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單戀者:他的愛讓我痛苦而絕望

2020-08-30 凡心釋然

在6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John Bowlby通過實驗,將依戀模式分為了三類:

  • 安全型依戀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
  • 焦慮型依戀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
  • 迴避型依戀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而大多數性單戀者,都具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幼兒對母親的存在、離開、返回都十分的漠然。這是因為,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受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通過迴避性的行為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在幼兒長大後,這種已經習慣化的迴避和壓抑依舊存在於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從:「

不接受母親的愛

轉變成

不接受他人的愛

」在嬰幼兒時期,如果撫養人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沒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回應,孩子很有可能就認為自己被忽視了。

甚至導致性單戀患者慢慢會認為渴望被愛,需求被滿足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之後孩子會對撫養人的感情逐漸變得冷淡,在長大之後,這種習慣性地迴避壓抑就存在了和他人的互動之中。同時,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特徵,缺乏自信,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這種性格的產生很大程度的導致了「性單戀」的形成,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大於期待,害怕被拋棄,害怕受到傷害。

其實,性單戀者在愛情中的逃避就是一種自我說服性質的淺嘗輒止。他們內心渴求著愛,只是無法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橋梁。他們對待愛情的態度就像顧城說的:「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的開始。

有人開玩笑說,既然這樣,那性單戀者豈不是最適合去追星。追星多好,你愛他,但在他眼裡你只是需要感恩的「粉絲群體」。這當然只是一種調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正不需要愛的,而且性單戀者所需要的愛也許更多。如果你的身邊有性單戀者,那麼請一定不要對他表面的行為指責過多,因為那樣只會讓他心中充滿自責無奈的消極思想。

在與他相處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保留恰當的安全距離,與此同時也要讓他知道,無論怎麼樣,你都不會輕易離開。如果你恰好是一位性單戀者,那麼就一定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學會接納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幾億人有幾千萬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愛情不是洪水猛獸,單身同樣可以讓自己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如果你認為戀愛關係帶來的牴觸情緒讓你無法抵抗。那麼就遵從自己的內心,先悅納自己,再為讓自己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性單戀心理,願意擁抱一段感情,那麼可以推動自己一步一步地做出改變試著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試著感受身邊人的關愛,試著接受愛人的擁抱,試著去愛自己身邊的世界。

無論怎樣,我們希望每一位敏感的性單戀者都要相信:「

你有愛的能力,也是值得被愛的。

願意與你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那個人,一定站在未來不遠處等你。

相關焦點

  • 「我愛極了你不愛我的模樣」|永遠被囚禁在單相思中的性單戀者
    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你身邊是否有有這樣的人,明明很渴望美妙的愛情,甚至會去主動追求,但當他追求成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不愛對方了,這難道只是犯賤嗎?也許這只是身不由己,請不要再誤會他們了,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學疾病,性單戀,也叫「迴避型依戀人格」性單戀是一種浪漫傾向(romanticorientation),為無浪漫傾向譜系(aromantic spectrum)中的一種。
  • 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性單戀者自查手冊
    「可能在我發現我沒有辦法建立親密關係開始吧」當代青年人沒有幾個是正常的,或多或少都有些病。有些人樂觀開朗朋友遍布天南海北,但他其實已經抑鬱症九級。有些人心裡愛他愛得死去活來,嘴上去用著最惡毒的話讓他有多遠滾多遠。
  • 性單戀者:我可以大方愛別人,卻總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你怎麼選?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問題是個世紀難題,可是,性單戀者們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我愛的人」他們可以大方地愛別人,卻不知道如何自信地接納愛。由於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他們認為自己不配被別人愛,尤其當自己喜歡的人反過來表達他們對自己的喜愛時,總覺得哪裡不對。「你這樣美好,怎麼會愛上我這種平平無奇的人!」「愛上自己」也拉低了對方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性單戀大多是迴避型依戀。
  • 「我喜歡你,但在一起後就會討厭你」|性單戀者你了解嗎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被追求了他大半年的女朋友甩了。女孩提分手時說了這麼一段話:我追你的時候是真的很愛你,海枯石爛的那種,那個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可以為你付出一切。但是在一起之後我就沒感覺了。而性單戀者大多是迴避型依戀模式。他們從嬰兒時期就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對待愛。當愛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就會選擇迴避。其實,性單戀者提出分手的根本理由也是如此。
  • 性單戀者的自述:「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可對於性單戀者來說,被喜歡的人喜歡卻會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網上有許多資料都將性單戀歸為性向問題,就是可能不喜歡異性。但我覺得全部歸為性向問題有點以偏概全,視為心理問題可能更為貼切。
  • 喜歡的人是「性單戀」,我該怎麼辦?看懂這些你就明白了……
    小琪:「男神今天給我表白了」我:「好事情啊,為何這副模樣呢」小琪:「我跑掉了」我一臉驚訝:「為什麼」小琪:「我也不知道,他跟我表白以後腦子很亂,不知道怎麼辦。」其實這是由於性單戀者在童年時期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孩童時期為了吸引扶養人的關心和注意,有時會做出出格的行為,等來關心時卻又開始躲避。這種依戀模式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扶養人沒有給予兒時的他們正常的關心和愛。他們對於這種長期得不到回應的關心就會抱有消極想法,也會做出消極回應。
  • 他們是性單戀者,只能暗戀無法戀愛
    和Candice的情況相似,在心理學論壇上,另一位匿名網友也透露自己的性單戀者經歷: 她說作為一個性單戀者,她可以墜入愛河,也會被人吸引,但,就是不需要有回應…… 她說很多時候,她不需要對方做任何特別的事,甚至不能聽到對方說「愛你」兩個字,「我希望他們中性地對待我,不要愛我,可以調情,可以上床
  • 喜歡你卻要遠離你,性單戀者的愛情獨角戲
    小組成立於2016年,那也是這個概念首次在國內出現的年份,人們驚詫地意識到,當大多數人在承受「愛而不得」的痛苦的時候,有些人卻在「得而不愛」的絕望中,無法翻身。 就像小組的logo,一面三色旗幟,上面畫著一顆灰色的心,看起來堅硬,冷漠。
  • 我爸中風後,像被「活埋」了絕望又痛苦...
    「我爸以後可能永遠這樣了。」兒子Shannon Leith告訴記者,「我躺在床上,試著想像一下他的感受,就如活埋一般,感到絕望又痛苦煎熬著。」雙眼向左側凝視,向右側水平運動困難此患者每天運動3至4小時,到第17個月時,痙攣性共濟失調導致的步態異常仍然存在,大多數其他運動功能恢復良好。三 有愛,就有希望Richard Marsh,前警官和教師,作為曾經的閉鎖症候群患者,對該病有著強烈的看法。
  • 我就喜歡不喜歡我的人
    我遲遲沒有回他,放下手機,冥思,為什麼我明明很喜歡他,怎麼他跟我示愛了,我卻猶豫不決?「我再考慮考慮吧」,給他的回覆,也是給自己的理由。第二天,我清晰記得,他從班級門進來,很隨意的摸了一下鼻子,一個很正常的小動作,但卻給我一種噁心反胃的不適感。
  • 性單戀者是什麼?就是「我喜歡你,但求你千萬別喜歡我」
    我問她:「是不是他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她說:「沒有,不知道為什麼,在一起之後,我反倒覺得厭惡他,不想見他、不想接他的電話,甚至連他發的微信都不想回。可之前我明明是喜歡他的,為什麼我還會討厭他呢?我是不是很渣?」我當時很不理解,為什麼在一起之後,表妹的態度會判若兩人呢。
  • 我愛他轟轟烈烈最瘋狂是什麼歌 我愛他 跌跌撞撞到絕望完整歌詞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這首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我愛他轟轟烈烈最瘋狂,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叫做《我愛他》,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我愛他轟轟烈烈最瘋狂是什麼歌  「我愛他轟轟烈烈最瘋狂」是歌曲《我愛他》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瀟公子。
  • 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被你喜歡,這就是性單戀
    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被你喜歡,這就是性單戀我好喜歡他,跟他聊天很開心。與他相處的每分每秒,我幾乎都是掛著笑容,我十分珍惜跟他在一起的各種時光。朋友們都帶著微笑看著我們之間的互動,或許在任何人的眼裡都會覺得我們會在一起吧。
  • 竟然有這麼多人是性單戀,你可能還沒發現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性單戀往往更加缺愛因為性單戀者不願接受回應,所以有人認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愛,其實這是錯誤的判斷。由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曾被人愛,以至於對於被愛而變的望而卻步,害怕失去愛。所以他們認為不曾獲得愛,才不會失去愛。
  • 性單戀:我喜歡你,但請你千萬不要喜歡我好嗎?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像是從他人口中聽到了自己的秘密。作為一個典型的「性單戀患者」,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種現象的存在。我們不是「怪物」,而是比平常人多了一副鎧甲。與其說是鎧甲,我更願意把它比做蝸牛背上的殼。
  • 曼徹斯特的海風下,除了痛苦還有什麼?絕望與救贖的深層演繹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用"演技炸裂"來讚賞一個演員,通過絕望的嘶吼,流淚充血的雙眼,癲狂的狀態來表達極端的痛苦,而這次卡西用實力向我們證明隱忍克制的演技也能使人共情,而這次的表演也為他贏來了一個奧斯卡小金人。
  • 別懷疑,如果父母讓你一直很絕望很痛苦,那麼他們就是不愛你
    那十幾秒低頭沉思的過程,就是他是在心裡評估,到底是跳下去更痛苦,還是繼續活下去更痛苦。不要再說「這孩子為什麼承受能力這麼差?」「為什麼沒有抗打擊能力?」父母還有有天然的道德感:我打你、罵你、凌辱你,都是「為你好」。孩子還小,他怎麼能夠不迷茫?如果所謂的「愛我」,都能令人如此痛苦和絕望,那活在世間還有意義嗎?這世界還有一點一滴值得留戀之處嗎?
  • 他不是性無能,只是不愛我
    有人說:「我見過你愛我時的樣子,所以我也知道你不愛我時的樣子。」我想最好的代表就是《如懿傳》中,如懿乾隆的年少情深,最終卻變成了相看兩厭。乾隆是皇帝,可以三妻四妾,後宮佳麗三千。如懿卻只有他一個人,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乾隆。
  • 性心理學:無性婚姻的真相,讓人感到絕望
    20-29歲的人,他(她)們的性愛公式為2x9=18,適合他(她)們的性愛頻率應該是10天內8次性生活。30-39歲的人,他(她)們的性愛公式為3x9=27,適合他(她)們的性愛頻率應該是20天內7次性生活。
  • 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
    寫給:活著累、迷茫、抑鬱、痛苦、悲傷、孤獨、絕望、自殺的人!1. 這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欲望和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