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句話,叫做「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我們凡夫被無明愚痴障礙,希求自己命好福深,卻不知好運福報也不離因果。善惡有報,如影隨形,福報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是能求來的。而厄運不是誰對你的懲罰,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所謂「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德,就是福德,《大乘義章》云:「依智起福,依福起報。」真正的福氣,從智慧而生,靠歪門邪道得來的,終究不能長久。一切法從心所生,心有多好,命就有多好。反過來說,命運不好,多是因為自心不淨,身口意造作惡業,由下文六種因果導致的。
其一、愛抱怨。
古人常說:「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因果個人了,別人的再好,那是他人的因果,自己不能代為享樂;自己的再差,也是自己的因果,別人不能代為受苦。凡夫愚痴,時常想得瓜得豆,卻有不去栽瓜種豆,最終只能竹籃打水,落得一場空。
尤其是身邊有逆緣時,很多人喜歡發牢騷,愛抱怨,甚至用粗鄙的言辭咒天怨地。《華嚴經》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自心充滿負能量,情況只會越來越差,一切埋怨的因果,最終都會落到自己身上。
其二、貪心重。
貪心為種種煩惱習氣之根本,譬如貪而不得生嗔,貪而不欲他有生妒。我們凡夫所貪著的,無非「財色名食睡」這世間五欲,所謂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貪心一重,安樂就再也難覓。
人在幼年時為一件玩具就能異常開心,及至成年,儘管擁有了更多的財和物,卻不如幼年時開心。因為,此時貪心更重了,有了房子、車子,卻想擁有更好的,不然與人相處就「沒面子」,也就是貪著「名」。貪心重就如飲鹹水止渴,永難滿足,知足常樂,首先從不貪開始。
其三、善嫉妒。
嫉妒心是修行者的大障礙,危害遠勝貪心,善嫉妒者甚至可能永無證道機緣。《大乘造像功德經》中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是為嫉妒。」善於妒忌的人,不同於貪心者想擁有一切,而是只想自己獲得名利,卻不願他人也擁有,若見到已經有用的人,就會心生憤恨。
由此可見,嫉妒心是極重的「我執」,屬於自私自利之心。古往今來,有關嫉妒之害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故而,佛陀為眾生施設「隨喜」法門,見到好事皆讚嘆,善緣皆隨喜,這就是擁有好運的秘訣。
其四、犯邪淫。
「邪淫」,乃五戒之一,它是在家人應當受持的戒律。佛門本來允許在家人持戒正淫,而凡夫受自身習氣驅使,貪著邪淫的片刻樂受,卻不知千劫的苦厄。《壽康寶鑑》中有言,凡夫於非時、非處,及配偶之外的眾生行淫,都是犯邪淫。
祖師常說,消福祿名利,邪淫最甚。世人求財者,因邪淫而財散人去;求功名者,因邪淫而成庸碌之輩;求高位者,因邪淫而被人輕賤。由此看來,邪淫果報非常慘重,不斷除邪淫,命途堪憂。
其五、常妄語。
《法句經》云:「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人嘴兩片皮,好壞都是你,生在社會中,言語是我們與人交流的工具,但凡工具都有兩面性,乃至有「一言興邦,一眼喪邦」之說。
所謂妄語,又包括兩舌、惡口、綺語、大妄語。在佛家看來,語言有著更深廣的含義,最容易積口德,也最容易造口業。良言一句三冬暖,惡口傷人六月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為人若不知敬畏,口無遮攔,毫無顧忌,常常引火燒身。
其六、造殺業。
世人造業殺生,多是為滿足口腹之慾,殊不知,「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大智度論》中說,諸餘罪中,殺生為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六道眾生,各因業力而有差別,但一念心性,卻與佛及眾生無異。由此看來,殺生與殺未來佛無異,也是最損善根福報的。
佛典中有載,昔日釋迦族人,竭澤而漁,將池塘中的魚兒盡數捕撈。最終果報現前,釋迦族被琉璃王率軍屠戮,即便被譽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都無法改變。神通不敵業力,遭此大難之際,佛陀亦示現「頭痛三日」的果報。戒殺護生者,得種種福利善果,造業殺生者,種惡因結孽緣,因果何曾饒過誰。
「有緣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命好福深也有它的因緣。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此刻的萬般不如意終會過去,未來必定可期。願大家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