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6日
香港有一個銀行廣告,是由香港滑浪風帆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主演的。她剛生了一個小孩,在廣告中提出一個問題:「在香港養大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答案是:「據說是四百萬。」這個廣告推出後,銀行增加了多少客戶外人不得而知,但在香港人中間就造成了一個小小的恐慌,原來養一個孩子要花上四百萬,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呢!香港近兩年經濟才略有起色,懷孕的婦女也剛多了一些,這下可好,很多夫婦擱下了生育計劃,要重新考慮考慮。
我因為生性悲觀,早就決定不生孩子,做個「絕代佳人」,所以不但不煩惱,反而為省下四百萬沾沾自喜。不過我也私下做了個小小調查,看看現任父母的意見。
原來養孩子花費的數字還是和階級有關。我的朋友大都是中產階級,他們的意見是:絕對不止四百萬。
這錢都花在哪兒去了?不是吃,不是穿,甚至也不是玩樂,而是教育。臺灣同樣也有一句廣告名言:「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光是幼兒園的學費已經非常可觀了,有些名校,一年幼兒園的學費已經等同一個大專生三年的學費,普通一點的幼兒園,學費也是和大專差不多的。
這下就開始了終身的「教育競賽」。只要能送孩子上好的學校,再多的錢,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也願意花。讓我再引另一則臺灣的廣告名言以證明之:「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更好!」孩子再大一點,除了上學外,又要送他去學「才藝」,再大一點,又要送他到國外去留學,以「開闊其心胸,有國際化視野」。
那麼,低下階層的子女,又如何呢?
我的一些學生,在小學教書,她們告訴我,她們任教的學校,在香港比較窮的地區內,學校中有一半的學生家庭是拿「綜援」(即政府救濟金)的。這些學生,大部分的家庭都有點問題,父母對他們即使在生活方面,也不是照顧周全,更別說教育了。孩子有事,老師要約見家長,家長也沒時間或是懶得去見老師。這些小孩,考試絕少及格,老師怎樣教也沒用。原來求學這件事,不單只是智商問題,也和個性、環境等有關係。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注意力沒法集中,也很難學習;再加上如果有心理或情緒方面的問題,就更加不可能好好讀書,甚至會把心理、情緒問題表現在行為上,成為「不乖的孩子」,就更不可能日後在教育跑道上名列前茅,而是很容易在教育競賽中敗下陣來,淘汰出局。
「四百萬」和這些情況……有人做父母做得很沉重,有人做得很輕率,可憐的還是孩子啊!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