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華人差傳大會丨李偉強牧師:更新社區服務與移民事工的五個...

2020-12-19 基督教資訊平臺

有著35年歷史的每年一屆的「美西華人差傳大會」在今年改為「2020全球華人差傳大會」,並因為疫情原因改在網上舉行。此次大會的關鍵詞是「福音」,是關於基督、神的國度和救恩的信息。

會上,美國角聲南加州分會總監李偉強牧師以「關懷鄰舍:社區服務與移動事工的更新概念」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隨著社會科學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前教會針對移民的一套社區服務顯然已經跟不上新時代的需求,因此,如何針對新移民群體來有效地進行社區服務?李偉強牧師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新的處境:從安守牆內走出牆外

很多的羊是在圈外的,我們沒有辦法把他們找回來,那麼怎樣才從教會的牆內進到牆外社區裡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說教會是「牆內」?因為教會和人群中間其實有有形、無形的牆——教會的活動大多都在教會裡面。

今年因著疫情的關係教會沒有辦法實地聚會,只能在網絡上聚會,所以這個牆逐漸變得模糊——不但是社區變得模糊,教會的牆也變得模糊。

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有32%的人並沒有去教會敬拜,有35%的人仍然留在教會。這段時間雖然很多聚會變得不再方便,但同時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去面對更大的群體。

更新的處境讓我們更明白現在的情況,就是需要從安守牆內走出牆外。

二,新的觀念:從福音預工到全人福音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為什麼花了這麼多人力和資源,在傳福音上面卻看不見果效?」從人的角度來講確實看不到,但要從耶穌得救的角度去看。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

教訓是一種價值觀的輸出;福音則是天國的真理;醫治是對人的關懷。這三方面缺一不可。舉例來說:假如只對對方進行關懷,卻沒有好好地教導聖經,這樣就會沒有根基;而教會若是不斷宣講聖經,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卻沒有落實的關懷事工,這叫假冒偽善;如果傳講聖經信息,也有切實的關懷,卻沒有輸出天國的真理,這是狹隘的福音。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我們整個生命就是主的見證。

但是,社區工作跟布道有什麼關係?李牧師強調:布道不僅僅是用嘴巴講,也要用行動做出來。今天很多人都聽過福音,當我們關懷的工作是實際行動時,這就是在讓人看見福音。

三,新的移群:從服務他們到接納他們

有時候教會的切入點是幫助一些生活困難的人,給他們提供便利等等,最近10年教會逐漸發覺,整個移民群體改變了,因為整個中國大陸經濟比較發達,以前移民到其它國家的都是窮學生,現在都是年輕人且還比較有錢。

現在的移民群體多數面對的是結婚問題,特別是離婚。教會要思考怎麼在這個方面幫助他們。還有親子的關係,下一代不知道怎麼教育。以前家長沒錢,還需要出去打工,導致對孩子疏於教育;現在是錢太多,反而不知道人存在的價值是什麼了。

因此有教會找一些專業的人士來針對性進行輔導,所以也會考慮到收費的問題。收費不是不可以,但要讓被幫助者感到值得,教會要努力將最好的東西傳遞給他們,這就不能再用以前那一套舊的方式來對待移民。

教會要從服務移民到接納移民。例如:從前移民剛到國外,非常難,教會會幫助到他們,這是一種給與。現在的移民在經濟上並不那麼缺乏,所以要從「給與」到「對等」,

什麼是對等?「服務」就是我有的你沒有,我可以幫助你;而「對等」則是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接納移民群體進入到基督徒中間來,甚至是讓他們參與一些福音事工——很多移民是沒有信主的,他們沒有辦法參與教會的工作,但是可以參與關懷的工作。

四,新的資源:從回應所需到發展所長

過去我們看到社會有什麼問題、家庭有什麼問題,教會就去回應。但這樣做時很快就發現教會資源不足,經濟也有限,很難跟得上。即便有些教會經濟沒有問題,人手也是絕對有限的。例如一些教會連基本服事的人員也不足,怎麼還能去做社會關懷的工作?疲於奔命時最後就會面對取捨,不能放棄教會崇拜事項,唯一放棄的就是社區工作。這也是很多教會的社區工作堅持不下來的原因。

要怎麼將社區關懷工作持續下來?李牧師認為,需要觀念上的改變。

從回應需要到發展所長——能力導向,意思是「我有什麼強的地方,我去發展它。」

一,有效動員。社區裡每一個人的需要是千變萬化的,神不是讓教會成為社區中心,而是成為祂的見證。教會怎樣才能提供更有效的幫助?例如有些弟兄姐妹沒有特別的專業,就可以做探訪的工作。不同的人發揮他們的所長,因為教會一般的活動都在周六日,周一到周五很多人很多資源是可以用到的。有些退休的、不需要工作的人,怎麼去利用他們發揮他們的所長,讓他們被接納,教會可以進行思考。

二,培養人才。教會80%是平信徒,是在教會沒有事情做的人,他們對教會沒有投入感,教會的一些活動也不敢給他們參與。但社區工作不需要靈敏,當這些人去參與時會對教會更加投入;對教會投入時,會讓他們對屬靈的事也慢慢感興趣。表現好的人也可以栽培他。

三,提高士氣。人都是做有興趣有能力的事情時會很開心,去發展所長做社區工作時,士氣就會高了,因為這是他能做的,不需要要求什麼。

五,新的策略:從社區事工到福音魚塘

去湖裡釣魚時不知道哪裡有魚,但魚塘不一樣,下網一撈魚就來了。做社區工作也是為了傳福音,要把這個地方變成魚塘,讓他慢慢接納福音,就能下網打魚了。

福音事工和社區服務哪一個重要?李牧師表示,我們要傳福音,但除非必要我們不要開口,只要做給人家看就好。所以,在這個時候福音事工就顯得不那麼重要,社區服務反而更加重要——這也是一種傳道。傳道的同時需要行道,兩者缺一不可。

有些基督徒做社會服務時非常想傳福音,但要記住:欲速則不達,太快了人家反而會害怕。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有些人他並不太懂聖經,但他對社區服務有負擔;有些人很懂福音,但不喜歡做社區服務;這些都沒關係,可以穿插著來配搭去做工。

相關焦點

  • 世界華福本月將在韓國舉行「異象2020: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差傳」大會
    今年開始,世界華福中心就開始推動「異象2020:門徒導向的跨文化宣教」為核心要務 :呼召全球華人教會藉著門徒訓練與跨文化宣教在2020年之前為主贏得2020個未得族群。
  • 本科課程:本土差傳 第廿三課
    《本土差傳》。香港:證主,2001。2. 陳方。《任差何往:差傳事工策略手冊》。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06。《任差何往》是一個禱告,也表達了一種態度,使讀者體會陳方牧師對福音使命的順服與迫切。《廿一世紀系列:華人教會新世紀─跨文化差傳事工的實行》。香港:華福,1997。e. 陳方。《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可有可無?─教會的差傳事工》。香港:華福、差聯,1999。f.  龍維耐、龍蕭念全。《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人的工作?神的工作?─差傳與禱告》。香港:華福、差聯,1999。g.  鄭果編著。《廿一世紀系列:差傳,怎麼辦?金錢萬能?
  • 華人基督教媒體GOOD TV 榮獲NRB「國際電視事工獎」
    2月24日,GOOD TV官方網站發布消息,GOOD TV榮獲2014年NRB頒發的「國際電視事工獎」,NRB是全世界最大的基督教廣播媒體協會,這一殊榮肯定了GOOD TV對於華人媒體宣教事工的貢獻
  • 沉默的痛——北美華人教會英文事工的掙扎(董家驊)
    一、流失的信二代 這種事,在北美華人教會層出不窮。華人移民第二代的出走,英文事工的掙扎,幾乎是每間北美華人教會的痛。這些出走的,有很高的比例,是在教會長大的信二代(父母是基督徒的孩子)。 二、五種建造模式 對於北美華人教會第二代流失的問題,專家、學者開出了各式各樣的「藥方」,欲以5種模式解決問題:家庭祭壇模式、文化身份模式、風格更新模式、組織變革模式、跨文化宣教模式。
  • 吳元國牧師生命見證分享
    「元國雖知道自己不配、但更深知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為什麼要去南非?1、可以說屬靈的生命,在基督裡!是從南非這地方出生,南非是我屬靈的家鄉,理所當然的禱告回去南非事奉!2、南非目前也真是有35萬(仍在增加)新進華人移民進入,他們的光景可能像我當初到南非時候相同,他們需要福音,南非也真是有若大的禾場需要!
  • 曹聖潔牧師講述:一對華人夫婦推動中美基督教重啟交往
    1979年,美基聯得悉丁光訓等將來到美國,便趁此機會邀請中國代表團內的基督教代表,在和平大會以後留下來訪問美國教會。   圖 | 2006年胡仲揚夫婦(右一、三)與作者(右二)在洛杉磯「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會場上美基聯總部設在紐約「教會中心大廈」( Interchurch Center ) 內。
  • 慷慨對待你的牧師——再思傳道人薪資
    文/鄧潔明(Jamie Dunlop)、謝昉第70期的《舉目》雜誌中,「平安」弟兄的《教會應該如何付牧師工資》(http://behold.oc.org/?p=24988,下稱《教》文),觸及了華語教會較少談及,甚至讓牧師尷尬的話題——傳道人的薪資。
  • 華人教會牧者前基督工人神學院院長張子江牧師回天家
    當地時間9月17日,前基督工人神學院院長張子江牧師在美國聖路易斯市聖路加醫院辭世,返回天家,享年77歲,主內同仁紛紛悼念,並向張牧師的家眷表示親切的慰問。
  • 一中國牧師談葛培理牧師福音事工六方面的經驗
    一位在葛培理布道團服務多年、此次亦參與了葛培理牧師葬禮安排的中國牧師馬宏志(Daniel Ma)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撰文談到作為後輩在悼念和緬懷葛培理老牧師的同時,「更多的,也應該是學習老牧師,學習他的活出信仰、活出使命,也學習他的領導方式、管理理念。「於是,他根據葬禮後葛培理布道團在國際來賓招待午餐會上的各大洲代表的發言,整理後與普世同工分享。
  • 差與傳_(國語+粵語)
    差與傳_(國語+粵語)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Lily姐妹求神預備我
  • 水晶大教堂事工創辦人羅伯特•舒樂牧師逝世
    當地時間4月2日上午11時59分,羅伯特•舒樂的孫子博比•舒樂(Bobby Schuller)發布了關於舒樂牧師辭世的完整聲明。因為創辦美加州最大基督教事工之一「水晶大教堂」及主持電視節目「權能時間」,羅伯特•舒樂及舒樂家庭在美國基督教界曾頗受歡迎及關注。美東時間2日上午10時23分,美聯社經過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報導了舒樂牧師離世的消息。
  • 約翰·麥克阿瑟牧師宣布抵制新冠狀病毒封鎖令,遭事工組織領袖質疑
    牧者的此舉招致一著名事工領袖的擔憂。7月初,加州宣布所屬30個縣的教會及實體公共聚會都應進行關閉,以幫助遏制新冠狀病毒病例的上升。對此,麥克阿瑟表示儘管存在禁令,但恩典社區教會仍舊保持開放。他還認為州政府「無權以一種破壞或無視擁有上帝所賦權威的牧師及長老的方式來幹涉教會事務」。
  • 慷慨對待你的牧師
    多半是因為他意識到,他的收入不能讓他同時扮演可靠的父親、丈夫和牧師這3個角色。他會選擇離開教牧事工,先去做家庭的供應者。」就筆者的觀察,華人教會的牧師,薪資普遍低於教會成員的平均水平,更低於北美教會牧師的一般工資。某間華人教會在聘請英文堂牧師時,美南浸信會植堂顧問,首先建議他們提高牧師薪資,因為顧問認為,現有薪資低到美國人不會來應聘。
  • 傳教士海雅西傳:曾創辦舊金山第一華人浸信會
    海雅西(Jesse Boardman Hartwell)為美南浸信會來華宣教士,他是浸信會華北事工的開創者,為福音的傳播貢獻良多。1835年10月17日海雅西生於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一個浸信會牧師的家庭,父親除了牧養教會,還曾擔任萊巴嫩山大學擔任校長和神學教授。母親則是虔誠的信徒,她極力輔助丈夫做好各項事工。
  • 【專訪】包德寧牧師(中):中國教會的宣教潛力、及需要繼續持守和...
    而他到世界各地服事,最強調的也是聖靈的復興,他尤其希望華人教會可以復興,其創辦的復興華人福音事工就已經說明了這樣的異象。「我有一個夢想,我們中國教會要變成使徒行傳的教會,這個叫做復興,復興不是單單很多人,不是單單很多人受洗禮,復興是我們要恢復到使徒行傳那個時代的教會。」在今年秋天於濟州島舉行的「中韓聯合復興特會」上,包德寧牧師如此說到。
  • 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在德國諾因代特爾紹市開幕
    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在德國諾因代特爾紹市開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22:48 來源: 來源:中國政府網(今日中國)新華社德國諾因代特爾紹6月13日電(記者聶立濤)應德國巴伐利亞福音信義會的邀請,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簡稱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主辦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13日下午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諾因代特爾紹市開幕。
  • 震驚:2019全球牧師富豪榜公布!你怎麼看!?
    福布斯全球牧師富豪榜基於信息,而非猜測。有人說,今天建立一個基督教事工,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嗯,我不是來爭論的,咱們直接看看世界前20位最富有的牧師名單。 他在奈及利亞克瓦拉州的奧穆阿蘭出生,與牧師費斯·阿比奧拉·奧耶德波結婚,兩人育有4個孩子。 據《福布斯》報導,他是奈及利亞十大最富有的牧師中的第一位,也是非洲最富有的牧師。他的財富來自他的資產,其中包括兩所大學,他寫過幾本基督教書籍,一家名為希伯倫的制水公司等等。
  • 全球人才流動和國際移民學術盛會成功舉辦
    在此背景下,本屆大會以「世界的中國:遷徙與交往70年」為主題,分設兩場全體大會和八個分論壇,並為五本CCG相關研究新著舉辦了新書發布會,意在進一步加深全球人才流動與移民議題的學術討論,迎戰逆全球化思潮,以豐碩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的人才引進與移民管理建言獻策。
  • 浙江基督教會接待鄭國治牧師一行
    參觀訪問浙江教會及神學院(圖:中國基督教網站) 5月4日――17日,國際學園傳道會美國華人事工會長鄭國治牧師一行,應浙江省基督教兩會邀請,參觀訪問浙江教會及神學院 鄭牧師一行應邀在浙江神學院分別為三年級、二年級、聖經科及聖樂班開辦《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教牧輔導》、《聖樂事工》等講座。 隨同鄭牧師來訪的有鄭牧師夫人及兒子鄭摩西牧師、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教授、新加坡長老會榮耀堂主任牧師黃克明牧師夫婦。 11日上午,鄭牧師一行在陳孝浪牧師陪同下訪問了溫嶺教會。
  • 【見證】吉中鳴:「著名基督徒音樂人」遇上「牧師」的故事
    1984年,吉中鳴博士/牧師畢業於加拿大中央浸信會神學院(Central Baptist Seminary),隨後繼續進修哲學,於1985年畢業於加拿大滑鐵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多倫多牧會四年,但經歷神的呼召,便全身投入以音樂及大眾媒介傳遞福音之事工。於1986年在加拿大成立以廣播及電視傳福音的「恩雨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