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佳慧 胡啟新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踐行習總書記的「文化自信」這一觀點與理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當代青年在「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2019年7月1日,浙江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簡稱「建工學院」)組織社會實踐團前往衢州孔廟參觀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
讓傳統走入鏡頭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歷經時間的沉澱,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生生不息,積累了大量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許多文化元素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科技和工藝的不斷演進經久不衰,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傳統元素。而儒學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最長壽、最有深遠意義的傳統文化之一。中國自遠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以民為本」、「仁者愛人」等思想傳統,在中國上下數千年中總是被歷代朝君所看重,即使是在如今中國社會與當代際環境中,儒學文化依然是國家運行與人們相處的指路明燈。 基於此,建工學院赴衢州暑期社會實踐團聯繫了當地著名學府衢州學院,帶著從衢州學院「南孔劇社」借用的古裝和準備好的拍攝儀器來到衢州市孔氏家廟思魯閣前,通過解讀大型電視劇《孔子講信》中關於「仁」「義」「信」的內容,分配角色,重新演繹了這一經典的歷史片段。劇中,孔子講解了古漢字「信」的組成與意義,利用實際例子向子路、顏回等弟子講解其中的深意,並聽取了子貢對「信」這一字的獨要見解。無論是劇中扮演角色的團隊成員,或是在旁好奇觀看的遊客,都對儒家傳統文化產生了新的認識,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儒學文化的濃厚興趣。
讓古曲奏出時尚我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歌的世界。古典詩詞博大精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古典詩詞的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為了更好地表現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古詩詞的美好,建工學院赴衢州社會實踐團將民謠吉他帶到了衢州市著名建築衢州古城牆旁,團隊成員在吉他的背景聲下合唱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滾滾長江東逝水》等古典詩詞,這一活動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廣泛關注。當地居民對這一活動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們認為,通過青年大學生將我國的古典詩詞進行傳唱,這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體現,這一活動的舉辦十分有意義,效果也非常好。當地的很多居民隨著團隊成員的歌聲也一起加入到了傳唱的行列中,美妙的歌聲以當地居民的陣陣掌聲落下帷幕。
讓經典迴響耳畔大同社會,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階段。人人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是孔子所提倡的品質性格。人與人相處講信修睦,互不欺騙,是孔子所提倡的相處之道。為了讓儒家文化、南孔文化煥發出時代感,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承的同時又有創新,實踐團還特意安排了古曲吉他彈奏和古文集體朗誦的活動。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古曲《楓葉城》彈出了屬于吉他的獨特旋律,同時,伴隨著吉他的聲音,團隊成員集體朗誦了孔氏家廟的經典古文《禮運大同篇》,用渾厚的聲音,剛正的字句描繪出了一幅中國社會的理想山河圖。同時,還結合浙江理工大學「厚德致遠,博學敦行」的校訓,將儒家文化與浙江理工大學的百年求索路相結合,歌頌青春,歌頌未來。歷史的車輪不停的轉,但是對於文化的信仰與傳承是我們永恆不變的主題。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也對文化自信特別的進行了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儒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像孔氏家廟這樣宗祠類建築的傳播;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離不開我們現當代青年的努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始終以文化傳承為己任,不斷努力創新,一起傳承中華傳統,共建自信的文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