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二十不惑》中羅豔和母親的相處,是很多現代孩子和家長間的相處模式。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也有自己的堅持。
作為羅豔的母親,是一名律師,老公去世後,一個人撫養羅豔長大。
其實作為一個母親,能夠獨自撫養孩子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羅豔母親平時最多的做法就是給孩子足夠的經濟資助,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覺得這樣就是愛孩子。
因為工作忙碌,時常會忽略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會把「辛辛苦苦養你長大,你就要聽我的」這種話語經常掛在嘴邊,導致孩子產生叛逆的心理。
現代家庭教育,家長們總是覺得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羅豔跟媽媽說過自己不是很想考研,但是因為母親的強勢,不得不開始考研的複習。
在羅豔母親的眼中,教育,就只有學習課本上的知識。
教育家陶行知雖然逝世74周年,但是在過去的年代,他就已經有了非常現代化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對於終身教育,曾說過:
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人生下來,就已經在接受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和課本是不同的,課本是給予一個新生命體知識與內涵的建立,而生活上的觀點教育才是樹立一個人人格的關鍵因素。
「活到老,學到老」早在陶行知的年代就已經在風靡了。
現代的教育把一些外在的技能看得格外的重要,卻忽略了人生下來需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本身。
如果學不好做人,那麼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
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起女學生被多名未成年人性侵的案件引起社會關注。
檢察機關辦案發現,7名涉案未成年人中有4名身在單親家庭,大多數為在校生,做著一些不合時宜的舉動。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如果家庭能夠給予足夠的溫暖,他們可能不會走上歧途。
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怎麼當父母,每個父母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要看是否有心去學習。
孩子的問題大多數是家長沒有教育到位。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不僅從書本中獲得知識,也要從行動中獲得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行動。
如此反覆,才能算是一個健全和優秀的教育。
陶行知在教育中,採取的是「賞識」策略,打破了常規的教育,讓孩子在錯誤中學會自我認知。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自己的一位學生拿起磚頭想要拍打另一位同學,立刻制止,將學生帶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陶行知詢問了這件事的起因和經過,了解到這位學生是為了保護另一位同學,於是便拿出了一顆糖給這個孩子。
「因為你準時到了教室,這顆糖獎勵你,我不讓你打人,你就很聽話的住手了,這第二顆糖獎勵你,說明你尊重老師。」
學生沒想到老師會這樣,但還是接過了糖,這時候陶行知繼續說:「你是因為正義才打了同學,你很有正義感。」
學生終於止不住的哭了,向老師道歉,自己採取的方式錯了。
這時候,陶行知給了學生第四顆糖,並說到:「你既然認錯了,就該得到這第四顆糖。」
陶行知沒有直接對孩子說教,反而是一點點引導孩子。
抓住他在整個事件中的積極因素,採取「賞識」策略,讓孩子在自己的行為中認識到了錯誤。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方式,放在現代社會,應該提倡和推崇。
作為家長應該具備先賞識、後培養的思維,而不是先培養、後賞識的思維。
如果先培養,一旦達不到家長的預期,那就會對孩子不自覺的打壓。
會比較自家孩子與他人孩子的差距,導致自家的孩子越來越喪失自信。
說也是教,做也是教,千教萬教,都離不開教人求真,孩子的千學萬學也都離不開學做真人。
孩子的大部分發展方向,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教育,只有父母真正用心了,孩子也才會得到一個完整的溫暖的成長。
在陶行知的一生的教育理念中,現代家庭教育可以借鑑的很多。
尤其是他一生最追求的方向——生活即教育。
7月10日,一位重慶九龍坡高考完的黃君豪因為深受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畢業向陶行知的石像深深地鞠躬表達感謝。
黃君豪說,自己有很多感激想表達出來,鞠躬最能體現這份敬意。
學校秉承著陶行知的教育,讓學生高中的三年深受益處,才做了這樣的舉動。
中國有句古話講的好,先成人後成才。
一個孩子只有先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成為有德之人,他的「才華」才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只有這樣的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才有可能真真正正造福於人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