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甘肅的髮菜和隴南猴頭菇。
髮菜,又名含珠藻、龍鬚菜、頭髮菜,因其色黑,形如亂發而得名。它鮮美可口,回味雋永,營養價值極高,又產於荒漠、半荒摸之地,故而又有「戈壁之珍」之譽。
髮菜是甘肅的著名特產之一,其主要產地在河西走廊,其中尤以古浪、永昌、景泰等地的髮菜質量佳絕,久負盛名。每年11月至翌年5月,是甘肅髮菜的採收季節。此時古浪等地的戈壁荒漠草叢中,溪流裡,一叢叢天然生長的髮菜,舉目皆是。人們將它輕輕摟起,經過挑選整理,剔除雜質,曬成乾菜,按質分級,精心包裝。有的運往海外,有的北攜京津,有的南下兩廣,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發萊是一種野生的陸生藻類植物,屬於藍藻門念珠藻科念珠藻類。從外形觀察,髮菜是不分枝的絲狀體,一般長10至20釐米,最長的可達40至50釐米.而寬僅有1毫米。每當烈日當空或天氣比較幹早時,它體小絲細,緊貼在地面上,像一團黑色的亂發。一經下雨或氣候潮溼時,則迅速發育膨大,呈藍綠色或橄欖褐色。
甘肅髮菜歷史悠久。據說,早在漢代,蘇武牧羊時,就「渴飲雪,飢吞旗旗」即甘肅髮菜的古稱。到了唐代,甘肅已有人採集加工髮菜通過絲綢之路傳向海外。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曾到甘州(即甘肅張掖),臨別時,靖逆侯張勇特以髮菜懊贈。李漁將髮菜帶回江南,親友們無不贊其味美稀有。李漁後在他的《偶集》中記道:「此物產於河西,傳至江南,亦千古一時之幸也。」至今,我國的江浙、廣東和港澳一帶,每逢春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年飯時,一定要有一道用髮菜配製的佳餚,以諧發財之音,取發財之意。此時,親朋互相拜會,也均以髮菜饋贈,表示「恭喜!發財!」的美好祝願。
髮菜的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克髮菜中,含蛋白質20.3克,碳水化合物56.4克,鈣2560毫克,鐵200毫克。現代醫學認為,髮菜味甘性涼,人肝、腎、膀朧,具有利尿、化痰、止咳、清熱解毒、順腸理肺、滋補等功效。常食髮菜,對高血壓、詢樓病、營養不良、慢性氣管炎、內熱痰結、產後血虧、甲狀腺腫大、婦女月經不調等病有一定療效。據說,動過外科手術的病人,多吃髮菜,可以促進傷口癒合。
凡品嘗過髮菜的人,無不為其脆滑細嫩、鮮美無比、咀嚼有聲,別具一格的風味所傾倒。因此,髮菜是甘肅筵席上的名貴菜餚,著名的「釀發萊」、「金魚發萊」、「小鴨髮菜」、「金錢髮菜」、「和平髮菜」、「繡球髮菜」、「杏花髮菜」、「月宮髮菜」、「熊貓髮菜」等都是聞名遐邇的甘肅特有珍謹。
甘肅猴頭蘑主要產於甘角南部的隴南、甘南等林區。它以個頭胖大,絨毛光澤,肉質肥厚,氣味芳香,無蟲蝕,久儲色不變等特點享譽中外,和燕窩、盆魚翅一道並列為我國著名三珍。
猴頭蘑,又稱「猴頭」、「猴頭菌」,是擔子菌綱、齒菌科的一種真菌。它子實體肉質,新鮮時為白色,幹後變淡褐色,莖部狹窄,上部膨大,呈橢圓形,密披長針刺,形狀很像猴子的腦袋。
猴頭對生長環境的要求特別苛刻。首先必須具備高溫、溼潤、多雨的條件。七月份平均氣溫在24℃至28℃之間,就為木材基物內菌絲體的發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在八月份以後,氣溫略有下降,相對溼度保持60%到65%時,猴頭就大加膨脹,迅速生長。因為猴頭生產需要的這種環境往往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所以採集很不容易。每到採摘季節,隴南和甘南的鄉民們,爬山穿林,東找西尋,攀大樹,越峭壁,要冒很大的危險。
猴頭,主要寄生在橡棟類闊葉樹的樹幹上,也能腐生在伐樁和枯倒木、死枝叉上。因為它的顏色易為風塵遮蔽,好像野兔的保護色一樣,很難被人發現。就一般情況講,猴頭是一種雌雄對生的菌類植物.如果在一棵柞樹上發現一顆,就會從它遙遙相對的另一棵柞樹上又出現一棵。人們把個頭小的叫雄猴頭.個頭大的叫雌猴頭。過去地方官呈送宮廷的甘肅猴頭,總是雌雄同裝一錦匣,並用上等黃綢襯託。
甘肅猴頭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食用。地方志書上對此曾有記載,宋代的《菌譜》和明代的《廣菌譜》上也有多處記敘。甘肅猴頭過去多為野生,現在已有了人工培植。甘肅猴頭根據外表肉刺的分枝狀態,可分為猴頭、玉髯、偽猴頭三種。猴頭不僅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還含有多膚、多糖和脂肪族的酞酸物質,是一味珍貴的藥材。它性平味甘、人肝、胃兩經,有誘發麻疹、解毒開胃、助消化、利五臟、止瀉、化痰、抗癌的功能,對消化不良、神經衰弱、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特別對胃癌、貴門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有效率達70.8%,顯效率達20%。
猴頭是高級酒筵上的名菜,「白扒猴頭」、「紅燒猴頭」是甘肅的傳統珍饈,堪受嘉賓的青睞。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