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年代,英國的心理學家John Bowlby通過實驗,將依戀模式分為了三類:
而大多數性單戀者,都具有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幼兒對母親的存在、離開、返回都十分的漠然。這是因為,幼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感受到母親無法滿足他們的依戀需求,從而通過迴避性的行為來掩飾和壓抑自己的需求。在幼兒長大後,這種已經習慣化的迴避和壓抑依舊存在於與他人的互動中。他們從:「
不接受母親的愛
」轉變成「
不接受他人的愛
」在嬰幼兒時期,如果撫養人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沒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回應,孩子很有可能就認為自己被忽視了。
甚至導致性單戀患者慢慢會認為渴望被愛,需求被滿足是一件羞恥的事情,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之後孩子會對撫養人的感情逐漸變得冷淡,在長大之後,這種習慣性地迴避和壓抑就存在了和他人的互動之中。同時,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特徵,缺乏自信,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這種性格的產生很大程度的導致了「性單戀」的形成,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大於期待,害怕被拋棄,害怕受到傷害。
其實,性單戀者在愛情中的逃避就是一種自我說服性質的淺嘗輒止。他們內心渴求著愛,只是無法建立起親密關係的橋梁。他們對待愛情的態度就像顧城說的:「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的開始。」
有人開玩笑說,既然這樣,那性單戀者豈不是最適合去追星。追星多好,你愛他,但在他眼裡你只是需要感恩的「粉絲群體」。這當然只是一種調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真正不需要愛的,而且性單戀者所需要的愛也許更多。如果你的身邊有性單戀者,那麼請一定不要對他表面的行為指責過多,因為那樣只會讓他心中充滿自責和無奈的消極思想。
在與他相處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保留恰當的安全距離,與此同時也要讓他知道,無論怎麼樣,你都不會輕易離開。如果你恰好是一位性單戀者,那麼就一定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學會接納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幾億人有幾千萬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愛情不是洪水猛獸,單身同樣可以讓自己過上高品質的生活。如果你認為戀愛關係帶來的牴觸情緒讓你無法抵抗。那麼就遵從自己的內心,先悅納自己,再為讓自己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性單戀心理,願意擁抱一段感情,那麼可以推動自己一步一步地做出改變。試著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試著感受身邊人的關愛,試著接受愛人的擁抱,試著去愛自己身邊的世界。
無論怎樣,我們希望每一位敏感的性單戀者都要相信:「
你有愛的能力,也是值得被愛的。
願意與你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那個人,一定站在未來不遠處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