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瑞典作曲家阿特伯格 民族主義vs.現代主義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受到民族主義運動的主導,要麼因為使用同一種語言而團結一致,建立現代民族國家;要麼反對外來統治,尋求自治或獨立。音樂自然成為人們表達渴望的一種途徑,而身處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即便不是積極的民族主義者,但其音樂卻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所屬的國家或民族的特性,史稱民族樂派。挪威的葛利格與丹麥的尼爾森、芬蘭的西貝遼士一同將斯堪地那維亞標註在世界音樂地圖上。
其後,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新古典主義、序列音樂、極簡主義、爵士及跨界音樂)得到長足發展,社會意識(音樂與政治的關係)和科技進步(人工或電子合成音樂)亦對音樂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北歐作曲家們在努力探索自己本土的(民間)音樂遺產的同時,嘗試回應現代主義的挑戰,並力圖發展出自身的音樂特色。總的說來,在斯堪地那維亞冰魄的氣候下,以日耳曼神話和埃達史詩為燃煤,北歐大地自然蒸散出多元的音樂熱力。 挪威:辛丁、瓦倫、特維特
辛丁(Christian August Sinding,1856-1941)是葛利格之後最重要的挪威作曲家。但其音樂受華格納和李斯特的影響很大,亦保持較明顯的民族樂派特點。他擅於創作優美的旋律,但音樂個性似乎不夠鮮明。同時期的哈爾沃森(Johan Halvorsen,1856-1941),身兼作曲家、小提琴家和指揮,其音樂深受葛利格的影響,善於運用瑞典民間音樂素材,但有時顯得個人風格不夠突出。斯文森(Johan Severin Svendsen,1840-1911)的作品和葛利格相比較,更接近德奧浪漫主義,但是仍有民間音樂元素融入其中。
更晚一點的瓦倫(Olav Fartein Valen,1887-1952),其作品多採用激進的無調性寫法,風格類似荀伯格,是北歐無調性音樂的早期代表。二戰後,他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同,亦為挪威音樂贏得世界聲譽。
特維特(Geirr Tveitt,1908-1981)在結識了辛丁之後,受其鼓勵,決定從事音樂創作。其先後師從法國作曲家奧涅格和布朗熱等人,音樂風格融合挪威民間音樂和法國印象主義。其歌舞劇音樂《巴爾德爾之夢》堪稱神作。作品取自北歐神話,描寫奧丁之子光明神巴爾德爾做了一個噩夢,預感將遭人暗算。雖然奧丁派人嚴加防範,但巴爾德爾仍被其兄黑暗之神霍爾德爾射死。作品中特維特大量使用民間曲調和民族樂器,並結合斯特拉汶斯基和巴託克的豐富節奏以及印象主義音樂的配器,色彩豐富,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薩弗魯德(Harald Sigurd Johan Saverud,1897-1992)被認為是挪威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風格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融合進挪威民間音樂和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亦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薩弗魯德也為易卜生的戲劇《皮爾.金特》寫過配樂,但目的並非為否定或超越葛利格的同名作品,而是表達一種反浪漫主義的戲劇觀。薩弗魯德的第一組曲相較葛利格更突出主人公那超自然的和充滿異域風情的冒險歷程,如「在山魔的宮中」之後是一個怪異的5/4拍的魔鬼之舞;而最後一曲則用女高音來描繪主人公的愛人希爾維格,唱出一首簡單的民間曲調。第二組曲分七個樂章,茪O描繪主人公的性格。
瑞典:斯丹哈默、佩特森
瑞典在二戰前沒有像葛利格、尼爾森或西貝柳斯這樣國際知名的作曲家,不過這倒並不一定是劣勢。斯丹哈默(Carl Wilhelm Eugen Stenhammar,1871-1927)是二十世紀初最重要的瑞典作曲家之一,作品繼承了華格納的風格,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並帶有明顯的北歐音樂色彩。阿爾芬(Hugo Emil Alfven,1872-1960)主要創作管弦樂作品,尤擅對海景的描繪。其作品(如《第四交響曲》)配器色彩豐富,富民間音樂特色。
晚近一點的阿特伯格(Kurt Magnus Atterberg,1887-1974),其音樂繼承了貝多芬精神,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受到布拉姆斯、雷格和俄羅斯音樂的影響。其管弦樂作品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宏大的結構和豐富的配器,在瑞典音樂史上地位很高。而原籍愛沙尼亞的圖賓(Eduard Tubin,1905-1982),其早期作品受愛沙尼亞民間音樂的影響較大,晚期作品風格更具現代性,常有焦慮、恐怖的音響特徵。與圖賓不同,維恩(Dag Ivar Wiren,1905-1986)的大部分作品採用新古典主義方式創作,後期則注重音樂結構,致力於發展自己的特色。他的優秀作品包括第三、四交響曲,以及第四、五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色彩豐富,糅合了尼爾森、阿特伯格和西貝遼士的風格。
佩特森(Gustav Allan Pettersson,1911-1980)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瑞典作曲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紀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儘管身體一直欠佳,但他仍筆耕不輟,一生共寫有十七首交響曲。其管弦樂作品大多為單樂章形式(其《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仍為單樂章,演奏時長近一小時),規模宏大,有時難免冗長,但聽者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起伏。他擅長使用複雜的對位法,但始終保持調性,音樂語言受馬勒和其師奧涅格的影響很大。
丹麥:霍爾姆波、胡德斯
霍爾姆波(Vagn Gylding Holmboe,1909-1996)是繼尼爾森和蘭戛爾(Rued Langgaard,1893-1952)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其作品常呈現新古典主義風格,善於用復調手法發展短小的動機,並有突出的北歐色彩。受尼爾森、西貝遼士和蕭斯塔高維契影響較大。霍爾姆波早年得尼爾森推薦入讀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後去柏林師從託赫。回國後長期在哥本哈根音樂學院任教,培養了納爾戈爾(Per Norgard,1932-)等許多學生。
納爾戈爾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比較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創作中運用複雜的對位技巧以及序列主義的一些技法。他的創造性行為包括發明了「無限音列」(Infinity row),其作品《金屏之旅》則是這一手法的代表作。
胡德斯(Poul Ruders , 1949-)的音樂則富於變化。用英國評論家史蒂芬.詹森的話來說:「他的音樂這一分鐘還是爆炸性的外向,下一分鐘則可能遊移不定,十分內省;痛並快樂荂A表現主義式的抒情;簡潔又略帶諷刺。」其音樂創作在體裁上亦豐富,從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聲樂作品到獨奏器樂作品,無一不包。其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據艾特伍的小說《使女的故事》改編的同名歌劇。劇情可能有些複雜、難以捉摸,但音樂匠心獨具,教人陶醉不已。歌劇裡也隨處可見胡德斯以諷刺的手法引用舊式音樂,如在《奇異恩典》裡加入怪誕的配樂,以致這首家喻戶曉的聖歌原本具有的力量,被乏味的變化和弦與刺耳的不和諧音削弱,聽來似某種未來時代裡對聖潔音樂的拙劣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