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是好人,幹謁詩即求職信!惡補這幾個專業術語,腦殼不疼

2020-12-14 微醺格格

剛看了幾集的#長安十二時辰#,感覺我的腦子不夠用了,裡面的著幾個知識點把我弄懵了,什麼不良人,旅賁軍,這樣我要被電視劇拋棄了。瞬間感覺,現在沒點知識看不了劇了,這麼多年的語文知識都還給了老師。

狼衛是什麼?旅賁軍又是幹什麼的?大案犢術是什麼高級技術?這些專業術語不理解是什麼意思,惡補習完這些知識點,追劇就會輕鬆許多,畢竟,知識就是力量!

靖安司

長安城臨時成立的情報中心,是李必李司丞的辦公地點。

望樓

相當於現代的天眼系統,實行007一周24小時工作制,不聯網也能實時更新全城動態。

東市 西市

東市,主要是國內市場,奢侈品的天堂,當地達官貴人的聚集地。

西市是國際性大市場,從古到今是最大的商貿中心,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

辟穀

一種不食五穀的養生方法,類似現代的枸杞放保溫杯裡泡著的實法。也可能是一種變相減肥,燃燒人的卡路裡。

幹謁詩

古代文人求職信的版本,一首幹謁詩獻上,我是你值得pick的員工。

大案牘術

古代的高科技,堪比如今的大數據。

不良人

古代的一種職位,專職偵緝逮捕,看字面意思像壞人,其實是好人,大唐的警察。

狼衛

擅長cosplay,悄悄進城搞破壞的危險人物。

旅賁軍

旅賁軍是禁軍的一部分,歸太子直接管理。和宮中禁軍的區別,平時是不駐紮在皇城和宮城內,目前被借調到靖安司協助一些微小的安保工作。

看《長安十二時辰》真的要高度集中精神,不然一下就不理解,準懵,惡補完這些專業術語,腦殼就不疼了。

相關焦點

  • 唐代文人的求職信——幹謁詩,寫得好,分分秒秒走上人生巔峰
    幹謁詩在唐朝算是一個普遍詩歌類型,多為千裡馬希望尋求伯樂,進而實現自己人生抱負所作。幹謁詩從作用上來講,類似於我們今日比較普遍的自薦信。不同的是,古人的自我舉薦相對含蓄,偶然幾筆淺訴心意 ,不似今日自薦信一般直白羅列。從文詞上講,幹謁詩多是詠物抒情,因為關係到自己仕途,在選詞方面,古人仔細推敲,使得詩作達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 幹謁詩的「幹謁」,是何含義?孟浩然這首詩,不卑不亢,不落俗套
    朱慶餘為何作這樣一首詩,是因為當時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做法:大凡參加進士考試的考生,在試前往往需要憑藉有聲望人士的引薦,使他被主考官關注,從而順利獲取功名。這也就是當時流行的所謂行卷,即考生把自己的詩作提前給有名望的人士相看。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像曾在科考得中後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孟郊;二是世襲,因為從隋煬帝創立進士科宣告了「科舉時代」的到來以後,世襲為官的並不多見;三是軍功,唐朝周邊政權林立,戰爭頻發,從軍是入仕做官的一種常見方法,比如高適就因為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有功而被封侯,像與高適齊名的岑參也想以軍功實現理想,但是仕途不順,坎坷一生,詳見:天寶八年的一件小事
  • 如何在求職過程中寫出一份完美的求職信,看看李白是怎麼做的
    古人幹謁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或是送禮或是以詩文幹謁。送禮幹謁我們就不說了,換個詞叫啥估計大家也很清楚。所謂詩文幹謁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求職信」了。什麼樣的人要用幹謁呢?一是想當官的人,確切來說是想當官卻考不上的,就好像李白這種,頗有才氣文化素養也還行,但一碰到科舉就抓瞎。還有就是官做得不夠大,覺得官職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說白了,只有科舉差生才採用幹謁這種方法。
  • 幹謁詩:尊嚴與乞求的平衡
    當然,由於交往雙方地位的不對等,若彼此不甚相熟,拜訪的過程中難免拘束,上門的人惶恐、忐忑,接待的人把不好分寸,那麼此次幹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作為一種請託,以增加入仕做官的希望,這種目的性明確的幹謁活動,濫觴於漢代,至唐已蔚然成風。
  • 淺議唐代幹謁詩的美學價值
    世襲為官,一般人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不少有才華的人也能脫穎而出,步入仕途。但是,也有少數滿腹才華、志向遠大而名落孫山者,這時常常需要他人引薦,於是就有了幹謁詩。何為幹謁詩?「幹」,追求;「謁」,拜見。幹謁詩就是為了展示才華,追求功名,實現抱負,拜見權貴,以求引薦而寫的詩,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在唐代,幹謁詩數量眾多,佳作頻出,形成了一枝獨秀的局面。
  • 請辭還是幹謁?
    上禮部侍郎陳情        唐*施肩吾 九重城裡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弱羽飛時攢箭險,蹇驢行處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難反,貧女如花鏡不知。卻向從來受恩地,再求青律變寒枝。 看題目,此詩是呈給吏部侍郎的,目的是陳情,正常是有求於人,或者是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 一曲菱歌敵萬金——在「以詩取士」的唐代,如何寫好一封求職信?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一封好的求職信勝過千言萬語,能大大增加求職的成功率,這不僅是在說現代人,對古人也一樣。特別是對唐代的人而言,當時朝廷「以詩取士」,只要詩寫得好,很容易平步青雲、扶搖而上。
  • 詩人幹謁是不正之風?世人對此褒貶一千多年,雖不雅卻也不失風流
    這是歷朝歷代讀書人的夢想和出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的科考取仕制度,到了唐代對最主要的進士科的考試作了一項重要的改動——廢除封卷制,實行明卷制。錄取進士,除了看考生的試卷分數外,還要看此人在社會上的品行和詩文的名氣。按理說,選拔官員不憑一卷和分數取人,同時看選拔對象的整體道德品行,是科考制度發展到唐代的一大進步。可主考官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還要看參加應試的人「有無達官貴人的推薦」。
  • 幹謁:唐代文人的進身捷徑
    如果你詩名夠響亮,能得到達官顯貴,尤其皇帝本人的賞識,不僅可以優先錄取功名,甚至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直接入朝為官。文人以進身仕途為目的謁見高官顯貴的行為,也叫做幹謁。不知是沒看到,還是這類馬屁文章太多,玄宗都沒理睬李白。  李白毫不氣餒,隨後二進長安。這一次,他直接向出家為道的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獻詩:「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這首馬屁十足的《玉真仙人詞》,把玉真公主吹得像九天玄女一般,討得公主歡心。
  • 史上最牛「改編」幹謁作品:一首詩改詞實現人生命運逆轉
    他們所寫的這類詩便被稱為「幹謁詩」。 錢穆先生曾道:「幹謁之風唐人最盛,至宋猶存。」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幹謁莫過於初到長安的白居易拜見頗有名望的顧況,顧況看了詩卷上他的名字嘲笑他「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讀到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讚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自此白居易平步青雲,詩名大噪!
  • 他的求職信居然寫得比大詩人孟浩然還好?想找工作的你快來看看
    孟浩然一封求職信,開頭一亮出來就是這水平。後四句就書歸正題了,大概意思就是想要渡河卻苦於沒有船,看著別人垂釣,自己也想試試身手,卻沒有工具。這求職信,既展現了文採,還含蓄表達了自己想為國效力的願望,是不是很牛。
  • 文書|求職信的格式及範文
    1.稱謂稱謂即對受信者的稱呼,要頂格寫在第一行,可以是受信者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單位名稱後可加「負責同志」、「主管領導」等;個人姓名後可加「先生」、「女士」、「同志」等稱呼。求職信不同於一般私人書信,受信人未曾見過面,所以稱謂要恰當而正式。
  • 求職信:求職信怎麼寫
    (一)求職信特點:  1.針對性。你寫求職信是為了找到工作,總會有一定的緣由。陳述緣由時,你總要對求職單位有所了解,對自己的條件有所了解,要針對實際情況寫,針對讀信人的心理寫,針對你的求職目標寫。否則,你的求職信就會因為針對性不強,而石沉大海。  2.自薦性。
  • 求職信到底該不該寫?該怎麼寫?
    但是,總有些畢業生因為各種原因,希望能夠更加突出自己,而需要寫一份求職信。而很多HR在對待求職信的態度上往往是比較隨意的,很少HR會選擇認真的閱讀一份求職信。原因在於,求職者在寫求職信的過程中,往往運用一些「假大空」的話述來擴充自己,或者描述的內容與求職崗位並沒有相關性的實質內容。但是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求職信是幫助HR來進一步篩選候選人的輔助工具。
  • 四處幹謁,孟浩然展現豪放一面: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上面已經說過,「選賢任能」才是其中的重點,殘酷的考試有可能會讓許多別具才能的人員被淘汰掉,所以作為一種互補,「幹謁」行為也得到朝廷許可、社會認可。通俗點講,幹謁就像現在的自薦,為了突出官位的特殊性,所以便雅稱其「幹謁」,就是懷著某種目的對官員的求見。亦因此,「幹謁詩」便作為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詩歌類型誕生,就像現代的自薦信。
  • 《鹿鼎記》裡周星馳說的那句名言,出自李白的千古第一求職信
    且慢,再聽這句: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語出李白的《與韓荊州書》。聽了使人豪氣頓生,飄飄然有凌雲之意,大概金老爺子也是從這裡獲得的靈感吧。李白此句的意思,不識韓荊州,別說江湖的豪傑,草莽的英雄,就連分茅裂土的公侯都懶得做了。溢美之意,可謂更進一層。
  • 求職信你得這樣寫
    求職信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它可以直接到達決策者手中。寫求職信的目的在於讓對方對自己感興趣。這裡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對方感興趣的是什麼?二是自己讓對方感興趣的是什麼?為此,求職信要緊扣用人單位的錄用標準,表述自己的求職動機和優勢,讓對方感到你是適合這一工作的人。
  • 朱慶餘的這首詩,便是其中典範
    這種形式,也稱「投獻」或「幹謁」。對於古代詩人而言,幹謁詩就是他們為找工作,而推銷自己的一種詩歌。這類詩歌往往寫得十分含蓄,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如唐代詩人孟浩然,就曾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寫了一首幹謁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希望得到他的引薦。「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