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陽路4號》出品 文|鄭雨婷
2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於利雅德(Riyadh)舉行的G20財長會議期間表示,在IMF預測的基線情境假設下,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0.1個百分點至3.2%。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月20日IMF正式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更新版中,IMF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3.3%和3.4%;彼時IMF表示,去年秋季以來全球經濟活動面臨的一系列下行風險已弱於早前的預測,這些企穩的早期跡象可能延續。
然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日韓、中東及歐美地區蔓延,本周初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大幅動蕩;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研報更是指出,如果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開來,將對七國集團(G7)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上半年全球GDP增速可能跌至零,全年可能損失1萬億美元,若更為嚴重的話,美國和歐元區將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技術性衰退。
當我們將時間線撥回一個月前時不難發現,彼時外界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普遍抱著樂觀情緒。
在今年1月份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上,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Jonathan Woetzel)在回答記者關於世界經濟增長的問題時就表示,他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非常有信心」。華強森告訴記者,縱觀人類歷史,全球經濟的增長在大部分情況下約為0.3%左右;直到18世紀-20世紀50年代,世界經濟增速才提高到1%-2%;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才以3%-4%的速度增長。「這樣的高增長也造成了很多破壞,」華強森坦言,「但3.3%是一個很高的數字了,這也意味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亞洲地區的快速增長。」
談及亞太地區市場的發展前景時,華強森告訴記者,在他看來亞洲並不是單一的亞洲,而是有「四個亞洲」,即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而中國也是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掌舵者。「(亞洲)這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融合的程度越高,就形成更強大的發展潛力;在多年的醞釀之下,他們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彈性更強且更加多元化的亞洲。在亞洲,有些國家提供資金,有些國家提供科技,有的國家提供市場,有的國家提供勞動力;通過相互整合,他們創造了一個發展更加可持續的亞洲,亞洲也在變得更加『亞洲化』。「華強森說道。
以下為華強森·沃澤爾採訪實錄(註:該實錄系1月22日世界經濟論壇期間訪談內容):
「3.3%是一個很好的數字」
鳳凰網財經: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3.3%和3.4%;您怎麼看3.3%這一數字?
華強森: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大部分進程中,世界經濟的增速約為0.3%,這是在十八世紀前後的增長速度;從十八世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經濟才以1%-2%的速度增長;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世界經濟以3%或4%的速度開始增長,這是一個高增長的狀態。3.3%的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反映了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亞洲地區出現的極大增長;顯然,中國目前仍在推進城市化進程,印度處於城市化發展的初期階段,而印尼則剛剛開始推進城市化。從消費層面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也來源於蓬勃發展的中國中產階級群體。七千萬的中國家庭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中的消費比重佔到了68%,這正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之一。從生產力層面來看,每年中國工人平均比前一年多生產10%的工業產品,這也是推動增長的原因。所以我對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非常有信心,3.3%是一個很好的數字。
「亞洲不是單一的亞洲,而是有四個『亞洲』」
鳳凰網財經:此前您曾經表示當今世界正在被「亞洲化」,且速度要比我們想像中的快得多;您怎麼看當前亞太地區的發展?
華強森:這個觀點是基於對全球消費、投資以及亞洲最近的風投、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的考量。亞洲目前已經在「去中心化」了,且這一規模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地理性問題,也是正在亞洲這一地區發生的事件。
鳳凰網財經:除了中國以外,您認為未來投資者還應該關注亞洲地區的哪些市場?
華強森:我認為亞洲並不是單一的亞洲,而是有「四個亞洲」,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中國也是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掌舵者。不僅僅有南亞、東南亞,還有諸如蒙古以及一些融入了亞洲地區但經濟發展水平更低的國家,都應該引起投資者關注。這些國家具備更好的市場機會和勞動力資源;此外還有印度,原先它向西方看齊,如今它也將目光更多地投注到東方。(亞洲)這些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融合的程度越高,就形成更強大的發展潛力;在多年的醞釀之下,他們相互補充,形成了一個彈性更強且更加多元化的亞洲。在亞洲,有些國家提供資金,有些國家提供科技,有的國家提供市場,有的國家提供勞動力;通過相互整合,他們創造了一個發展更加可持續的亞洲,亞洲也在變得更加「亞洲化」。因此,亞洲就更依賴世界其他地區了,因為區域間貿易已達到60%左右,使亞洲變得像歐洲那樣具有凝聚力,所以我們認為歐洲是一個「區域」,亞洲也是。
「氣候危機不僅給房產造成直接破壞,也間接影響了金融市場」
鳳凰網財經:此前您曾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更加重視氣候變化風險的話,金融市場將面臨動蕩」,為什麼氣候變化問題在這個市場中變得如此重要?氣候問題和金融市場之間有哪些關聯性?
華強森:麥肯錫研究院最近的報告就指出:我們不是所謂的「環境科學研究院」,我們不建立氣候科學模型,但是我們有研究環境的科學家,我們擁有了和五年前不可比擬的強大的科學研究團隊,我們的數據能把全球變暖細化成地區性的暴風雨、熱浪、旱澇,我們可以在100公裡範圍內預測更大的風暴或熱浪侵襲的可能性,這些氣候問題將會產生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影響,我們做的就是衡量這一影響的等級。
我們認為氣候變化問題變得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論是熱浪還是暴風雪,自然災害的影響力和強度變得越來越大,這樣的現象絕非偶然,而是有科學論斷的;但由於它的影響力如此巨大,我們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系統性的效應體系,而且幾乎沒有哪個地區是不受這些氣候問題影響的,首先氣候變化會直接給你的房產造成破壞,之後就是在金融上帶來的間接影響。
假設我在佛羅裡達有一套房子,我遇到了洪水,可是我有保險;但是如果我的房子遇到了三次洪水,我的保險費用就會大幅攀升。或者說考慮到這套房子可能要消失了,我就決定把它轉手,但是如果我把房子賣了,首先我有房貸,我可能把房子賣個好價錢,但也有可能市場低靡,房價下跌,我的房貸就此打了水漂,因為市場影響了銀行,而部分銀行也影響到了我的房子;而我搬到佛羅裡達之後,我給當地政府提供資金的方法就是交房產稅。所以現在我不但失去了房子,還有保險,房貸,房產稅。這就是(氣候變化問題帶來的)間接影響,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考慮這些棘手問題的原因。
鳳凰網財經:今年氣候變化問題帶來的經濟影響會更大嗎?
華強森:這得看情況。我不認為我們僅憑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些氣候問題變得嚴重的現象,就斷定它帶來的經濟影響會更大,這是跟暴露度有關的。此前人們都會搬到氣候問題暴露最嚴重的區域,他們在大洋邊上蓋房子,在颶風頻發的地方建工廠,現在他們不這麼做了。因為他們更多考慮了企業的生產效能而不是恢復能力,他們搬離大洋地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環境帶來的風險;從大範圍來說,人們計劃買房和建廠的時候已經會考慮到這些因素了,比如子女教育、入學問題等,無論你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基本上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投資獨角獸公司需要關注三類問題」
鳳凰網財經: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科技行業仍然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也有人認為2020年會是所謂的「獨角獸IPO之年」;但從2019年Uber、Lyft、WeWork等公司的表現來看,似乎這些初創企業也在開始失去光彩,您認為科技獨角獸們今年的發展前景如何?
華強森:我不方便討論具體的某家公司。我們之前看到有一家明星企業,在過去15-20年來利潤一直在不成比例地下滑,有1%-5%的公司突然失去控制連連虧損,處於底部的1%-5%的公司也是如此。由於偏斜效應,更多利潤因此會向上遊公司傾斜,而虧損現象則會流向底層公司,其中有些就是獨角獸公司。
鳳凰網財經:這樣造成的差距是不是會越來越大?
華強森:是的,會變得更大。我們生活在一個傾斜的兩極化世界裡,這種兩極化現象在一個公司的生態系統或行業裡都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行業明顯擁有更優質的科技資源和更專業的服務;城市也是,我們經常也能看到一些明星城市。這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因為這就意味著,贏家會獲得更多利益,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更大的力量,這種情況和20年前相比要更加顯著。我們仍然在對這方面進行研究,首先要去了解為什麼會在當前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政策規定出現變化?還是他們本身的運氣所致?究竟是什麼因素在驅動這一切的發展?
現在我們也發現了一些關於獨角獸公司的有趣現象,有一點就是儘管兩極化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但是競爭仍然可以存在;換句話說,這些獨角獸公司不一定要保持在前10%高位裡,要說獨角獸公司「失去往日光彩」,有些公司確實會;但是在亞洲地區,(獨角獸公司)要保持在高位會更加困難;我們還注意到了一點,就是在亞洲地區的十大獨角獸公司裡,顧客流失率比其他地區更高。
鳳凰網財經:矽谷的情況呢?
華強森:矽谷的獨角獸公司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的意思是,我認為他們已經崛起過了,但相對來說,如果你觀察排名前10%或5%的獨角獸公司的話,會發現他們都不是矽谷的公司。許多消費品公司都沒有長期成功的商業運營。20年前,我們還可以看到盈利的鋼鐵公司,現在再也沒有了;所以時代在向前邁進。我認為從我們的研究上看,科技公司大約佔全體公司的35%,但這並不意味著前幾名的公司就不是數位技術公司;他們都在使用數位技術,公司的領導層也擅長使用數位化技術;那些擁有數位化領導人才的公司,他們的成長速度要比傳統公司快30%-40%,員工工資也比傳統公司的員工要高。當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和平臺公司在所有公司中僅佔很小比例。
鳳凰網財經:未來人們在投資獨角獸公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華強森:無論投資者關注哪種哪種類型的公司,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那就是他們的前景和競爭優勢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科技公司通過平臺和數據運用來塑造競爭優勢,從而開放了新的成長機會;一項新科技的出現無疑使一個公司在本質上有了先手優勢。我認為獨角獸公司是唯一有能力完成這些事情的公司,他們的很多在職員工都有運用數位化技術的能力。
而長期存在的非科技公司當前也在學習高效地運用數位化技術,但這又要求他們必須重塑自己的的公司,所以這對大部分傳統公司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他們有傳統的系統、傳統的客戶關係解決方案、傳統的供應鏈,如果你是一家作風激進的公司,沒有這些問題,你就可以更快地向前發展;但如果你是一家老牌公司,你會擔心你的客戶、供應鏈、手頭的現金流、成本結構、商品等,這當中會有更多挑戰。但是我仍然相信這些公司可以重新認識他們自己,重新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