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是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一個顯性指標,有教育部頒發的各級學歷證書作為憑證;學歷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就業、收入、婚姻等情況;而文化,相對來說趨向複雜,很難用一個明確的定義來概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在不同語境下,同樣的文化兩個字卻又意思截然不同。
正是文化的這種複雜多樣性,造成了它和學歷之間的恩怨交織、難以釐清的關係。
長期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裡將學歷等同於文化,有時戲謔的稱有一定學歷之人稱為「文化人」,內心隱隱然會對其高看一等,同樣期待值也會比常人較高一點。
這種期待通常又包含兩層含義。
首先是對高學歷人士的知識與技能豐富度有期待,但又因為對當前教育體系的不了解而產生一些啼笑皆非的誤會。如當年讀大學的時候,伯父家裡的電視機壞了,知道我是學電子方面的專業,特意把我叫去修電視……我當然是束手無策,根本不懂也無從下手。伯父一臉「驚奇」:你都讀大學了,還是學電子的,連個電視都不會修?大概內心裡有句沒有說出來的話:還不如人家技校的呢,至少會修電視。
以個人對目前教育體系的粗淺理解,九年義務教育基本算是「通識教育」,即多個門類的基礎知識都有所涉獵,但都不深入。如文學、歷史、地理、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等,為將來進入大學後的專業學習打基礎,乃至以後更深入的專業學習如研究生、博士生等。而且更偏向於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嚴重缺失;在一般人眼裡,實用性的應用層面上,缺失比不上職業教育。
其次是對高學歷人士的道德自律、行事水準有期待;自然而然的會將高學歷等同於高道德水準。這其實更是一個天大的誤會,目前教育體系裡,重心絕對是各門類知識;與道德高度相關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則近乎於無,更別說在實際實踐中,以分數、升學率為核心目標,看似不能直接帶來收益的三觀教育被拋之腦後。
那麼高學歷等同於高道德標準這個意識又是如何來的呢?這可能與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儒學教育有關。自從兩千年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所謂的教育實際上就是儒學教育,讀書學習也就是學習儒家學說與思想。而儒家經典中,更多的是關乎大義、秩序、價值等修身方面的內容,單純的知識反而不多。在當時,儒家學說就是道德標準;而讀書人開口子曰閉口聖人說,確實在文盲遍地的年代建立了不可磨滅的道德形象,數千年來形成巨大的思維慣性。如我的外婆,一輩子沒讀過書,不識字;但她口中只稱呼兩種人為 「先生」——教師和醫生,這個稱呼裡帶有巨大的敬意,而這種敬意應該來自於她成長的年代裡的社會整體氛圍。
當然,隨著當代社會傳播技術的發達,在各種高學歷人士作奸犯科、行為不軌的新聞轟炸下,高學歷不等於高道德這個意識大部分已經接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學歷不等於文化——這裡的文化,卻又專指自律、利他等道德修養範疇。
其實這個道理,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發現了,明代即產生了「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的詞句,只可惜當時也只有讀書人才能讀到這句話,大部分根本沒有機會看到。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學歷不等同於文化,但多讀書總是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