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沒有記憶?李玫瑾教授說的「畫面感」是什麼?別受影響

2020-12-13 萱萱媽xxm

小姐妹跟老公吵架,上升到摔東西洩憤,兒子小布丁2歲半,嚇得哇哇哭。

閨蜜昨天晚上跟我訴苦到半夜3點,我極度困、累的情況下,真想跟她絕交一天。可誰叫咱朋友本來就不多,又捨不得,耐著性子聽她吐槽。

後來我問了,你們兩口子吵架,布丁怎麼辦?閨蜜回答:「布丁一直哭,後來哄哄也就睡了,沒關係,小孩子3歲前沒什麼記憶的」。

What?聽完這句話,真想和她絕交一輩子。

一、孩子3歲之前真沒記憶嗎?

如果這句話成立,那麼孩子以前學會叫「爸爸」、「媽媽」,是不是要從新學一遍?

說一件我自己的事,在我大概3歲左右吧,家裡人要出去旅遊,在某城市的旅館(那時候叫旅館),我打碎了奶瓶。至今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哭的歇斯底裡,也記得萱寶姥姥承諾,明天要給我買個帶小鴨子的奶瓶。然後,就沒然後了,奶瓶沒買,我學會了用杯子喝水,萱媽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鴨嘴杯、吸管杯之類的,只有印著「為人民服務」的搪瓷杯。

在說一件萱寶的事,萱寶對於她自己的腦袋,保護地跟命一樣重要。只要說給萱寶洗頭或理髮,萱寶能哭到「山崩地裂」。這一切的只因,萱寶在8個月大的時候,萱寶姥姥給她洗頭,把水弄到了眼睛裡。萱寶姨姥姥還曾開玩笑說:「女孩護頭,長大護家」,此處,白眼飄過。我的親身感受可以肯定,3歲之前孩子是有記憶的。

二、那孩子能記住什麼?長大好像都忘了呢

看過一本書,忘記書名,也忘記是誰寫的了。書中說「孩子的記憶,偏向於事物記憶,而總是忘記事件記憶」。

事物記憶,比如說:這是佩奇、這是蘋果、這是遠方親戚,但我應該叫爺爺。

事件記憶,比如說:某年的夏天,跟爸爸、媽媽,去某處,玩了什麼,吃了什麼。

這和我們成人恰恰相反,如果遇到熟人,只覺得面熟但想不起來,但對方提醒,咱們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一起喝過酒,你立馬就能想起來。

孩子,準確的說寶寶,他的認知度不夠,他不明白時間概念,所以記不住去年還是前年;他對地域不熟悉,所以他記不住,你帶他去的是海邊還是遊樂場;所以他更無法把整個事件聯繫起來,再回憶起來,線索的缺失,造成記憶困難和回憶困難。

那寶寶能記住什麼呢?

「感受」。

和爸爸、玩水、開心;媽媽、打針、疼;所以,對於萱寶來說,洗頭不是件美好的事情,所以她歇斯底裡地拒絕。

這也就是樊登老師,和李玫瑾教授,經常提到的畫面感。

三.畫面感對寶寶的影響

舉個例子:《最強大腦》王峰對戰德國隊隊長鮑裡斯,記骰子一期,其中提到「視覺圖像」一詞,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圖像觀察+想像力訓練,來幫助提高記憶力。比如,可以把無意義的數字,想像成一個個身材各異、的異國美女。畫面感對於人類,有著巨大影響力。

對於已過世奶奶的情感,在於小時候奶奶縫衣服,讓你幫忙穿針的畫面;對於前男友的渣,在於生病向他訴說,他卻以打遊戲呢,立刻切斷電話時的絕望;對於孩子,如果畫面是美好、溫馨的,孩子更自信、陽光;對於孩子,如果畫面是恐懼、絕望的,孩子自卑、討好型人格;這就是畫面感,畫面感不僅對孩子有影響,也影響我們成人。

結語:我們每個人都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的寶寶,但卻在無形中給寶寶造成傷害,說難聽點,是我們無知。母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父親的高度,決定孩子的寬度。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關注@萱萱媽,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點擊「藍字」查看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父母別缺席,要過得有儀式感
    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父母別缺席,要過得有儀式感何女士生完孩子以後就回到了崗位上,丈夫也很忙碌,夫妻倆都鮮有時間陪孩子。其中有一段,李教授表示父母一定不能錯過孩子的3個生日,給出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父母別缺席,不能夠隨隨便便糊弄孩子,並且要過得有儀式感。何女士聽完李教授的話,猶如醍醐灌頂,立馬在孩子即將到來的14歲生日上,給孩子過了一個富有儀式感的生日。
  • 李玫瑾教授:6歲前的娃,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
    教授: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我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對於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和教育方法很有研究。她對於家長給孩子報課外班的是事情曾經說過:興趣班不是越多越好,6歲前,尤其是這3種興趣班,真沒必要。可是對學齡前(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真的不適合上珠心算班。對幼兒園的娃來說,只會背1-100的數字或憑藉記憶記住2+4=6。這只是基於記憶,對於其中的數學邏輯和概念根本一無所知。
  • 李玫瑾教授:就算家裡窮也別斷太早,3樣東西可能會影響娃的發育
    為何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在分析兒童教育問題時,能夠去集中要害呢?李玫瑾教授也是在做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室發現成年人的大部分行為舉止也都是和幼時的原生家庭環境教育都是息息相關的,李教授曾經說過,家長如果做不到這幾點的話,那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再高也都是徒勞無功的。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關於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是家長關心和頭疼的事情。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
  • 李玫瑾教授說的專治3-5歲「熊孩子」的訓練方法:片面了!
    12歲男孩找媽媽要錢去網吧,媽媽不給,孩子以服毒自殺威脅媽媽。結果,孩子,死了。為什麼12歲孩子會自殺?孩子知道媽媽擔心自己,孩子以為父母的愛在他的眼裡是無底線無原則地,於是,以愛之名,要挾父母。可惜,孩子還不理解什麼是死,就真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因為6歲前,孩子頂多哭,在地上打滾哭,但是12歲的孩子呢?
  • 孩子3歲前有沒有記憶?爸媽的粗暴對待,不會毫無痕跡
    文丨福林媽咪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記事的?普及了那麼多兒童早期教育觀念,有時候會碰到網友問,你們整天說教育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父母的早期教育行為對孩子將來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咱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早期教育的前提性問題,孩子三歲前有沒有記憶。
  • 李玫瑾教授: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其中緣由你知道嗎
    對此,李玫瑾教授曾做過一場講座,演講的主題是《為什麼三歲以內孩子必須跟媽媽睡》,我聽了深以為然。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媽媽子宮裡呆了10個月(280天),他習慣了媽媽的聲音、心跳,在出生後,依然會非常依賴。小嬰兒只要媽媽抱著,就會不哭不鬧,也是這個原因,媽媽的懷抱永遠是最溫暖和最有安全感的。
  •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家長別錯過12歲前「最佳教育期」
    學員家長們也接受了一堂家庭教育課,主講人是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課堂一開始,李玫瑾就開門見山道出了當下一些家庭教育的突出問題。「有人說我這孩子就是坐不住,還有人說我這個孩子老有攻擊性。像這些問題,當孩子已經顯現的時候,如果孩子在10歲以內的話,至少是6歲之前的問題了。孩子在早年尤其是6歲之前往往在複製他身邊人的言談舉止,包括你的形象。」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導語:自從孩子一出生,在家裡面就成為了上帝,父母見到什麼都給他買,不讓他吃一點苦,等到他長大了,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傻眼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完全忘記了父母的好,父母說的話他們聽不進去,面對其也只能無助的嘆氣。為什麼孩子們會這個樣子,而且各種管教都沒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在教育的黃金時間去管教他,最後只能是徒勞無獲。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出現這4種叛逆,該打就打,父母別慣著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最牽掛的事情,很多父母會選擇聽從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李玫瑾教授就是廣受父母喜歡的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一個節目的時候就犀利地指出父母需要關注孩子的叛逆行為,特別是在孩子6歲之前的叛逆行為,因為這段時間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教育孩子,3歲前有恩於他,3歲後立威與他,別弄反了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有很多媽媽有些時候也會有些不知所措,孩子哭鬧、聽不進去話的時候也想打孩子一頓,或者說不管他了。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同時也是需要方法的。 李玫瑾曾經表示過育兒正確的方法,就是在6歲前好好管教,而且要在3歲前有恩於他,3歲後立威與他。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6歲前「鬥勇」12歲後「鬥智」
    為了孩子,家長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沒有關係,同時,孩子又是不能碰觸的軟肋,受一點委屈也不行。最寫實的就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時長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式,嚴厲一點怕孩子受傷,寬鬆一點,又怕孩子被寵壞了。李玫瑾直言:想培養更優秀的孩子?
  • 李玫瑾教授忠告:孩子這3個生日很重要,再窮也不能隨便過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的生活自然也會相對清淡一些。不少家庭甚至沒有正式的給孩子過過一次生日,就更別談過生日時的儀式感了。不過對於孩子而言,有三個生日是非常必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家庭的條件就算再艱苦,孩子的這三個生日也不能不過。
  • 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
    導讀: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3歲前一定要跟媽媽睡?李玫瑾教授告訴你答案,溫暖又扎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3歲前,這些事物對孩子未來起關鍵性作用
    一名青少年罪犯表示,10歲之前父母從未拒絕過自己任何要求。12歲的時候想要鄰居的iphone,但父母拒絕了。他的內心很痛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iphone,去鄰居家偷了手機,結果鄰居報警,他被抓住了。李玫瑾教授在與青少年罪犯的接觸中發現,他們的成長生活的環境和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孩子3歲前接觸的事物,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一位青少年罪犯說過自己在十歲前父母從來沒有拒絕過自己的要求,在十二歲的時候,他想要鄰居家的蘋果手機,但是父母卻拒絕了。他的內心很痛苦,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蘋果手機,於是他去到鄰居家偷了手機,最後鄰居報警,他被抓了。
  • 孩子3歲前,看不看電視有什麼影響?專家:7歲後注意力差距明顯
    那麼,有看得見的問題,就有看不見的問題,更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孩子3歲前,看不看電視有什麼影響?專家:7歲後注意力差距明顯家長們發現,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特別坐得住,呆呆的一動不動,認為這是專注力很好的表現,其實這完全是家長的誤解。電視的聲音、顏色、畫面,切換的非常快,能夠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視線。
  • 孩子膽小懦弱怎麼辦?李玫瑾教授:主張孩子四歲開始體育項目訓練
    首先,膽小懦弱會讓孩子受欺負膽小懦弱的孩子,實際上就是傳說中"軟柿子",經常受到同類和同行的欺凌,因為自古以來那些欺負人的全部都是專挑"軟柿子"去捏。琳琳出生在留守家庭,家境條件的刻苦註定她的童年沒有爸爸媽媽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