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5歲小男孩楊哲睿發現恐龍化石一事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據媒體報導,楊哲睿在國慶節前聽外公說老家巴中通江有「雞腳印」,覺得很好奇,就讓爸爸媽媽帶他回通江去看看。10月1號的當天,當他們趕到目的地時,發現石板上全是藤蔓、苔蘚和泥土,根本沒見到什麼「雞腳印」,索性就用柏樹丫把泥土掃乾淨,沒想到還真看見了一些凹坑。從小喜歡自然科學的楊哲睿,尤其對恐龍感興趣,看到這些「雞腳印」後,當場斷定是恐龍足跡,而且清楚地說出了恐龍類別,並讓媽媽在微博上給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發送了照片並留言。
10 月10日,北京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一行抵達現場予以了確認。在一塊面積約20平米的石頭表面,共發現五個足跡,專家判斷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距今約1.3億年。
專家認為,相較於恐龍足跡的發現,更令人驚喜的是,最先發現者為一個5歲小孩,這也是目前國內首次發現恐龍年齡最小者。這是自然科學普及和素質教育巨大成功的表現,古生物學雖然是小學科,但未來可期。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學者邢立達表示,楊哲睿從小就喜歡恐龍,今年年初在聽了他的恐龍課後,對這方面的知識更加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網友表示,一家人特地陪著孩子去這個地方,還幫忙清理打掃巖石,這樣尊重、保護孩子的求知慾的家長也好棒呀!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孩子才會變得更優秀
遵循自然的規律和法則才能更好地發展,挖掘小孩子的興趣也是如此。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般一歲左右的孩子自己就會對各種事情表現出興趣,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從小開始著重培養。父母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到孩子身上。
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說過:「畢生保持求知慾,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興趣培養過程中,孩子難免因挑戰受到打擊,這就需要父母要多多點耐心、多點陪伴,及時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慢慢提高孩子對挑戰難題的積極性,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樂趣,才能保持良好的、持續的求知慾。正如前面網友感慨楊哲睿「一家人特地陪著孩子去這個地方,還幫忙清理打掃巖石,這樣尊重、保護孩子的求知慾的家長也好棒呀!」
源於好奇 恆於求知
因為幼童時期對恐龍方面的好奇心,對恐龍有著深入的研究,楊哲睿才能成功發現、並準確判定恐龍足跡。孩子的興趣愛好都來自於他們的好奇心,作為父母需要學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為他們提供可以發揮創造性思維的環境,耐心、細緻地引導孩子打開創造性思維的大門,滿足他們的求知慾。社會、自然界中的各個領域都是豐富的知識寶庫,當孩子對某項事物感興趣的時候,父母的重要責任就是正確引導孩子去探索、去鑽研、去認識這個多彩的世界。在培養孩子興趣的同時,父母也不要忘了培養他們勇於克服困難的性格,使孩子逐步形成有毅力、不怕困難、不斷努力的良好品質,恆於求知,才能不斷成長。
楊哲睿父母看到了孩子對恐龍的喜愛和鑽研精神,沒有否認孩子的判斷,肯定了他的想法並且將他的想法付諸實際。一個5歲的小朋友憑著對恐龍的狂熱喜愛以及家人的大力支持成為國內首次發現恐龍年齡最小者,七七都忍不住為他們點讚。
父母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試著引導孩子多在興趣方面下工夫,儘可能地為孩子創造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無憂無慮地在自己喜愛的天地裡暢遊。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潛能,從而在某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