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幹謁,孟浩然展現豪放一面: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2020-12-16 來點悅讀

人才的選拔,向來是國家政權中的重中之重。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事物,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便是如此,選拔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同樣無法達到完美。從世卿世祿原則到流官制再到科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選賢任能一直是其中堅持所在。固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弊端,但世間事情哪裡會有絕對公平可言,只有相對的善意可用。畢竟,世界從來在前進,人心從來在照舊。

科舉發端於隋朝,到唐朝時候科舉制度變得相對完善起來,通過明經和進士等項目來選拔人才,為朝廷擴充統治基礎。但根據「三十明經,五十進士」的流傳說法,我們就會明白事情根本沒有想像之中那樣美好。上面已經說過,「選賢任能」才是其中的重點,殘酷的考試有可能會讓許多別具才能的人員被淘汰掉,所以作為一種互補,「幹謁」行為也得到朝廷許可、社會認可。

通俗點講,幹謁就像現在的自薦,為了突出官位的特殊性,所以便雅稱其「幹謁」,就是懷著某種目的對官員的求見。亦因此,「幹謁詩」便作為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詩歌類型誕生,就像現代的自薦信。自漢朝起,歷代都有,但到了詩歌王朝唐朝之時,顯得尤為壯觀。唐人杜佑在《通典》中感嘆道:「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仕,請謁繁興。」意思為:人人為竊取世間官位而四處奔走,權貴豪門身處高位掌控權勢,私下請求拜見之人愈來愈多。可謂一針見血,說到點子上了。

幹謁詩因其內容的單調性,雖然是「戴著鐐銬的跳舞」,但卻事關著詩作者的一生命運和前途,為了求得進身的不易機會,所以他們往往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地構思、成文。這期間,卻又不可太過直接,表現得急功近利,即使心中再如何迫切,也需要詩作者保持一種含蓄、內斂的態度,半推半就不外如斯。就像唐詩人朱慶餘在其《近試上張水部》一詩所寫:「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問詢結果時那種新媳婦的心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通俗貼切。

唐朝裡那些我們所熟知的詩人們,大都寫過各種幹謁詩,有些獲得成功,有些終其一生都毫無起色。「詩仙」李白寫過:《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走筆贈獨孤駙馬》、《上李邕》、《贈薛校書》等等。畢其才華,「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宏願,只換來曇花一現的虛名。「詩聖」杜甫寫過:《進三大禮賦表》、《贈特進汝陽王十二韻》、《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贈翰林張四學士》、《投贈哥舒開府翰》等等。困居長安十年,遍嘗人間疾苦,「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最終仍一無所獲,令杜甫後來痛苦地疾呼:「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

大勢所趨之下,即便滿懷「隱逸」之心的孟浩然,為了自身前途能夠暢達,面對現實的冷酷,面對嚴峻形勢的逼迫,亦只好揮起如椽大筆,揚起才華,寫下一首激情四射的「幹謁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不僅是詩歌史上幹謁詩中的精品之作,也是孟浩然詩歌中最具浩大氣象的作品。詩歌題目《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望洞庭湖,其二為贈張丞相。

此「望」字,一作「臨」字,細思則不如「望」字好。用「望」字可囊括多義:登高望遠則開闊胸懷,內含詩人胸中闊大抱負,此一;眺望遠方,則視野寬廣,下筆更有神氣,用臨字則有拘束之感,不如望字放得開,此二;望不僅遠觀意,且帶盼望之心,十分切合詩人幹謁之意,此三;望之一字,分外貼切於詩中「欲濟無舟楫」之失望失落感,與羨慕「坐觀垂釣者」成鮮明對比。

此處張丞相,一說張說(yuè),一說張九齡。考其寫作時間點與出世入世之心,還是覺得此詩應是獻於張說要佔據多一些。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張說貶嶽州刺史。時年孟浩然二十六歲,送別上京參加進士舉的友人張子容後,受到一定激發,正辭親遠行,漫遊於長江流域一帶。帶著求取之心,孟浩然遊歷洞庭湖畔,恰聽聞曾經的宰相貶於此,有拜訪意當是很順利成章的。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再次長安行的孟浩然,想來是無法具有詩歌裡所自有的那種宏大氣度,出世之心反而強盛許多。雖然說,孟浩然第二次長安行,求取功名的心情亦是有,但想來已經不是那麼熱烈。考其此次呆在長安的時間之短促,便可知一二。後來發生的「醉拒韓刺史」軼事,另一方面亦說明其出世之心漸深。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開首兩句以洞庭湖起興,觸目開朗,場景宏大,充分展現了詩人的胸襟與抱負。時在八月,秋高氣爽,望遠則心曠神怡。秋水漫漫,溝壑奔流,齊聚洞庭湖內,於是湖水暴漲,幾與岸平。天空倒映水中,水天混沌一片,此時此刻,讓人再也無法分辨,哪裡是天空,哪裡是湖水。一個「平」字,盡現洞庭湖水之寬廣無限;一個「混」字,繪出水天一色之浩渺無際。明寫洞庭湖之闊大景象,實際上卻暗喻著詩人內心志向之像洞庭湖般壯闊。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此兩句可為本詩之「詩眼」,寫得是氣象壯觀,氣勢磅礴。宋代劉辰翁在《王孟詩評》中評說:「『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氣概橫絕,樸不可易。」誠哉斯言。水氣升湧,雲蒸霧罩,整個雲夢大澤白白茫茫,仿佛造物主以大地為爐在烘烤著一切;湖水翻滾,驚濤拍岸,浪花四濺,白沫飛騰,陣陣撞擊,好像蛟龍在竭力硬撼著堅實的嶽陽城,聲響震天,使人聞之股顫心懵。

後人常用杜甫《登嶽陽樓》中的兩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來與孟浩然此兩句做比較、考量。杜甫是眼看盛唐大廈傾斜過程的目睹者,帶著安史之亂後時代分裂動蕩的鮮明特徵,所以此兩句詩顯得蒼涼而悲壯,雄渾中暗藏著一種無法排遣的抑鬱、悽傷之情。反觀孟浩然,因其身處開元盛世之時,其詩中自然而然地帶有一種強壯的聲息,從而顯得雄壯大氣,氣度超然。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本詩至此為之一變,轉折向詩人內心所欲求之路徑。我內心充滿著嚮往,想要前去湖的對面窺探一切謎底,可惜卻缺乏必備的工具,船隻和槳櫓,都掌握在他人手中;如此朗朗乾坤,形勢大好一片的情景,我卻只能毫無作為,空閒一旁,每每想到這一點,都讓我分外慚愧,覺得對不起高居在上的賢明的聖上。此處,上承前四句描寫洞庭湖之意象,順理成章地,讓詩人在此借「舟楫」這個形象事物,來含蓄地隱喻著自己希望得到端居高位之人引薦的期望。沒有半分生硬之處,呈現詩人高妙手法,嘆為觀止。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最後兩句,詩人化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巧妙地吐露出自己有才華無法施展,只有空白羨慕他人的委屈情緒。天地如此之大,湖海如此之廣,垂釣之徒如此之眾多,然而我卻僅僅只能作為一個悠閒的旁觀者,徒然懷有釣魚的心思,不能參與其中,只能羨慕著他人,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此處,用「垂釣者」來指代身居高位者,就是題目所贈「張丞相」。事實上是繼續上一句「端居恥聖明」的,間接誇讚朝廷清明,「丞相」執政有方,小小地拍了一下「丞相」的馬屁,以此表明希望得到引薦、徵用。

清代的屈復在《唐詩成法》裡不無意見:「前半何等氣勢,後半何其卑弱!」事實上,這個說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幹謁本身就是屬於一種目的十分明確的功利性行為,勢必會對詩人造成一定地限制,讓其無法施展其才華,從而變得拘束、縮手縮腳。如此以來,就會對詩歌的審美韻味有所損害。本詩卻超脫其窠臼,仿佛絕世高手達到「飛花摘葉皆傷人」的地步,前四句以洞庭湖興象,寫得開闊雄壯,寄託詩人磊落志向,後四句則述幹謁之意向,以之前自抒之博大胸襟來包容顯得卑微之請託,卻「不露幹乞之痕」(清紀曉嵐《瀛奎律髓匯評》)。這恰恰是盛唐士人的風骨超然所在。

相關焦點

  • 幹謁詩的「幹謁」,是何含義?孟浩然這首詩,不卑不亢,不落俗套
    在這些詩作中就有一些詩專門介紹和推薦自己,類似於現在的求職簡歷和自薦書,這種詩就叫做幹謁詩。朱慶餘這首幹謁詩就是寫給當時的水部侍郎張籍的。張籍看過詩後非常欣賞朱慶餘的才華,還回詩一首。最後也不出所料,已經得到張籍宣傳和引薦的朱慶餘,一舉考取了進士。不得不說是這首幹謁詩的功勞了。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像與高適齊名的岑參也想以軍功實現理想,但是仕途不順,坎坷一生,詳見:天寶八年的一件小事(點擊可讀)。他一生入仕不順,科舉不中,引薦不成,江湖輾轉,長時間隱居在家鄉襄陽的鹿門山。就像李白在《贈孟浩然》中說他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孟浩然年輕時輕視功名利祿,年歲蹉跎時又避世隱居。但是,孟浩然並非不願意進入仕途為官為蒼生社稷謀福利。只是科場失意,只能尋求引薦。據說,他漫遊洞庭湖時一時興起,給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寫了一首詩,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9首孟浩然詩
    來源:古詩詞大賞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和王維合稱為「王孟」。細讀孟浩然的詩作,只覺清新空靈。孟浩然最會捕捉生命中的詩意感受,簡淨的文字,疏淡的語言,在孟浩然的筆下,卻獨具雅致空靈的氣韻。今天,分享9首孟浩然的詩作,相信我,當你細細品讀之時,一定能感受到自然清新之美。
  • 幹謁:唐代文人的進身捷徑
    幹謁,能成為唐代文人進身仕途的捷徑,與幹謁者的才華和被幹謁人的賞識有關,甚至後者的賞識比前者的才華更為重要。  有盛唐田園詩派第一人之稱的孟浩然(689年-740年),曾數次進京趕考,皆名落孫山。他曾給丞相張九齡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期求能得到他的推薦:「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在古代,文人流行一種叫「幹謁」的行為。所謂「幹謁」,就是文人士子為達到延譽、入幕、入仕、升遷等目的,謁拜達官顯貴或者文壇名宿的行為。 「幹謁」說白了就像我們現代的「跑關係」,有點「跑官」的意味。 謁,是拜見。那何為「幹」呢?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9首孟浩然詩,美到極致
    細讀孟浩然的詩作,只覺清新空靈。孟浩然最會捕捉生命中的詩意感受,簡淨的文字,疏淡的語言,在孟浩然的筆下,卻獨具雅致空靈的氣韻。今天,小編分享9首孟浩然的詩作,相信我,當你細細品讀之時,一定能感受到自然清新之美。
  • 幹謁詩:尊嚴與乞求的平衡
    伴隨著熾熱的幹謁活動,也就出現了專門的幹謁詩,用以展現個人形象,表達個人訴求。文人清高,短短幾行字裡,既要達意傳情,又要保持尊嚴,還要打動對方,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分寸的拿捏就顯得格外重要。《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杜甫幹謁詩裡的名篇。
  • 【國學】年少不懂孟浩然,再讀懂時已惘然
    他是孟浩然,一位與王維並稱的山水田園詩人。世人只看到他在山水之間怡然自得的詩,卻看不到他曾經關於遠方的夢。少年詩文不知愁  大唐正值盛世,孟浩然出生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自年少起,孟浩然便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在書香劍影中漸漸成長為一個瀟灑不羈的少年。
  • 孟浩然最著名的10句唐詩,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
    孟浩然最著名的10句唐詩, 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1.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憂。——唐·孟浩然《送席大》君,你。命不偶,命運不好。此二句在對朋友命運不佳、時運不濟的遭遇表示同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與朋友同病相憐的悲傷之情。是悲朋友,也是悲自己,故益發使人悲之。
  • 孟浩然十四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您讀過幾首?最喜歡哪首詩?
    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是各花入各眼不好回答的,除了李杜是公認的絕頂高手外,其餘詩人是很難分個高下的,但就六甲番人來說,孟浩然和王維至少就應進入超一流高手行列。孟浩然有十四首詩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排在唐代詩人的第五位,僅次於李杜、王維和李商隱,這固然和唐三百選錄以短詩優先有關,但是卻也能側面說明孟詩的影響力。
  • 《春曉》孟浩然 講解 翻譯 賞析
    何不雲 : 氣蒸雲夢澤,波動嶽陽城 。 」因是故棄 。李元紱說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 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於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 : 「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 。詩卷拋卻書袋內, 譬如閒看華山來 。 」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 。孟誦 : 「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
  • 他們說孟浩然(下)
    孟浩然的表達雖然很委婉,但是,同樣也很急切。【每日讀詩】孟浩然詩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為找工作,孟浩然寫了首馬屁詩,結果竟成千古絕唱!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他的求職信居然寫得比大詩人孟浩然還好?想找工作的你快來看看
    一般都是帶著自己的詩文,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吸引別人的注意最好,在古時叫做「幹謁」。像唐代詩人孟浩然就寫過一首《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 桃園迷蹤徑,宦海無津口——仕隱皆失的孟浩然
    當好友出來做官時,孟浩然難免心情波動,加之當時是開元之治,盛世繁榮,不出來做官幹一番事業總覺得對不起自己。也有人說是孟浩然的母親當時身體不太好,所以他出來致士贍養家庭。古人出來做官一般有有考試和幹謁兩種做法,說起考試,孟浩然顯然沒有蘇家三父子那麼幸運,一門三學士。
  • 孟浩然經典詩詞賞析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
  • 40句孟浩然詩,句句清淡,意境渾成,讀了令人耳目清爽
    點擊上方「詩刊社」可以訂閱哦來源:古典文學與詩詞(gdwxysc217)孟浩然是盛唐時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