經內外科的醫生,他們都是最直接接觸病人的人。」貴醫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潘光輝說。  據介紹,此次貴醫附院走進六盤水開展器官捐獻移植政策解讀與培訓只是一個開端,下一步還將走進黔西南州,將器官捐獻事業推廣、普及給更多普通民眾。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一茜

編輯 楊霞

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生命延續的使者――器官移植協調員
    25歲的薛瑾是四川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器官移植協調員,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首位器官移植協調員,她從事器官移植工作五年,見證了120多例器官捐獻供體。2013年年僅22歲的薛瑾取得了器官捐獻協調員資格證書,她的主要工作是對各地區重症監護室進行宣傳器官捐獻有關知識,並且動員患者家屬能夠接受逝後人體器官的捐獻,在患者去世後把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病人,讓其獲得新生。脫下工作服時的薛瑾與大多數同齡女孩的生活相似,愛美食愛自拍,而一旦投入這份特殊工作時又會燃起全部熱情續寫生命,用堅守和真情見證死亡與新生,嚴謹而神聖。圖為人體器官移植協調員薛瑾。
  • 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我國正式啟動器官捐獻事業的十年期間,累積有3.2萬個成功捐獻案例,9萬多移植患者不僅因此獲得了生命的延續,更獲得了一群未曾謀面的親人。在以體彩公益金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連續10年支持下,我國器官捐獻事業逐漸走進社會大眾視線,越來越多移植患者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 腦癱兒即將離世 母親希望捐獻器官「延續」生命
    今天,深圳紅十字會將與威威家長見面,討論捐贈器官事宜。  花都新華鎮,8歲男孩威威在剛出生10個月時就被確診為腦癱。禍不單行,今年春節期間,威威被查出患有顱咽管瘤。八年來,其母張惠嫻和兒子寸步不離。儘管接觸過威威的醫生都建議張惠嫻放棄繼續治療,但她始終滿懷希望。6月15日,張惠嫻表示,如果等來最壞的結果,她願意能把兒子的心臟無償捐獻出去,「希望在另外的一個身體裡延續我的愛」。
  • 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 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器官捐獻1000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會上,三個接受器官移植手術的孩子,向三位器官捐獻者家屬代表獻花,表達對逝去生命的致敬和感恩之情。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中國器官移植事業走到陽光下,得益於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離不開紅十字會的支持和醫務人員的努力。  活動上,三位捐獻者家屬代表講述了家人器官捐獻背後的感人故事,現場一片唏噓。捐獻者選擇在生命盡頭饋贈他們的「珍貴禮物」,挽救另一個生命,讓光明和生命得以延續和接力。
  • 公益體彩助力器官捐獻 共同見證生命延續
    我國正式啟動器官捐獻事業的十年期間,累積有3.2萬個成功捐獻案例,9萬多移植患者不僅因此獲得了生命的延續,更獲得了一群未曾謀面的親人。「體彩公益金是社會公眾一點一點投入積累起來的一筆錢,也是愛心的一個匯聚,這個錢用在器官捐獻事業方面,它的受益人就是我們的(接受器官)移植患者,他們在得到器官的同時,意味著他就獲得重生了。
  • 小夥意外離世,器官助七人重獲新生,父母:這是生命延續最美好的樣子
    當小超父母冷靜下來,看見孩子躺在病床上,夫妻倆只有一個想法——哪怕傾家蕩產,都不可以放棄小超的生命。儘管小超陷入了重度昏迷、無自主呼吸,生還的機會很渺茫,但每一天的家屬探訪時間,小超父母都守候在小超身邊,親自為孩子擦臉、擦身、更換衣被……他們最希望看到小超睜開眼,聽到孩子開口喊一聲「爸!」「媽!」。
  • 器官移植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專訪《當死亡化作生命》作者約書亞...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梅茲裡希完成了多例移植手術;作為一名寫作者,他也將對於器官移植的思考、病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希望更多人能夠正確了解器官捐獻,思考如何將死亡化作生命。《當死亡化作生命:一個移植外科醫生的手記》,[美]約書亞·梅茲裡希著,韓明月譯,中信出版社2020年6月版。約書亞·梅茲裡希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長大。
  • 生命接力!河南退休女職工「腦死亡」捐獻器官 讓愛和生命得以延續
    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器官捐獻者家屬的一段話感動了現場所有人。安陽退休職工陳相果女士因「腦死亡」,在河南鄭州做了器官捐獻手術,她用大愛義舉幫助了5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續。
  • 2020首屆中日友好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
    為推動器官移植與捐獻事業發展,促進交流學習,由中日友好醫院、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2020首屆中日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日醫院主題黨日活動於11月21日召開。
  • 女子突發腦幹出血被診斷為「腦死亡」 捐獻器官「延續」5人生命
    「我的媽媽挽救了這麼多生命,我為她感到驕傲!希望她的生命能在別人身上得到更好的延續。」小邊含淚告別的媽媽,是因突發腦幹出血死亡的陳女士。12月8日清晨,陳女士的遺體被送進鄭州人民醫院手術室,她捐獻出了自己的肝腎和眼角膜。這些器官,將根據中國人體器官分配系統,為五位患者帶去新生。
  • 讓逝去的生命延續
    11月23日,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啟用現場,吳先生臉上充滿陽光。半個月前,這名患尿毒症的中年男子在該院順利完成腎移植手術,逐漸擺脫病痛折磨。隨著該平臺在廣西正式啟用,更多患者將因此受益。器官移植被稱為「外科手術寶塔尖上的明珠」,可為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帶來重生希望。
  • 怪獸充電攜手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 共享能量為生命接力
    6月11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發起的「生命是一首歌」器官捐獻主題活動在北京召開,活動吸引了全國近50個城市、10所高校、110家大型醫院、合作企業和媒體的共同參與。
  • 《修復生命》:延續生命的最好方式
    世事無常,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離開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人間,雖然經常抱怨生活太難了,每天都生不如死,但真要說我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的時候,還是會捨不得。 影片中的男主角還很年輕,他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誰也沒想到他會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的年紀突然失去了生命。他可以靠著儀器維持一些基本的生命體徵,等待一個奇蹟的降臨,也許能給父母一個心理安慰,但在我看來意義不大。
  • 跨越千裡的生命延續:青島肺葉再啟武漢患者生命
    今年1月,65歲的韓先生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終末期並伴有肺大泡,再拖下去將出現呼吸衰竭,生命最多只剩半年。韓先生的兒子表示只要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通過和醫生交流得知,父親病情危重,繼續活下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進行肺移植,自己和所有家人毫不猶豫地要求儘快手術。
  • 讓生命延續,癌症患者能捐獻器官嗎?—抗癌管家
    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用最後的人生為社會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陳薇薇的父母表示:「自己現在只有一個心願,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那就是將愛心傳遞下去,讓那些像她女兒那樣脆弱的生命得到幫助,用愛心點燃希望,讓生命重獲健康!」
  • 他們的生命,以「愛的方式」得以延續
    因此,在得知女兒去世的噩耗後,王淑父親心裡萌生出一個念頭:把女兒有用的器官捐獻出去。「我最清楚等待移植是什麼心情,(當年我)手術之後,用『給了第二次生命』來形容真的一點都不誇張。」王先生夫婦含淚在捐獻器官志願表上按下手印。
  • 她為五人帶去新生 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新華社鄭州12月13日電(記者王爍)「看到了嗎,媽媽,您挽救了這麼多生命,我真為您感到驕傲!我感覺您還在世界上某一個角落裡生活著,還在我身邊,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更好延續。」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邊夢涵籤署了器官捐獻登記表,接過這張登記表後,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深深地向她和她的親人鞠了一躬。  「我覺得媽媽並沒有離開,她在其他5個人的生命裡換了一種方式活著,也用另一種方式愛著這個世界,守護著我。」當得知母親的器官可以為5個人帶去新生的希望時,邊夢涵哽咽地說。
  • 每年約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有多少人能成為「幸運兒」?太少了!
    清明節,我們紀念那些逝去的生命,他們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 但還有一些人,他們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將器官捐獻,他們饋贈了生命的禮物,讓更多的人活了下來,讓更多的家庭有了生的希望。
  • 明年起推心死亡遺體器官捐獻 心跳未停難以接受
    在醫學界,器官捐獻的死亡標準是執行腦死亡還是心跳死亡,一直存在爭議。此次,衛生部推行的「心死亡」是否為器官捐獻標準一錘定音呢?器官移植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何曉順認為,「心死亡」不等於心跳死亡,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心跳停止,明年推行全國標準後,腦死亡捐獻仍然可行。此次「心死亡」標準的出臺是順應國情,因為老百姓從感情上來說還不理解和不接受腦死亡作為死亡標準。
  • 這是一次跨越千裡的生命延續
    今年1月,家人帶他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終末期並伴有肺大泡,再拖下去將出現呼吸衰竭,生命最多只剩半年。得知自己病情危重,韓先生把兒女叫到床邊,拿出寫好的遺書,希望辦理出院,但兒女堅決不同意。「您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現在是我們報答您的時候,只要有一絲希望就不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