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成為陝西佳縣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由陝西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陝西廣電影視文化聯合出品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10月1日正式上映以來,獲得了全國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和我的家鄉》第四單元《回鄉之路》講述了陝西治沙人喬樹林,默默的堅守家鄉,踐行退沙還林,用沙地蘋果項目帶領鄉親們先治沙再致富,把家鄉變成一片綠洲的感人故事。

《我和我的家鄉》在國慶節熱映,是一次面向全國人民推介東方紅故鄉——佳縣的良好機遇,將吸引更多的海內外遊客走進佳縣,感受並傳播佳縣的美好。

赤牛坬村地處佳縣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現在赤牛坬村已成國家AAA級景區,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

近年來,佳縣縣委、縣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成絲綢之路最具魅力沿黃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基地、形成百億元文化旅遊產業目標,強基礎、抓創建、創品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佳縣是榆林市首個省級旅遊示範縣和全域旅遊示範創建縣,佳縣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1個(白雲山景區)、3A級景區3個(神泉堡革命紀念館、赤牛坬民俗村、大美石窯),特別在沿黃73公裡的過境線上已經建成了大美石窯、泥河溝千年古棗園、東方紅文化產業園、峪口藝術小鎮、中國美麗鄉村赤牛坬等景區,沿黃鄉村旅遊方興未艾,去年佳縣接待遊客42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5億元。

目前,佳縣培育農家樂、青春驛站等156家,直接和間接從事鄉村旅遊人數達1500多戶,其中近70%為貧困戶。坑鎮赤牛坬村採取「文化引領、產業聯動、全民參與、公司化運作」模式,建設陝北民俗文化博物館,通過入股合作社、開辦農家樂、創辦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參加演出等方式,吸引貧困戶深度參與鄉村旅遊發展。

2019年佳縣赤牛坬接待遊客30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左右,其中旅遊收入8200元。今年國慶期間接待遊客6萬多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多萬元。峪口藝術小鎮累計帶動50戶110名貧困群眾脫貧,小鎮建成後可讓800多名群眾吃上旅遊飯。

佳縣圍繞建成絲綢之路最具魅力沿黃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基地、形成百億元文化旅遊產業,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縣為契機,著力發展白雲觀為主的道教文化遊、泥河溝千年古棗園為主的紅棗生態遊、黃河水上樂園為主的秦晉峽谷風情遊、中國美麗鄉村赤牛坬為主的陝北民俗體驗遊,重點抓好石雕藝術寶庫大美石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泥河溝千年古棗園、紅色文化旅遊龍頭東方紅文化產業園、黃河奇景香爐寺、懸天古城「鐵葭州」、千年石窟雲巖寺、中國北方著名道觀白雲觀、雕塑藝術小鎮峪口、黃河古渡口木頭峪、中國美麗鄉村赤牛坬、黃河秦晉大峽谷地質公園荷葉坪、走西口第一渡螅蜊峪等景區建設,積極推進白雲山國家5A級景區和東方紅文化產業園、神泉堡革命紀念館、赤牛坬民俗村、大美石窯國家4A級景區創建,進一步發展壯大鄉村旅遊,以點串線,以線擴面,構建「全縣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的全域旅遊格局,讓更多群眾捧起「文化碗」、吃上「旅遊飯」。

(中國日報陝西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陝西佳縣打造扶貧農場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
    摘要: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打造扶貧農場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開發果酒、醋飲、濃縮汁等產品,提供精準幫扶指導,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 滲水地膜旱地穴播 讓陝北佳縣人端牢飯碗
    雪後幾日,科技日報記者奔赴陝北,原因是陝西榆林的農民曾種出畝單產1357市斤的穀子。記者來到佳縣一探「虛實」,二探「究竟」。  比縣委書記個頭還高的穀子  廣種薄收曾是佳縣糧食生產的縮影。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貧人物、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在2017年測產得出畝單產1357市斤的數字,那得益於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2017年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  當年技術人員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範1000畝穀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穀子品種,採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穀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
  • 陝西佳縣: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原標題: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寒冬時節,走進陝西佳縣王寧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後、漫山遍野的紅棗樹。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 陝西佳縣:慶「七一」,黨員幹部這樣向黨表白
    原標題:慶「七一」,佳縣黨員幹部向黨表白——重溫初心聚群力盛夏時節,流金似火。6月30日,在「七一」來臨之際,佳縣組織黨員幹部舉行了「慶黨日、學講話,守初心、抓落實」主題黨日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
  • 陝西:「佳縣不佳,富縣不富」,是什麼意思?
    在全國接近百個「單字縣」中,其中不乏很多寓意美好的縣名,比如陝西省的佳縣和富縣。從字面意思來看,佳縣就是美好的意思,而富縣則是富有的意思。而在網絡上,有時卻有「佳縣不佳,富縣不富」的說法,不熟悉當地的朋友,或許並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艾路明:環境保護可以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
    武漢當代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出席並發表演講。艾路明表示,如果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推動環境的保護,並且把這種保護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以下為實錄原文:艾路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國內不同的地區,通過產業的方式幫助當地不同的環境保護項目和老百姓扶貧致富,有一些有價值的嘗試。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本報西安12月21日電 (記者張丹華)寒冬時節,走進陝西佳縣王寧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後、漫山遍野的紅棗樹。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去年以來,佳縣各級黨組織整合村集體合作社資源和產業扶貧資金,創新打造扶貧農場,構建起「黨建引領、科技增效、產業支撐」的長效機制。目前,全縣建成扶貧農場8個、在建17個,提供就業崗位1355個,帶動6.1萬名群眾增收致富。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_新聞...
    本報西安12月21日電  (記者張丹華)寒冬時節,走進陝西佳縣王寧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後、漫山遍野的紅棗樹。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
  • 江西蓮花:生態綠架起一座脫貧致富橋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蓮花縣的老百姓要想富,生態是一道不能繞開的考題。近年來,蓮花縣依託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生態綠為蓮花老百姓架起一座通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橋。  海潭村地處蓮花縣六市鄉,距縣城約40公裡,是蓮花縣最偏僻的村莊之一,如今卻變成了蓮花縣享譽縣內外的「世外桃源」。
  • 佳縣:文化陽光暖 幸福滋味濃
    近年來,佳縣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全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設施補短板晚飯過後,在縣城體育場鍛鍊完身體後的劉大爺總會在回家的路上來到縣委門口的自助圖書館翻翻感興趣的書籍。「老百姓的生活變化太大了。」劉大爺感嘆道。
  • 陽泉這個村靠旅遊脫貧致富!
    陽泉郊區舊街鄉:旅遊鋪就「脫貧路」陽泉郊區舊街鄉地處城市近郊,生態環境優美、人文資源豐富,但鄉裡一多半村子曾守著這綠水青山卻淘不出金子來。近年來,鄉裡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讓綠水青山真正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 關於佳縣紅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天地網訊】  6月下旬,我們調研組在佳縣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和縣林業局、科技局、扶貧辦等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深入紅棗主產區6鄉鎮的8個村、2個合作社棗園和益民等4個紅棗加工企業車間,同鄉村幹部、棗農和公司員工、業務負責人,就陝西榆林市佳縣紅棗產、加、銷發展狀況和經營管理水平、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今後發展的方向與出路作了詳細調查、深入研討,形成了重要共識和建議意見
  • 竹山縣竹坪鄉修通金銅路 發展旅遊經濟促脫貧
    儘管還是毛路,但是很多陝西人沿著這條毛路,開著私家車或者是摩託車,前來旅遊觀光的人很多。「有了這條路,我們來這裡旅遊觀光方便多了。」一群遊客這樣說。「新修的出省公路,從金花洞口到陝西旬陽縣銅錢鄉的棠梨樹埡,全長2.5公路,路基寬7米,路面已經基本鋪設完工,馬上進行水泥路面的澆灌工作。
  • 嵐宮山下清泉甜 生態養魚富農家——陝西安康市嵐皋縣生態漁業助農...
    嵐宮山下清泉甜 生態養魚富農家——陝西安康市嵐皋縣生態漁業助農增收走筆2020-10-21 11: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陝西法制網        瀏覽量: 1168 次 我要評論
  • 喜報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度假區被評為2020陝西文明旅遊景區
    舉報   導讀:近日,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華商報》社舉辦的「新時代·新文明·新生活」2020陝西文明旅遊評選活動中
  • 陝西省佳縣紅棗的三生三世三千年
    三千年前,棗,出現在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南緣,於梁峁縱橫間、乾旱風沙處,屹然而生,於是,這裡便成了世界大棗的種植起源地,今稱陝西·佳縣。  第一世、行醫救世。明萬曆年間,時名為「葭州」的佳縣突逢大疫,遍地哀鴻,白雲山道教始祖李真人苦無妙藥施術救治,便沿黃河而上,求丹問藥。
  • 陝西有15家景區榮升國家4A級旅遊景區
    貼著質樸標籤,以吸引近郊遊玩為主的休閒農業,已開始越來越多地「登堂入室」,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甚至旅遊名勝,吸引著更遠處、更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其實不管有沒有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休閒農業的快速升溫以至時常節假日人氣「爆棚」,早已成為事實。
  • 《我和我的家鄉》熱映,拍攝期間進駐佳縣22天,多名佳縣人參與演出
    由陝西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陝西廣電影視文化聯合出品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10月1日正式上映以來,目前票房接近20億元,上座率、場均人次、單日票房及排片均穩居第一,國慶檔全平臺口碑持續第一
  • 碧海藍天看遼寧:營口鮁魚圈——小望海農樂園實現農業發展新途徑
    2016年下半年小望海村委會著手規劃「小望海農樂園」項目,集中打造集菜地認養園、生態養殖場、採摘園、影視基地、農家樂、電商+展銷商店、設施農業、實訓基地於一體的體驗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