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我們又重聚在婁山中學的校園。看到你們燦爛的笑靨,歡喜就從心底裡生出來。這是我們在一起共度的最後一年了,六年級剛入學時稚嫩的臉龐還歷歷在目,轉眼你們就長成了青春的少年。把教室裡的少年們細細打量,這些剛剛經歷過盛夏陽光洗禮的白衣少年,仿佛荷塘裡亭亭的夏荷。驀地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我已亭亭,不憂,亦不懼。
少年們,你們將經歷更加艱辛的一年,然後給自己的初中生涯交出一份答卷。少年們,你們與我所教過的每一屆學生並無不同,一樣的聰慧,一樣的勇敢,所以,你們的未來定會一樣的精彩。
當然,還有那段不一般的居家學習的時光。那段做「網友」的經歷,相信會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
通過線上教學,我們每天都相聚在「雲端」。一開始的適應期,對於我們都是煎熬。每天我要加倍努力備課授課,反饋卻不盡如人意……雖然只隔著屏幕,卻感覺我們隔著萬重山。
小申是我很欣賞的一個女孩,雖然她在班級中從不言語,敏感的眼神總是小心謹慎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但我卻從沒有忽略過她,總是刻意給她機會表達,而當我看到暴雨被她描繪成在「它們像巨大的弦,而這些弦的連接處不是弦軸與琴馬,而是天與地。那些雨弦又粗又長,而且鏗鏘有力」,就被這文字給驚豔了,我鼓勵她去寫去表達,她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但是,居家學習期間,她似乎又敏感焦躁起來,總是不自信,也不敢面對鏡頭……我只能一遍遍地鼓勵她,也一直耐心地等待她。
終於,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收到她寫的長達1500字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我鬆了口氣——她在寫作中找到了情緒的出口:「在閱讀《傅雷家書》時,我感覺很奇怪:傅雷寫給傅聰的信件內容是否太事無巨細?怎麼對兒子處處都要加以指點?我贊同傅雷在信中寫下的為人道理。但這些道理不應該在傅聰年少時就讓他明白嗎?信件中不少的道理,是連我也事先明白的,難道20歲的傅聰,卻不明白嗎……直到我把目光重新放到傅雷寫給兒子第一封信的某個詞語上,有了些頭緒。那個詞語便是『虐待』。」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有自己獨到的觀點,也有嚴謹的論證,還有超乎這個年齡的孩子的同理心。隔著文字,我感受到了她內心的張力。隔著屏幕,她又重拾了自信。
那段做「網友」的時光裡,每個孩子都牽動心弦。小漢、小晨、小軒,每天都要千叮嚀萬囑咐。小妘、小旎,原本一往無前的姿態突然變了畫風,簡直讓屏幕那端的我百爪撓心,急得心裡上火,眼疾發作……
終於,「網友」又見面了!少年們,相信經歷了這些不尋常,你們的未來會更有底氣。(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