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幹謁是不正之風?世人對此褒貶一千多年,雖不雅卻也不失風流

2020-12-23 海右讀書

「讀書好進身,學而優則仕。」這是歷朝歷代讀書人的夢想和出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的科考取仕制度,到了唐代對最主要的進士科的考試作了一項重要的改動——廢除封卷制,實行明卷制。錄取進士,除了看考生的試卷分數外,還要看此人在社會上的品行和詩文的名氣。按理說,選拔官員不憑一卷和分數取人,同時看選拔對象的整體道德品行,是科考制度發展到唐代的一大進步。可主考官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還要看參加應試的人「有無達官貴人的推薦」。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一條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初到長安求取功名,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讀書人,總是想方設法宣傳自己的詩文,擴大自己的名聲。其中不乏想盡辦法結交、攀附有權勢有名望的人,一方面求其在官場上宣揚自己,更重要的是求其向主考官引薦。於是,一種歪門邪風——幹謁之風應時而生。

什麼是幹謁?唐代著名詩人朱慶餘的一首題名為《閨意上張水部》的七絕詩,對幹謁作了惟肖惟妙的描寫: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詩妙就妙在乍一看是一首描寫嬌羞新娘的詩,但仔細端詳,特別是仔細看詩的題名,(此詩在另一版本裡還有一個題名《近試上張水部》),就明白這是一首臨近考試寫給當朝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幹謁詩。詩中作者自比為新娘,將張籍比喻為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深層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本人就要參加進士科考試了,我的試卷不知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口味,還請您賜教、關注和幫助。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同時又是當朝的現任官員。所以,朱慶餘在考試前寫這首詩呈給他,就是希望能得到他的賞識,在社會上宣揚自己的詩名,順利通過考試被錄取。在張籍的宣傳和引薦下,朱慶餘於唐敬宗寶曆2年(公元826年)幹謁成功,進士及第。

幹謁之風一長,懷著通過考試獲取功名進入仕途的詩人們,便和社會上所有讀書人一樣,加入了幹謁的大軍,遺留下許多令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故事,供我們這些後人品味、悅目、賞心。

留下傳世詩作《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24歲那年,即唐懿宗鹹通2年(公元861年),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時並不為人所知。一次,他在長安街上閒走,見一人在賣胡琴,叫價一千貫錢。當時圍觀的人很多,可想買的人都嫌價錢太貴。陳子昂靈機一動,上前搶過胡琴,當場將琴買下,並宣布第二天在此處用此琴公開演奏,歡迎大家來聽。第二天天不亮,前來聽琴的人早把場子圍得裡三層外三層。陳子昂舉著一疊詩文對人們說:「我陳子昂不會伺琴,但善詩文,現有詩文百篇,請你們垂青。」說完將胡琴當場摔碎,將詩文分給眾人。由於他的詩文寫得確實很好,一夜之間聲名傳遍了長安城。京城許多身居高位的官員得知他的聲名後,主動為他宣揚推介,有的還背地裡把他的詩文推薦給主考官,幫助他在當年考中了進士。

陳子昂間接幹謁成功是很幸運的。可他這種非常用的方法,只能偶爾為之,他人難以複製。許許多多的詩人們,走的多是用自己的詩文直接幹謁的路子。白居易於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來到長安,拿著自己的新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拜謁著名詩人、現任官員顧況。顧況當時已60多歲了,見白居易是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孩子,自然不大待見。他拿起詩作,支人叫白居易,又抬起上眼皮打量了站在面前的這個後生,漫不經心地說:「長安的米價很貴,要在這裡『居』,是不『易』的。」他接著翻閱來者的詩文,當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大為讚賞,眉開眼笑地說:「能做這樣的好詩,不要說在長安,就是在天下任何一個地方『居』,都是很容『易』的。前面是老夫和你開玩笑,你不要介意。」從此以後,顧況到處宣揚白居易的詩文,使白居易的詩名大振,加之顧況積極為白居易在主考官那裡穿針引線,終於讓白居易在29歲那年,即貞元16年(公元800年)考中第四名進士。在當年考取的17人中,白居易詩年齡最小,因此,他心花怒放第寫下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與白居易相比,王維的幹謁之路更是曲徑通幽、跌宕有趣。王維20歲的時候,詩文就頗有名氣,曾發誓非進士第一名不考。又因他精通音樂,琵琶也彈得非常好,得到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弟弟——愛好文學藝術的岐王李範的賞識。當時另一名詩人張九皋的詩名也很大,已託人走了公主的門路。公主寫信給主考官,要取張九皋為頭名。王維知道後,請岐王幫忙。岐王知公主勢力很大,此事甚事難辦,但礙於情面,與王維如此這般地密謀了一番後,讓王維帶上琵琶,倆人走進了公主的府邸。公主見一個年輕貌美的後生站在面前,問岐王:「他是什麼人?」「是知音人。」岐王答道,接著讓王維彈奏了一首琵琶曲,深愛琵琶的公主聽後驚喜不已。岐王告訴公主,此人叫王維,不僅精通音律,詩律也十分了得。公主聽後更是驚喜,趕緊讓王維拿出詩文呈給她看,大吃一驚說:「這都是我平常喜歡的好詩,誰知竟然是你寫的。」岐王乘機說:「王維今年來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發誓不得第一名不考,不過聽說公主已經推薦張九皋了。」公主沉吟了一下,對王維說:「你先參加考試,我可以幫忙。」過後,公主將主考官招進府來,要求他以第一名錄取王維。果然,王維在唐玄宗開元9年(公元721年),得了第一名進士。

詩人幹謁已過去一千多年了,世人對此褒褒貶貶亦一千多年了。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在當時的世風下,詩人們為實現自己出仕的夢想,用自己的勞動——詩作結交有名望、有權勢的社會名流,雖有攀附之嫌,算不上高雅之舉,但沒有動用社會上公認的「三惑」——「酒、色、財」去幹謁,也不失為一種風流吧。

如有資格,我也同意這種說法。

作者:李紹增

校對劉恬

相關焦點

  • 幹謁詩的「幹謁」,是何含義?孟浩然這首詩,不卑不亢,不落俗套
    朱慶餘為何作這樣一首詩,是因為當時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做法:大凡參加進士考試的考生,在試前往往需要憑藉有聲望人士的引薦,使他被主考官關注,從而順利獲取功名。這也就是當時流行的所謂行卷,即考生把自己的詩作提前給有名望的人士相看。
  • 幹謁:唐代文人的進身捷徑
    唐代,是一個讓文人,尤其詩人倍感幸福的朝代。如果你詩名夠響亮,能得到達官顯貴,尤其皇帝本人的賞識,不僅可以優先錄取功名,甚至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文人以進身仕途為目的謁見高官顯貴的行為,也叫做幹謁。
  • 淺議唐代幹謁詩的美學價值
    大詩人孟浩然,苦學多年,滿腹經綸,豈料進京趕考,名落孫山。無奈之下,他給丞相張九齡寫了這首五言律詩,期求得到援引推薦。詩人委婉地表達了渴望得到張丞相的引薦,為聖朝幹一番事業的殷切願望。這首詩含蓄委婉,獨標風韻。詩人繼承了自《詩經》以來傳統的比興手法,託物言志,自然和諧。既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美,又不著痕跡,體現了詩人的逸士風神,正是「筆墨之外,自具性情」。然而,後人對這種帶有明顯請求援引目的的幹謁詩多有偏見,認為這種詩功利性太強,官本位思想至上,而且詩中多有乞憐語,因而為人所輕。
  • 唐代文人的求職信——幹謁詩,寫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巔峰
    這一基本形式為幹謁詩的出現起到了奠基作用。由於自我舉薦的多為地位較低的寒門儒士,享有選擇人才推舉其就任的多為顯貴人士或為社會知名人士,兩者之間存在著身份的不對等,因此,被舉薦者就需要開創一條與選舉者溝通,進一步影響舉薦者從而使得自己被舉薦機率增大的途徑,這便是幹謁。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幹謁詩中的代表作則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苦學多年,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雖為幹謁,卻成千古絕唱! 然而他的另一次「幹謁」卻很悲催的失敗了。孟浩然見到唐玄宗,吟誦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玄宗聽後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像曾在科考得中後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二是世襲,因為從隋煬帝創立進士科宣告了「科舉時代」的到來以後,世襲為官的並不多見;三是軍功,唐朝周邊政權林立,戰爭頻發,從軍是入仕做官的一種常見方法,比如高適就因為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有功而被封侯,像與高適齊名的岑參也想以軍功實現理想,但是仕途不順,坎坷一生,詳見:天寶八年的一件小事
  • 四處幹謁,孟浩然展現豪放一面: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上面已經說過,「選賢任能」才是其中的重點,殘酷的考試有可能會讓許多別具才能的人員被淘汰掉,所以作為一種互補,「幹謁」行為也得到朝廷許可、社會認可。通俗點講,幹謁就像現在的自薦,為了突出官位的特殊性,所以便雅稱其「幹謁」,就是懷著某種目的對官員的求見。亦因此,「幹謁詩」便作為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詩歌類型誕生,就像現代的自薦信。
  • 你會怎麼理解風流?見過最風流的一句詩詞是什麼?
    「風流」這個詞,在現代是一個貶義詞,是指對感情的不專一。但是在古代,「風流」是一個褒義詞。從淺層次來說,是指一個人的風度,儀表。從深層次來說,是一個人的氣質、才華、風骨、深情,其放蕩不羈、率性天真、無拘無束、風度翩翩的由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精神特質。
  • 唐代十大詩人:誰的人生最浪,誰的淚點最低?
    對於孟浩然,有一種評價,稱其「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甚至有人認為,他「一生孜孜以求地奔走於幹謁求仕的道路上」。不過在學者葉嘉瑩看來,孟浩然早年的隱逸並非故作姿態,從李白的一首詩中,也能看出孟浩然本就有風流浪漫、任性適意的一面。李白詩中寫:「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 請辭還是幹謁?
    請辭還是幹謁?
  • 「煙盒詩人」左震:一千多個煙盒上寫下溫暖詩歌
    新華網銀川2月16日新媒體專電 題:「煙盒詩人」左震:一千多個煙盒上寫下溫暖詩歌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馬俊 張亮 許晉豫  「朝辭寶雞城,駕車去漢中。東方魚肚白,煙瑣秦嶺峰。忽覺入仙境,仍戀人間情。」這是一首寫在廢煙盒上的古體詩,作者是寧夏鹽池縣的老人左震。
  • 幹謁詩:尊嚴與乞求的平衡
    當然,由於交往雙方地位的不對等,若彼此不甚相熟,拜訪的過程中難免拘束,上門的人惶恐、忐忑,接待的人把不好分寸,那麼此次幹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作為一種請託,以增加入仕做官的希望,這種目的性明確的幹謁活動,濫觴於漢代,至唐已蔚然成風。
  • 中國歷史上有才無德的三大詩人,作品雖家喻戶曉,人品卻十分不堪
    文|觀景說史中國歷史悠久,出現過許多優秀的詩人,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他們這些古代的詩人給世人的印象就是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文人雅士,受到後世人的推崇。清朝時期的陸風藻在《小知錄》裡說「詩星,孟浩然也。」
  • 人不風流枉少年?風流才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奔放不羈?
    不。後來當蘇軾窮到揭不開鍋時,他毅然將自己的小妾們賣了。其中兩位還是懷著孕的,都被他賣了……此外,他有一位美貌的侍妾叫「春娘」。有一天,蘇軾用「春娘」向友人換了一匹白馬,是真的「白馬」。「春娘」受不了此等奇恥大辱,一頭撞死在樹上……(2)元稹:唐代詩人元稹為我們所知,是因為他的那首「曾經滄海難為水」。
  • 唐朝十大詩人,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道盡大唐風流!
    唐詩和宋詞合稱文學史上的兩顆珍珠,唐朝的詩人數不勝數,有名的詩人也非常多,其藝術性一直延續到今天,被世界所熟知。在我心目中,這是唐朝十大代表詩人(排名不分先後)NO.1 杜甫杜甫,生於公元712年,卒於公元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 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人不風流枉少年」這一句千古名句?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說「人不風流枉少年」呢?又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呢?「人不風流枉少年」出自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隨園詩話》:「天因著作生才子,人不風流枉少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天因為要有人來撰著寫作,所以才產生了許多才子,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有風採的事情,而不是要一味地受禮法的限制,否則,就是辜負了美好的青少年時光。
  • 不良人是好人,幹謁詩即求職信!惡補這幾個專業術語,腦殼不疼
    剛看了幾集的#長安十二時辰#,感覺我的腦子不夠用了,裡面的著幾個知識點把我弄懵了,什麼不良人,旅賁軍,這樣我要被電視劇拋棄了。瞬間感覺,現在沒點知識看不了劇了,這麼多年的語文知識都還給了老師。狼衛是什麼?旅賁軍又是幹什麼的?
  • 王勃的才華無人能及,一首詩驚豔了一千多年,有兩句還是至理名言
    初唐時期的詩歌儘管與盛唐時期相比,自然是要遜色不少,不過其中還是有很多經典的名篇,尤其是以「初唐四傑」為首的王勃,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雖然他生命極其短暫,只不過是活了二十七歲,可是他寫下的那些優美的名篇,更是令世人驚豔,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更是為後人津津樂道,成為了一首流芳百世的千古美文
  • 俄羅斯市場驚現普希金"不雅"作品 充滿罵人髒話
    原因在於這些作品極其「不雅」,內容中充滿罵人的髒話!這部新出版作品名叫《斯洛沃》,共分11卷,是普希金1815年至1837年期間創作的詩歌、戲劇和散文的集合。該作品極其「原汁原味」,甚至完全保留了當時的俄語標點和拼寫。該作品的出版商在書中聲明中提到:「這本書將開啟一場讓世人了解到偉大普希金另一面的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