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妹跟老公吵架,上升到摔東西洩憤,兒子小布丁2歲半,嚇得哇哇哭。
閨蜜昨天晚上跟我訴苦到半夜3點,我極度困、累的情況下,真想跟她絕交一天。可誰叫咱朋友本來就不多,又捨不得,耐著性子聽她吐槽。
後來我問了,你們兩口子吵架,布丁怎麼辦?閨蜜回答:「布丁一直哭,後來哄哄也就睡了,沒關係,小孩子3歲前沒什麼記憶的」。
What?聽完這句話,真想和她絕交一輩子。
一、孩子3歲之前真沒記憶嗎?
如果這句話成立,那麼孩子以前學會叫「爸爸」、「媽媽」,是不是要從新學一遍?
說一件我自己的事,在我大概3歲左右吧,家裡人要出去旅遊,在某城市的旅館(那時候叫旅館),我打碎了奶瓶。至今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哭的歇斯底裡,也記得萱寶姥姥承諾,明天要給我買個帶小鴨子的奶瓶。然後,就沒然後了,奶瓶沒買,我學會了用杯子喝水,萱媽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鴨嘴杯、吸管杯之類的,只有印著「為人民服務」的搪瓷杯。
在說一件萱寶的事,萱寶對於她自己的腦袋,保護地跟命一樣重要。只要說給萱寶洗頭或理髮,萱寶能哭到「山崩地裂」。這一切的只因,萱寶在8個月大的時候,萱寶姥姥給她洗頭,把水弄到了眼睛裡。萱寶姨姥姥還曾開玩笑說:「女孩護頭,長大護家」,此處,白眼飄過。我的親身感受可以肯定,3歲之前孩子是有記憶的。
二、那孩子能記住什麼?長大好像都忘了呢
看過一本書,忘記書名,也忘記是誰寫的了。書中說「孩子的記憶,偏向於事物記憶,而總是忘記事件記憶」。
事物記憶,比如說:這是佩奇、這是蘋果、這是遠方親戚,但我應該叫爺爺。
事件記憶,比如說:某年的夏天,跟爸爸、媽媽,去某處,玩了什麼,吃了什麼。
這和我們成人恰恰相反,如果遇到熟人,只覺得面熟但想不起來,但對方提醒,咱們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一起喝過酒,你立馬就能想起來。
孩子,準確的說寶寶,他的認知度不夠,他不明白時間概念,所以記不住去年還是前年;他對地域不熟悉,所以他記不住,你帶他去的是海邊還是遊樂場;所以他更無法把整個事件聯繫起來,再回憶起來,線索的缺失,造成記憶困難和回憶困難。
那寶寶能記住什麼呢?
「感受」。
和爸爸、玩水、開心;媽媽、打針、疼;所以,對於萱寶來說,洗頭不是件美好的事情,所以她歇斯底裡地拒絕。
這也就是樊登老師,和李玫瑾教授,經常提到的畫面感。
三.畫面感對寶寶的影響
舉個例子:《最強大腦》王峰對戰德國隊隊長鮑裡斯,記骰子一期,其中提到「視覺圖像」一詞,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圖像觀察+想像力訓練,來幫助提高記憶力。比如,可以把無意義的數字,想像成一個個身材各異、的異國美女。畫面感對於人類,有著巨大影響力。
對於已過世奶奶的情感,在於小時候奶奶縫衣服,讓你幫忙穿針的畫面;對於前男友的渣,在於生病向他訴說,他卻以打遊戲呢,立刻切斷電話時的絕望;對於孩子,如果畫面是美好、溫馨的,孩子更自信、陽光;對於孩子,如果畫面是恐懼、絕望的,孩子自卑、討好型人格;這就是畫面感,畫面感不僅對孩子有影響,也影響我們成人。
結語:我們每個人都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寶寶,但卻在無形中給寶寶造成傷害,說難聽點,是我們無知。母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父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寬度。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關注@萱萱媽,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點擊「藍字」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