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進身,學而優則仕。」這是歷朝歷代讀書人的夢想和出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的科考取仕制度,到了唐代對最主要的進士科的考試作了一項重要的改動——廢除封卷制,實行明卷制。錄取進士,除了看考生的試卷分數外,還要看此人在社會上的品行和詩文的名氣。按理說,選拔官員不憑一卷和分數取人,同時看選拔對象的整體道德品行,是科考制度發展到唐代的一大進步。可主考官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還要看參加應試的人「有無達官貴人的推薦」。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一條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初到長安求取功名,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讀書人,總是想方設法宣傳自己的詩文,擴大自己的名聲。其中不乏想盡辦法結交、攀附有權勢有名望的人,一方面求其在官場上宣揚自己,更重要的是求其向主考官引薦。於是,一種歪門邪風——幹謁之風應時而生。
什麼是幹謁?唐代著名詩人朱慶餘的一首題名為《閨意上張水部》的七絕詩,對幹謁作了惟肖惟妙的描寫: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此詩妙就妙在乍一看是一首描寫嬌羞新娘的詩,但仔細端詳,特別是仔細看詩的題名,(此詩在另一版本裡還有一個題名《近試上張水部》),就明白這是一首臨近考試寫給當朝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幹謁詩。詩中作者自比為新娘,將張籍比喻為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深層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本人就要參加進士科考試了,我的試卷不知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口味,還請您賜教、關注和幫助。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同時又是當朝的現任官員。所以,朱慶餘在考試前寫這首詩呈給他,就是希望能得到他的賞識,在社會上宣揚自己的詩名,順利通過考試被錄取。在張籍的宣傳和引薦下,朱慶餘於唐敬宗寶曆2年(公元826年)幹謁成功,進士及第。
幹謁之風一長,懷著通過考試獲取功名進入仕途的詩人們,便和社會上所有讀書人一樣,加入了幹謁的大軍,遺留下許多令人尋味、引人入勝的故事,供我們這些後人品味、悅目、賞心。
留下傳世詩作《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24歲那年,即唐懿宗鹹通2年(公元861年),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時並不為人所知。一次,他在長安街上閒走,見一人在賣胡琴,叫價一千貫錢。當時圍觀的人很多,可想買的人都嫌價錢太貴。陳子昂靈機一動,上前搶過胡琴,當場將琴買下,並宣布第二天在此處用此琴公開演奏,歡迎大家來聽。第二天天不亮,前來聽琴的人早把場子圍得裡三層外三層。陳子昂舉著一疊詩文對人們說:「我陳子昂不會伺琴,但善詩文,現有詩文百篇,請你們垂青。」說完將胡琴當場摔碎,將詩文分給眾人。由於他的詩文寫得確實很好,一夜之間聲名傳遍了長安城。京城許多身居高位的官員得知他的聲名後,主動為他宣揚推介,有的還背地裡把他的詩文推薦給主考官,幫助他在當年考中了進士。
陳子昂間接幹謁成功是很幸運的。可他這種非常用的方法,只能偶爾為之,他人難以複製。許許多多的詩人們,走的多是用自己的詩文直接幹謁的路子。白居易於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來到長安,拿著自己的新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拜謁著名詩人、現任官員顧況。顧況當時已60多歲了,見白居易是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孩子,自然不大待見。他拿起詩作,支人叫白居易,又抬起上眼皮打量了站在面前的這個後生,漫不經心地說:「長安的米價很貴,要在這裡『居』,是不『易』的。」他接著翻閱來者的詩文,當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大為讚賞,眉開眼笑地說:「能做這樣的好詩,不要說在長安,就是在天下任何一個地方『居』,都是很容『易』的。前面是老夫和你開玩笑,你不要介意。」從此以後,顧況到處宣揚白居易的詩文,使白居易的詩名大振,加之顧況積極為白居易在主考官那裡穿針引線,終於讓白居易在29歲那年,即貞元16年(公元800年)考中第四名進士。在當年考取的17人中,白居易詩年齡最小,因此,他心花怒放第寫下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與白居易相比,王維的幹謁之路更是曲徑通幽、跌宕有趣。王維20歲的時候,詩文就頗有名氣,曾發誓非進士第一名不考。又因他精通音樂,琵琶也彈得非常好,得到當朝皇帝唐玄宗的弟弟——愛好文學藝術的岐王李範的賞識。當時另一名詩人張九皋的詩名也很大,已託人走了公主的門路。公主寫信給主考官,要取張九皋為頭名。王維知道後,請岐王幫忙。岐王知公主勢力很大,此事甚事難辦,但礙於情面,與王維如此這般地密謀了一番後,讓王維帶上琵琶,倆人走進了公主的府邸。公主見一個年輕貌美的後生站在面前,問岐王:「他是什麼人?」「是知音人。」岐王答道,接著讓王維彈奏了一首琵琶曲,深愛琵琶的公主聽後驚喜不已。岐王告訴公主,此人叫王維,不僅精通音律,詩律也十分了得。公主聽後更是驚喜,趕緊讓王維拿出詩文呈給她看,大吃一驚說:「這都是我平常喜歡的好詩,誰知竟然是你寫的。」岐王乘機說:「王維今年來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發誓不得第一名不考,不過聽說公主已經推薦張九皋了。」公主沉吟了一下,對王維說:「你先參加考試,我可以幫忙。」過後,公主將主考官招進府來,要求他以第一名錄取王維。果然,王維在唐玄宗開元9年(公元721年),得了第一名進士。
詩人幹謁已過去一千多年了,世人對此褒褒貶貶亦一千多年了。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在當時的世風下,詩人們為實現自己出仕的夢想,用自己的勞動——詩作結交有名望、有權勢的社會名流,雖有攀附之嫌,算不上高雅之舉,但沒有動用社會上公認的「三惑」——「酒、色、財」去幹謁,也不失為一種風流吧。
如有資格,我也同意這種說法。
作者:李紹增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