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謁:唐代文人的進身捷徑

2021-02-13 漁父亂彈

  一個唐代人,如果想在國慶長假期間去拜見達官顯貴,除了貴重禮品、家鄉特產之外,一定還會奉獻幾首自己得意或新近創作的詩歌。

  唐代,是一個讓文人,尤其詩人倍感幸福的朝代。如果你詩名夠響亮,能得到達官顯貴,尤其皇帝本人的賞識,不僅可以優先錄取功名,甚至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文人以進身仕途為目的謁見高官顯貴的行為,也叫做幹謁。

  開元十三年(725年),25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這年秋天,李白抵達金陵(南京),本欲「謁見諸侯」以求報國之仕途,結果「十謁朱門九不開」,只得遊山水、訪名勝,聊以自遣。

  開元十八年(730年)初夏,李白一進長安,先後謁見幾位王公大臣,可是大家對他都不感興趣,讓他很是受傷。在京中逗留一年,無所事事,結果窮愁潦倒,只得離開長安。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狩獵秦地。李白恰好西遊,乘機獻上自己精心創作的《大獵賦》,希望能以此博得玄宗賞識。《大獵賦》洋洋灑灑兩千一百多言,「海晏天空,萬方來同。雖秦皇與漢武兮,復何足以爭雄」,既誇耀了天子大獵之宏大氣勢、唐朝之強盛,又於賦中宣講道教玄理,以契合玄宗崇尚道教的喜好。不知是沒看到,還是這類馬屁文章太多,玄宗都沒理睬李白。

  李白毫不氣餒,隨後二進長安。這一次,他直接向出家為道的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獻詩:「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這首馬屁十足的《玉真仙人詞》,把玉真公主吹得像九天玄女一般,討得公主歡心。

  天寶元年(742年),在秘書外監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強烈推薦下,四十二歲的李白終於收到唐玄宗詔書。欣喜若狂的李白,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歌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屁顛屁顛地進京做了一個六品翰林供奉,成為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那個寫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千古詩句而深得揚州人喜愛的詩人徐凝,去謁見杭州刺史白居易(772-846)時,既沒帶貴重禮品,更無權貴推薦信,只是呈上了自己的幾首詩作。在這之前,他曾去過一次廬山,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虛心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沒想到,白居易看到這首《廬山瀑布》時,竟連連驚呼:「賽不得,賽不得!」

  後來,徐凝參加鄉試,主考官正是白居易,於是被取為鄉試第一名。

  開成二年(837年)春天,在東都洛陽任監察御史的杜牧,得知在揚州的弟弟杜顗眼疾惡化的消息後,連忙跟領導請假,帶著著名眼醫石公集南下揚州。沒承想,著名眼醫居然對弟弟的眼疾束手無策。弟弟眼疾未愈,自己假期也已告盡。

  按照唐代「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制度,杜牧已經自動放棄監察御史一職。弟弟杜顗,雖然收到老上司淮南節度使李德裕的任職聘書,因為眼睛幾近失明,無法就職。兄弟二人同時失業。幸好,當年曾錄取杜牧進士及第的主考官崔郾之弟崔鄲,此時正在宣州任宣翕觀察使。於是,杜牧便給崔鄲寫了一封信,並附上自己近期詩作。崔鄲一見是杜牧的詩,隨即召他為宣州團練判官。杜牧兄弟二人,這才免去淪落街頭的窘困。

  幹謁,能成為唐代文人進身仕途的捷徑,與幹謁者的才華和被幹謁人的賞識有關,甚至後者的賞識比前者的才華更為重要。

  有盛唐田園詩派第一人之稱的孟浩然(689年-740年),曾數次進京趕考,皆名落孫山。他曾給丞相張九齡寫過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期求能得到他的推薦:「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該詩前四句寫洞庭湖景色,後四句抒發情懷,用「端居恥聖明」與「徒有羨魚情」來表達自己希望為聖明的朝庭幹一番事業的急切心情。

  如果說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那麼李白絕對是孟浩然的鐵粉:「吾愛孟夫,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不過,詩中「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之句有吹捧之嫌。

  據說,孟浩然聽說李白被玄宗召為翰林後,也動了做官之念,因為與李白交好,便進京找他幫忙。一天,玄宗召見李白。李白在回答玄宗詢問時,很自然地說到孟浩然,並說他正在自己的住處。玄宗顯然對孟浩然有所耳聞,便立即召見他對答。不知是喜不自勝,還是心有怨氣,孟浩然居然開口對玄宗說:「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聞言,很不高興地說:「我從沒見過你的上書,是你自己不求進取,與我何幹?」得罪了皇帝,孟浩然也只能布衣終身了。

  晚唐詩人張祜(約785年-849年), 為人清高,有「海內名士」之譽。

  張祜曾謁見淮南節度使李紳(772-846年),並自稱「釣鰲客」。李紳覺得他不同尋常,就問:「你釣鰲用什麼做魚竿?」張祜答:「用彩虹。」又問:「用什麼做魚鉤?」又答:「用彎曲的新月。」再問:「用什麼做魚餌?」再答:「用李相公做魚餌。」李紳雖然讚嘆張祜氣勢雄壯,卻不想用他,便贈他許多禮物,讓他走了。

  張祜也曾得到天平軍節度令狐楚的舉薦,因為遭到朝中重臣元稹的無端排擠,終不為朝廷所用,只得隱居鄉裡。

  張祜有一首《何滿子》:「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仿佛就是他懷才不遇的真實寫照。

  幹謁,雖是古代文人一種以才華自薦的進身方法,但終究不是正規途徑。事實上,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因為熱衷與迷信幹謁,將自己前途命運寄托在達官顯貴身上,反而耽誤了自己,甚至鑄成人生悲劇。

  官場不得志的杜甫,在目睹上層社會的奢靡與低層百姓的悲苦之後,開始對自己曾經熱衷功名而四處謁見達官顯貴的行為感到羞恥:「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宋代歐陽修,更是發現其中存在的弊病:「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幹謁權貴,以求薦舉。」(《論舉館閣札子》)

相關焦點

  • 唐代文人的求職信——幹謁詩,寫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巔峰
    近段時間《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偏冷色調的畫風、劇中人物的服飾、不時穿插的歷史小知識點,都極為考究,看得出編劇在藉助唐代這一大的歷史背景敘述故事時,對於唐代細節的把握十分嚴謹。歷史點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不知各位是否記得,曾有一集提到過一個名詞——幹謁詩。
  • 淺議唐代幹謁詩的美學價值
    但是,也有少數滿腹才華、志向遠大而名落孫山者,這時常常需要他人引薦,於是就有了幹謁詩。何為幹謁詩?「幹」,追求;「謁」,拜見。幹謁詩就是為了展示才華,追求功名,實現抱負,拜見權貴,以求引薦而寫的詩,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在唐代,幹謁詩數量眾多,佳作頻出,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局面。其代表作,當推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幹謁詩:尊嚴與乞求的平衡
    當然,由於交往雙方地位的不對等,若彼此不甚相熟,拜訪的過程中難免拘束,上門的人惶恐、忐忑,接待的人把不好分寸,那麼此次幹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作為一種請託,以增加入仕做官的希望,這種目的性明確的幹謁活動,濫觴於漢代,至唐已蔚然成風。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在古代,文人流行一種叫「幹謁」的行為。所謂「幹謁」,就是文人士子為達到延譽、入幕、入仕、升遷等目的,謁拜達官顯貴或者文壇名宿的行為。 「幹謁」說白了就像我們現代的「跑關係」,有點「跑官」的意味。 謁,是拜見。那何為「幹」呢?
  • 幹謁詩的「幹謁」,是何含義?孟浩然這首詩,不卑不亢,不落俗套
    唐代有一位詩人朱慶餘,他的一首詩流傳至今: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在這些詩作中就有一些詩專門介紹和推薦自己,類似於現在的求職簡歷和自薦書,這種詩就叫做幹謁詩。朱慶餘這首幹謁詩就是寫給當時的水部侍郎張籍的。張籍看過詩後非常欣賞朱慶餘的才華,還回詩一首。最後也不出所料,已經得到張籍宣傳和引薦的朱慶餘,一舉考取了進士。不得不說是這首幹謁詩的功勞了。
  • 唐代寒士科舉落第,寫詩給禮部侍郎洩憤,28字坦率、自信、從容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代幹謁成風,許多文人才子就靠著這一手得到了當時達官貴人的喜歡,從而保證了自己能夠順利地走上仕途。大詩人都有個性,但要說這種個性會影響到互相交朋友,我是不信的,當時京城裡比較著名的文人還基本沒有什麼派系之分,大家都是一起玩的。【臨其詩境】當然,這個原因也只是猜測,歷史上李白與王維到底為什麼不和,誰也給不出合理的解釋,我們還是說回到今天的正題。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 詩人幹謁是不正之風?世人對此褒貶一千多年,雖不雅卻也不失風流
    始於隋代,盛於唐代的科考取仕制度,到了唐代對最主要的進士科的考試作了一項重要的改動——廢除封卷制,實行明卷制。錄取進士,除了看考生的試卷分數外,還要看此人在社會上的品行和詩文的名氣。按理說,選拔官員不憑一卷和分數取人,同時看選拔對象的整體道德品行,是科考制度發展到唐代的一大進步。可主考官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還要看參加應試的人「有無達官貴人的推薦」。
  • 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
  • 請辭還是幹謁?
    請辭還是幹謁?
  • 周日午後赴橘洲講壇之約 與彭玉平教授一起走進唐代詩人的朋友圈
    星辰在線7月1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王璐)回望唐代詩壇,我們仿若看到了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將感動自己的友情故事,記錄在一首首流傳千古的美麗詩篇中。7月19日下午,長沙圖書館特邀《百家講壇》名師、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做客橘洲講壇,為大家開講《唐詩與故人》,將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唐詩背後的友情故事娓娓道來。
  • 唐代文人廉政思想的現代意義
    【讀史札記】  作者:陳景春(華南師範大學)  唐代的繁榮與大力倡導廉潔政治息息相關,修纂《唐律疏議》,對官吏貪汙賄賂作了嚴密規定,從而與官吏銓選、考課、監察制度一起,構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機制
  • 沒有一手好詩文,唐代讀書人無法在長安花花世界生存十二時辰
    由此,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與長安的花花世界形成了有趣的比對。幸好,最近出現了一部在「服化道」方面口碑精良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大家身臨其境般看到了唐代長安的日常生活,讓小編有機會對這個話題展開一點討論。這部劇在太多細節上顛覆了我們從前看歷史劇的慣用詞彙,比如用「阿爺」取代「父親」,用「叉手禮」取代抱拳禮。
  • 不良人是好人,幹謁詩即求職信!惡補這幾個專業術語,腦殼不疼
    幹謁詩古代文人求職信的版本,一首幹謁詩獻上,我是你值得pick的員工。大案牘術古代的高科技,堪比如今的大數據。
  • 唐代詩人:你看我把生活過成了詩,可我不過是在應酬
    清朝時期編纂而成的《全唐詩》就收錄了唐代詩人的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詩,一千五百五十五條句子,作者二千八百七十三人。這些數目足夠讓你感到吃驚了吧?不過,雖說是《全唐詩》,但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有的詩歌在唐代就已經流失,或者未能廣泛流傳,《全唐詩》也未必稱得上「全」。據說,李白的詩歌有一半都早已流失了,不得不說十分可惜!
  • 自恨羅衣掩詩句:唐代女性文人生存報告
    在唐代,女子雖然不能參加科舉取士,但與其他時代相較,唐代的最大特點就是尤為注重對女性才華的培養,由此出現了諸多富有代表性的女性文人群體。01 稱量天下文士:城樓上的上官婉兒唐代初期,政治制度和宮廷風氣主要延續自北朝。 北朝和南朝相比,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差別。
  • 文人並非都是文弱書生!唐代效力邊塞的詩人,豪情壯志與一絲哀愁
    那麼,在唐代為何會形成如此多的邊塞詩人呢?而他們的詩歌之中,除了「男兒何不帶」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也有「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的悲涼,更有對於主帥的讚頌,這又是為何會形成這種風格呢?首先,就是這些人仕途被阻礙了。雖然,在唐高祖李淵建唐朝後不久之後,在武德四年(621年),就參照隋代成法開科取士,希望能夠獲得人才。
  • 從盛唐邊塞詩,看唐代詩人的風骨,探索唐代詩人任俠尚武的精神!
    唐朝的文人形象也大不同於唐以後的文人形象,我們讀唐詩感受到的是文人「白馬少年」的形象,在唐以後的作品裡,這種感受越來越少,文人形象變成了「文弱書生」。唐詩中的「邊塞詩」最能體現唐朝文人尚武的特質。邊塞詩是唐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唐詩》五萬餘首詩歌中有兩千多首是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