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唐代人,如果想在國慶長假期間去拜見達官顯貴,除了貴重禮品、家鄉特產之外,一定還會奉獻幾首自己得意或新近創作的詩歌。
唐代,是一個讓文人,尤其詩人倍感幸福的朝代。如果你詩名夠響亮,能得到達官顯貴,尤其皇帝本人的賞識,不僅可以優先錄取功名,甚至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文人以進身仕途為目的謁見高官顯貴的行為,也叫做幹謁。
開元十三年(725年),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這年秋天,李白抵達金陵(南京),本欲「謁見諸侯」以求報國之仕途,結果「十謁朱門九不開」,只得遊山水、訪名勝,聊以自遣。
開元十八年(730年)初夏,李白一進長安,先後謁見幾位王公大臣,可是大家對他都不感興趣,讓他很是受傷。在京中逗留一年,無所事事,結果窮愁潦倒,只得離開長安。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狩獵秦地。李白恰好西遊,乘機獻上自己精心創作的《大獵賦》,希望能以此博得玄宗賞識。《大獵賦》洋洋灑灑兩千一百多言,「海晏天空,萬方來同。雖秦皇與漢武兮,復何足以爭雄」,既誇耀了天子大獵之宏大氣勢、唐朝之強盛,又於賦中宣講道教玄理,以契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喜好。不知是沒看到,還是這類馬屁文章太多,玄宗都沒理睬李白。
李白毫不氣餒,隨後二進長安。這一次,他直接向出家為道的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獻詩:「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這首馬屁十足的《玉真仙人詞》,把玉真公主吹得像九天玄女一般,討得公主歡心。
天寶元年(742年),在秘書外監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強烈推薦下,四十二歲的李白終於收到唐玄宗詔書。欣喜若狂的李白,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屁顛屁顛地進京做了一個六品翰林供奉,成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那個寫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千古詩句而深得揚州人喜愛的詩人徐凝,去謁見杭州刺史白居易(772-846)時,既沒帶貴重禮品,更無權貴推薦信,只是呈上了自己的幾首詩作。在這之前,他曾去過一次廬山,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虛心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沒想到,白居易看到這首《廬山瀑布》時,竟連連驚呼:「賽不得,賽不得!」
後來,徐凝參加鄉試,主考官正是白居易,於是被取為鄉試第一名。
開成二年(837年)春天,在東都洛陽任監察御史的杜牧,得知在揚州的弟弟杜顗眼疾惡化的消息後,連忙跟領導請假,帶著著名眼醫石公集南下揚州。沒承想,著名眼醫居然對弟弟的眼疾束手無策。弟弟眼疾未愈,自己假期也已告盡。
按照唐代「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制度,杜牧已經自動放棄監察御史一職。弟弟杜顗,雖然收到老上司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的任職聘書,因為眼睛幾近失明,無法就職。兄弟二人同時失業。幸好,當年曾錄取杜牧進士及第的主考官崔郾之弟崔鄲,此時正在宣州任宣翕觀察使。於是,杜牧便給崔鄲寫了一封信,並附上自己近期詩作。崔鄲一見是杜牧的詩,隨即召他為宣州團練判官。杜牧兄弟二人,這才免去淪落街頭的窘困。
幹謁,能成為唐代文人進身仕途的捷徑,與幹謁者的才華和被幹謁人的賞識有關,甚至後者的賞識比前者的才華更為重要。
有盛唐田園詩派第一人之稱的孟浩然(689年-740年),曾數次進京趕考,皆名落孫山。他曾給丞相張九齡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期求能得到他的推薦:「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該詩前四句寫洞庭湖景色,後四句抒發情懷,用「端居恥聖明」與「徒有羨魚情」來表達自己希望為聖明的朝庭幹一番事業的急切心情。
如果說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那麼李白絕對是孟浩然的鐵粉:「吾愛孟夫,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不過,詩中「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之句有吹捧之嫌。
據說,孟浩然聽說李白被玄宗召為翰林後,也動了做官之念,因為與李白交好,便進京找他幫忙。一天,玄宗召見李白。李白在回答玄宗詢問時,很自然地說到孟浩然,並說他正在自己的住處。玄宗顯然對孟浩然有所耳聞,便立即召見他對答。不知是喜不自勝,還是心有怨氣,孟浩然居然開口對玄宗說:「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聞言,很不高興地說:「我從沒見過你的上書,是你自己不求進取,與我何幹?」得罪了皇帝,孟浩然也只能布衣終身了。
晚唐詩人張祜(約785年-849年), 為人清高,有「海內名士」之譽。
張祜曾謁見淮南節度使李紳(772-846年),並自稱「釣鰲客」。李紳覺得他不同尋常,就問:「你釣鰲用什麼做魚竿?」張祜答:「用彩虹。」又問:「用什麼做魚鉤?」又答:「用彎曲的新月。」再問:「用什麼做魚餌?」再答:「用李相公做魚餌。」李紳雖然讚嘆張祜氣勢雄壯,卻不想用他,便贈他許多禮物,讓他走了。
張祜也曾得到天平軍節度令狐楚的舉薦,因為遭到朝中重臣元稹的無端排擠,終不為朝廷所用,只得隱居鄉裡。
張祜有一首《何滿子》:「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仿佛就是他懷才不遇的真實寫照。
幹謁,雖是古代文人一種以才華自薦的進身方法,但終究不是正規途徑。事實上,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因為熱衷與迷信幹謁,將自己前途命運寄托在達官顯貴身上,反而耽誤了自己,甚至鑄成人生悲劇。
官場不得志的杜甫,在目睹上層社會的奢靡與低層百姓的悲苦之後,開始對自己曾經熱衷功名而四處謁見達官顯貴的行為感到羞恥:「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宋代歐陽修,更是發現其中存在的弊病:「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幹謁權貴,以求薦舉。」(《論舉館閣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