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有委屈的情緒?
在不被別人理解的時候。
在被人誤會的時候,
在覺得自己付出了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的時候,……
我們覺得委屈,這種情緒很多成人都有呀,為什麼說它是一個小孩子的情緒呢?
在人類還是狩獵的時代的時候,男人是出去狩獵,然後拿到獵物回來,家裡的女人和孩子才有食物吃。
有一天,男人很早就出門打獵,女人和孩子就在家裡等著。
孩子肚子餓,跟媽媽說:「媽媽,媽媽,我肚子餓我要吃東西。」
媽媽很肯定地告訴孩子:「爸爸已經出去打獵了,等爸爸回來。等爸爸回來我們就有東西吃了!」
孩子餓著肚子,一直等一等。
好不容易終於等到爸爸回來了,爸爸推門進來的時候,手上什麼也沒有沒有。
孩子想:媽媽說的可以有東西吃,沒有獵物,沒有吃的。
一天的餓,在剎那間崩潰,孩子非常的委屈。
一屁股坐在地上在那裡打滾,哭,覺得好委屈啊,
還嚷嚷:「明明說好的,今天出去就有東西回來,就有東西吃的,怎麼會沒有呢?」
孩子就在那裡哭,很委屈很委屈的哭。
他覺得:你沒有給我,應該給我的東西,必須給我的東西,我好委屈,我餓呀。
這是一個孩子的真實的想法,真切的情緒。
作為一個成人,可能會想:爸爸一天從早上忙到晚上,連水都沒有,有可能差一點被野獸吃掉,他真的很累……等等。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不會去考慮這些,只會認就是你沒有給我,我認為你應該給我的東西,我就會很委屈。
所以我們會說這個委屈情緒最早是孩子對父母的。
委屈在兒時我們未被滿足的期待就留存在我們的身體裡,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情緒是能量,能量不會自動消失的,(這篇文章有說明https://www.toutiao.com/i6853984904766554627/)
於是在特定場景下就會出來。
面對爸爸媽媽有委屈,因為我們在還是孩子。
如果我們經常在伴侶面前感到委屈,在領導面前感覺到委屈,甚至會在自家的孩子身上覺得自己很委屈:我為你做了這麼多,為什麼你不能理解我?
這難道不是我們小時候面對父母的狀態?
情緒是我們信念、想法、價值觀一個說明書(上一篇文有詳細解讀https://www.toutiao.com/i6853984904766554627/),我們去讀一下說明書,覺察一下自己,
我有委屈的情緒出來了,我對誰感到委屈?
這個時候投射行為在起作用(投射: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只有爸爸媽媽,我們認為他們必須該給我們一些東西。
不論是伴侶,還是其他的任何人,在成人的世界裡面,沒有這麼多的應該如此。
去覺察我的委屈,問自己需要得到什麼,我才不會委屈?
體會自己的需要,就可以去爭取,而不是讓自己呆在這個委屈的情緒裡面打轉,這是成人的狀態。
主動的去問自己,為什麼我又委屈,對方做什麼我才不會覺得委屈?
比如說我覺得伴侶總是讓我覺得很委屈,我每天在家裡做很多的事情,又帶孩子又做家務,每天他回來還沒有一句理解的話,一句你辛苦了,你在家也不容易這樣類似的話,嫌我飯也沒做好了,孩子也沒帶好了。我這個時候就感覺特別委屈。
我感覺到這個委屈的時候,需要主動轉化,這是成人的狀態。
具體怎麼做呢?
主動的告訴他:我在家裡做了什麼,當你這樣說我的時候,我感覺到挺委屈的,
其實我希望的是你能夠給我一些肯定,你給我多一些理解,這樣的話,我就覺得我做很多事情就很值得了,為這個家付出也會沒有抱怨。(內外一致性的溝通表達)
我們這樣主動去表達溝通的時候,這樣就是是一個成人的狀態,明確表達我們自己一個被肯定的需求。
如果對方滿足了你,比如過來抱抱你,或我們你主動邀請他抱抱我、安慰我,並給予理解,我們就內心當中會有一份滿足和感動
如果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甚至覺得對你不理不睬,認為你小題大做,無病呻吟。
做為成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是邀請他幫忙,邀請他幫為我做這個事情。
我的這個需求沒有被滿足,我憤怒或有點點不舒服,有點遺憾,可是沒有委屈。
做為成人,我們去處理我們的憤怒、不舒服和遺憾。
如果既不表達,也在表達後滿滿的委屈,這個就是孩童時代和父母相處的方式。
所以委屈,與原生家庭有關,與父母有關,
成熟的父母,會讓我們在原生家庭的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
在這份滿足中我們會長成我們足夠成熟的自己。
不夠成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溺愛或者過嚴,讓我們的心理需要沒有滿足,心理上長不大,會用一輩子去尋找這份未被滿足的需要。
伴侶、領導、我們的孩子都成了我們討要心理需要的對象。
如果我們沒有在成人時,持續的學習和成長,不斷覺察和從經歷中了解自己所需,就會讓我們一直處在孩子的心理狀態。
潛意識中,對方大,我小,委屈油然而生。
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是我們成人後,面對所有人的關係。
沒有覺知和持續成長,會一直揪著父母不屈不撓,把自己活成孩子的狀態。
沒有一種情緒是不應該的,情緒是來送信的,告訴我們此刻我們的生命狀態。
看見委屈,了解它、釋放它,療愈自己,
是為自己,也是為真正同原生家庭和解,獲得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力量,行動起來。
我們在這裡,關於情緒系列,關注@GreatAnita持續為您帶來更多療愈情緒的故事!
作者簡介:GreatAnita 本名方瑾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講師,
和你一起面對家庭和孩子學習、生活、成長中的種種心理和教育問題!
關注@GreatAnita,更多情緒處理的實際案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