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學歷和文化的「恩怨糾纏」

2020-08-22 混沌減壓機

學歷,是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一個顯性指標,有教育部頒發的各級學歷證書作為憑證;學歷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就業、收入、婚姻等情況;而文化,相對來說趨向複雜,很難用一個明確的定義來概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在不同語境下,同樣的文化兩個字卻又意思截然不同。

正是文化的這種複雜多樣性,造成了它和學歷之間的恩怨交織、難以釐清的關係。

長期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裡將學歷等同於文化,有時戲謔的稱有一定學歷之人稱為「文化人」,內心隱隱然會對其高看一等,同樣期待值也會比常人較高一點。

這種期待通常又包含兩層含義。

首先是對高學歷人士的知識與技能豐富度有期待,但又因為對當前教育體系的不了解而產生一些啼笑皆非的誤會。如當年讀大學的時候,伯父家裡的電視機壞了,知道我是學電子方面的專業,特意把我叫去修電視……我當然是束手無策,根本不懂也無從下手。伯父一臉「驚奇」:你都讀大學了,還是學電子的,連個電視都不會修?大概內心裡有句沒有說出來的話:還不如人家技校的呢,至少會修電視。

以個人對目前教育體系的粗淺理解,九年義務教育基本算是「通識教育」,即多個門類的基礎知識都有所涉獵,但都不深入。如文學、歷史、地理、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等,為將來進入大學後的專業學習打基礎,乃至以後更深入的專業學習如研究生、博士生等。而且更偏向於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嚴重缺失;在一般人眼裡,實用性的應用層面上,缺失比不上職業教育。

其次是對高學歷人士的道德自律、行事水準有期待;自然而然的會將高學歷等同於高道德水準。這其實更是一個天大的誤會,目前教育體系裡,重心絕對是各門類知識;與道德高度相關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則近乎於無,更別說在實際實踐中,以分數、升學率為核心目標,看似不能直接帶來收益的三觀教育被拋之腦後。

那麼高學歷等同於高道德標準這個意識又是如何來的呢?這可能與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儒學教育有關。自從兩千年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所謂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儒學教育,讀書學習也就是學習儒家學說與思想。而儒家經典中,更多的是關乎大義、秩序、價值等修身方面的內容,單純的知識反而不多。在當時,儒家學說就是道德標準;而讀書人開口子曰閉口聖人說,確實在文盲遍地的年代建立了不可磨滅的道德形象,數千年來形成巨大的思維慣性。如我的外婆,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識字;但她口中只稱呼兩種人為 「先生」——教師和醫生,這個稱呼裡帶有巨大的敬意,而這種敬意應該來自於她成長的年代裡的社會整體氛圍。

當然,隨著當代社會傳播技術的發達,在各種高學歷人士作奸犯科、行為不軌的新聞轟炸下,高學歷不等於高道德這個意識大部分已經接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學歷不等於文化——這裡的文化,卻又專指自律、利他等道德修養範疇。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發現了,明代即產生了「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的詞句,只可惜當時也只有讀書人才能讀到這句話,大部分根本沒有機會看到。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學歷不等同於文化,但多讀書總是沒錯的。

相關焦點

  • 張玉環案啟示錄——「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於是評論區下各種「相信真情」「相信人間」「偉大女性」等留言越來越多,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宋小女的努力,理解了她當年的不容易,也發現了這個識字不多的質樸女人的「不平凡」之處。但宋小女的例子和近來各種豪門恩怨,似乎顛覆了這種認知,反而更接近一句古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又該怎麼解釋呢?關於這個情況,舉例說明,就好理解得多了。明朝末期,滿清崛起,實力一步步壯大,與中央政府的摩擦也一步步升級,最後終於演變成我打你一拳,你踹我一腳的暴力衝突。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古語,說得有道理嗎?
    看了一篇文章報導頗有趣意,有位作者在文章中開玩笑寫道,是不是天底下人人對於「讀書人」這一群體都會抱有一種莫名的偏見。為何一聊到讀書人的時候,人們的評價永遠都是什麼 「百無一用是書生」,「負心多為讀書人」等等,好像只要身為讀書人,就理應要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樣,給人一點好感都沒有。
  • 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該怎樣理解?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這句俗語實際上是一副對聯,出自明代末年的著名學者曹學佺(1574年——1646年)之手,是他在廣西做官期間
  • 為什麼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民間流傳著許多讀起來朗朗上口的俗話,因為意思淺近、又概括了世情道理而被大家廣為接受,比如這句「仗義每多屠狗輩」。
  • 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究竟是說什麼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
    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究竟是說什麼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文/紫衣煮酒論史可能很多朋友看到「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都會認為是小編要說「桂林狗肉節」和「愛狗人士」的話題。不要誤會,小編在這裡不想評價「愛狗人士」和「吃狗人士」,小編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這句話究竟是說什麼意思呢,其實它的下一句才是精華。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前言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古語云「負心多是讀書人」該怎麼理解?為啥一定是讀書人?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
  •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不知道有多少從事卑賤職業的人,他們沒什麼文化,卻做了很仗義的事;又不知道有多少知識份子,他們滿口仁義道德,卻道貌岸然,做出背信棄義的事,為此明代詩人曹學佺寫了一副著名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裡也有這樣的故事。
  •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總是讀書人。哈工大一位研究生,成為這句話的活標本。話說在著名學府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十七公寓,有位暖心的宿管阿姨,深受同學們喜愛。白巖松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文化,作家梁曉聲概括了四句話: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仗義每多屠狗輩」,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
    班主任被調離學校,「學渣」送行引老師感慨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老師接到了調令,要前往其他學校繼續教學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自己要離開這批教導多日的孩子們了。孩子們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也很傷心,畢竟日久生情,相處了這麼長時間,他們也捨不得老師離開。就在老師出發之前,有些孩子就前往老師辦公室,給老師送行。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
    在中國歷代的《名句》中,「罵讀書人最狠」是流傳數百年的「名對」。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那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事實上,這個「榮譽」本身就是加工版。其《原版》出自明末文學家趙學吉的《至屠夫徐五家見懸此聯》首詩。巴黎陣營狗苟貪心,猿,猿,義理半屠狗一代,陰心大部分是讀書人。
  • 南懷瑾: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本文內容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南懷瑾「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輩就是殺豬殺狗的,沒讀過什麼書。知識分子知識高,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朋友嘛,怎麼不去?為朋友沒有理由不去,他思想不複雜。細細體悟這些話,正是走在大度看世界、從容過生活的光明大道上!人只有求助於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沒有可靠的人,連你的父母、你的兒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如果自己不站起來,指望別人、依賴別人,永遠是沒有出息的人。
  • 歷史文化的怪事,聖人生氣也罵人!粗人吵架不還嘴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也在逐漸變化,歷史和現代在很多事上都有所不同。比如現在和諧社會,大家在外面都講道理,只有低文化、低素質、低水平的三低人群,才會不顧一切的破口大罵,但是在古代卻不同,古代往往罵人的都是有文化的讀書人,而且罵人不帶髒字,句句誅心。
  • 文化素質的高低能決定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嗎?
    一些人往往喜歡主觀地根據一個人的文化程度高低來估量對方的道德素質高低,這種判斷方法顯然是不客觀的。不可否認,多讀書的確可以讓人明辨是非提升素質,但個人素質高低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並沒有太多的關聯性。如果站在個人立場上看,我倒是相信下面這句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一個人文化素質的高低和本身的素質並不成正比,如果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個人倒是認為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很善良,有些文化程度很高的人反而素質堪憂。
  • 文化人,為什麼這麼無恥
    文化人是有讀過書受過教育的,有知識的人,有素質都可以稱作文化人。
  • 仗義每多屠狗輩,說英雄誰是英雄,古龍筆下幾個令人淚奔的小人物
    別看釘鞋只是個小人物,但他的熱血、忠誠和不懼,連死敵卓東來等人都高度評價。司馬超群感慨:「天下江湖朋友都說我是當世無雙的英雄,其實我怎麼比得上釘鞋,怎麼比得上朱猛?」卓東來評價:「他的武功不怎麼樣,但是很有用,也許比朱猛門下其他的弟子加起來都有用。」
  •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為何煙花之地多出才情絕豔的女子?
    古人說「英雄每多屠狗輩,自古俠女出風塵。」意思是:有仗義精神的,多是底層人民,相反知識分子大都明哲保身,不肯挺身而出。真正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大概就是風塵女子,她們閱人無數,比一般女子更懂得比較,所以她們更有俠義精神。這第一句出自明代曹學佺著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