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路明:環境保護可以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

2020-12-18 同花順財經

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12月8日-9日在北京舉行。武漢當代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出席並發表演講。

艾路明表示,如果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推動環境的保護,並且把這種保護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在當地看到圓隔離帶裡有一種梭梭樹,是當地本身就能種植生長,我們在草根下面嫁接肉蓯蓉,三年以後農民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一個家庭正常一年的收入,開始賣肉蓯蓉的時候,當年是有30多萬的收入。

以下為實錄原文:

艾路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在國內不同的地區,通過產業的方式幫助當地不同的環境保護項目和老百姓扶貧致富,有一些有價值的嘗試。15年前我們在阿拉善地區做環境治理的時候,就是荒漠化治理的時候,我們也做了很多其他的嘗試,比如說希望老百姓能夠通過家樣奶牛的方式幫助老百姓脫貧,因為你在家裡養牛,就不會把這些羊在非常稀缺的草地、沙漠的隔離帶放牧,這樣使得當地的隔離帶還能夠生存下去。如果他們不是自己養的,放到山裡面去自然的狀態養的,就對當地的環境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樣沙漠的隔離帶一年一年的消失。正因為這樣,上世紀末才有北京的沙塵暴,但是最近這些年已經沒有沙塵暴了。如果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推動環境的保護,並且把這種保護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在當地看到圓隔離帶裡有一種梭梭樹,是當地本身就能種植生長,我們在草根下面嫁接肉蓯蓉,三年以後農民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一個家庭正常一年的收入,開始賣肉蓯蓉的時候,當年是有30多萬的收入。對於阿拉善地區的農牧民來說這是比較好的收益了,完全可以達到脫貧致富的要求。

因為他能夠通過種植梭梭林,嫁接肉蓯蓉獲得好的收入,老百姓自己就會保護這些樹林,這樣就可以保護他的收益。反過來又對當地的環境保護起到好的作用,這樣的方法使得阿拉善地區不僅是可以種梭梭,加上肉蓯蓉,還可以有一部分適量的放牧,在這樣的情況下反過來這些梭梭會長得更好。所以一步一步讓老百姓的環境保護和脫貧致富結合在一起,用這樣的市場化的方式,對於一個地區的環境保護和脫貧致富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們把這個做法總結成我們的宗旨,凝聚企業家精神,留住碧水藍天。把這種做法又在全國的不同的地區,根據不同地方的環境、不同的要求開展不同的環境保護的項目,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比如說我們在雲南做了一個金絲猴的保護項目,因為雲南的三江併流區有中國非常重要的原始森林的保護地帶,但是在這個地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典型的生物就是滇金絲猴,它只吃環境好的松樹上的菌類,所以那個森林必須保護得很好,滇金絲猴才有吃的。如果環境不好了,它就沒有食物。所以如何把當地的整個環境保護得好,使得滇金絲猴的食物,這就使得我們讓當地的老百姓不去汙染環境,不去通過打獵的方式改善生計。我們在當地開展喜馬拉雅蜜蜂的養殖,我們最早在一個鄉裡開展培訓的時候,很多老百姓覺得這個喜馬拉雅蜜蜂有什麼特點呢?我養了蜜蜂,我的蜂蜜賣到哪兒去呢?通過幾年的實踐,最早是企業家們自己購買他們的蜂蜜,800元一公斤,在一個鄉裡面推廣以後逐步在整個縣,後來現在在四個縣推動滇金絲猴和蜜蜂的技術,有好的技術幫助老百姓,以及用網際網路的方式。這樣既保護了當地的森林,又能夠使珍稀物種存在下來,還能夠讓老百姓致富,這三者結合在一起,恰恰表明了我們在當地的扶貧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是可以把扶貧、環保結合在一起的。

來源: 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金融博物館讀書會第60期 俞敏洪艾路明談教育改革
    為人就是要尋找思想和靈魂的,讀書就是尋找靈魂的最佳途徑。國家應該把九年義務教育改成二十年義務教育。——艾路明民辦大學是在公立大學之外提供了空間,讓很多教育家的理念進入大學場地。市場經濟是從水泥地上長出的草原。對教育來說現在剛剛長出來,儘管很小。
  •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在我院舉辦黨性錘鍊班
    7月28日至8月1日,廣東環境保護職業學院延安黨性錘鍊班在我院舉行。開班式上,我院王家坪分院院長曾慶鵬對大家來延安學習表示熱烈歡迎,他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延安的風土人情、紅色文化、經濟發展和我院的基本情況。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楊紅要求學員們追尋初心,認真領悟偉大的延安精神;引領使命,學以致用推動改革發展;端正態度,確保學習取得成效。
  • 畢節市勞動模範黃彪:彝族青年成脫貧致富「答卷人」
    在大堰村這個曾經較為落後的環境中長大的彝族青年黃彪,如今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已成長為家鄉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百裡杜鵑管理區大堰村獼猴桃基地1979年出生在大山裡的黃彪,成年後便外出打工。2016年,在外漂泊多年的他帶著濃濃的鄉愁回到家鄉創業,牽頭成立了百裡杜鵑海恩底圓夢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 大慶市關於《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和《中央環境保護督察...
    完成情況:我市重點從加強幹部培訓、強化目標考核、嚴肅責任追究、增加黨委和政府專題研究頻次等方面推進整改。市裡相繼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意見》(慶發〔2016〕12號)、《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慶辦字〔2016〕21號)和《大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慶辦發〔2016〕24號)等基礎性文件,完善了生態環保工作制度保障。
  • 脫貧致富讓老百姓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16歲那年,他輾轉井岡山和湖南等地謀生,開了飯館、賣過木材、做仿古建築、經營生態農莊。 家在哪,根就在哪。鍾永鋒在老家建房,又計劃著發展產業。曾在湖南炎陵時,家家戶戶靠種植黃桃,小日子就能過得就挺富足。飽嘗背井離鄉艱辛的鐘永鋒想,如果能帶著村民一起致富、回報家鄉,那該多好!他找來縣農業局技術 員幫忙考察得出結論:三坑村旱田垇一帶土地海拔高、溫差大,適宜栽種黃桃。
  • 「世界環境日」河北省環境保護廳與網友面對面
    5日下午,10位網絡達人受邀走進河北省環境保護廳,與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楊智明等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會。網友最關注大氣汙染治理此次見面會中,網友代表結合徵集的問題,對省環保廳進行了提問。由提出的問題可見大家對環境的關注是高度一致。其中,最為關注的還是大氣汙染治理問題。
  • 小小蘆筍「茁生」特色產業脫貧致富路
    原標題:小小蘆筍「茁生」特色產業脫貧致富路   「春風荻渚暗潮平,紫綠尖新嫩茁生。」這是宋代詩人武衍《蘆筍》中的詩句。   近日,幾場春雨過後,四川巴中市恩陽區雙勝鎮天良村的蘆筍進入盛產期,村裡「最肯幹」的崔桂蘭與其他村民一起,開始在園區內忙碌起來。
  • 互助縣拉莊村跑出脫貧致富「加速度」
    今年51歲的拉莊村村民莫有山在粉條廠上班,一天能掙70元的工資,每天都樂滋滋的,正如他所說:「種了大半輩子莊稼的老百姓,還能夠在家門口成為『上班人』,做夢都想不到。」像莫有山一樣,在家門口上班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十幾人。
  • 環境保護部部長呼籲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記者顧瑞珍、華春雨)今天是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暨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高層論壇」上呼籲,通過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    周生賢作了題為《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 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主旨報告。
  • 湖北赤壁:茶旅融合開闢脫貧致富新路徑
    近年來,赤壁市堅持把發展青磚茶、振興茶產業提升到優先發展地位,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組織上全力協調,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項目上重點傾斜。到目前為止,赤壁當地參與「百企幫百村」的民營企業和商會共有65家,通過資金、產業、就業、醫療、教育、入股分紅等多種幫扶形式,實現對全市23個重點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幫扶受益貧困人口2860人,幫扶資金累計達到5000多萬元。
  • 和我在一起,要不答應的話我就拉你一起跳湖;中國老百姓的小浪漫
    和這首童謠一起歷久不衰的還有公園的湖上划船這件事,它擁有了縱向貫穿時代的魔力,為一代又一代中國老百姓寫下公園湖上划船已經成為了刻進中國老百姓血脈中的後遺症,以致於老百姓們看到水就想劃上兩把,暴雨後積水的街道也能成為小小樂園,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習慣。
  • 黃花菜大產業,郵政快遞業開通脫貧致富新渠道
    《詩經疏》記載「北堂幽暗,可以種萱」,把母親住的房叫做萱堂,故萱草又是母親的代表,被稱作是中國的母親花。黃花又名忘憂草、金針菜,它與蘑菇、木耳並稱為「素食三珍」,自古就有「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的讚美詩句。小小黃花,樹立脫貧致富新品牌雲州區種植黃花已有600多年歷史,有『黃花之鄉』的美譽。
  • 閬中天林鄉五龍村支書繆文潤:山村脫貧致富引路人
    閬中市天林鄉五龍村黨支部書記繆文潤作為五龍村脫貧攻堅戰的參與者和領頭者,他帶領五龍村人奮力拼搏,走出貧困,日子越過越紅火。準確定位抓發展 走出一條脫貧新路今年54歲的五龍村黨支部書記繆文潤是土生土長的五龍村人。
  • 「農旅文」助力大理賓川新莊村脫貧致富
    村裡多數百姓說,此村以前同隔壁多數村寨一樣,在依靠傳統糧、煙種植難以脫貧致富的現實面前,縣裡、鎮裡雖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仍難改變全村的貧窮面貌。打好「特色」牌 特色產業助脫貧走進喬甸鎮,一股結合各項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特色產業培育和加快推進精準扶貧的力度撲面而來,從進入喬甸沿著喬甸水庫往賓川方向公路前行,水庫邊、公路旁的多家海稍魚餐飲店吸引著過往車輛與行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特色是旅遊的精髓。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臨翔馬臺村:農家書屋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馬臺村結合群眾實際,把農家書屋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和有效陣地,村民依託農家書屋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有效推動脫貧攻堅的步伐,就連68歲的唐玉榮老人是馬臺村營盤山組村民,他家有老兩口、兒子兒媳和孫子孫女共6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他家不等不靠不要,通過養豬、種茶和在外務工等收入脫貧致富,蓋起了新房子,一家人過著其樂融融的生活。同時,愛看書的唐玉榮老人還帶動其他農戶通過農家書屋的書籍和碟片,學到很多脫貧致富的知識和技能,有效助推了脫貧攻堅的步伐。
  • 「老百姓就是咱親人」
    「老百姓就是咱親人,涉及大家急難愁盼的問題,就得用心用情用力幫他們解決,這也是一名人民公僕應盡的職責。」自1988年參加工作以來,海萍先後在民政、危房改造、兩保收繳、信訪、包片、駐村等多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崗位工作過。32年來,她幹一行愛一行,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服務人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現代青年農場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她大學畢業後,主動來到農村創業;她養殖的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她種出的「稻蝦米」以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客戶青睞;她用學到的知識技術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她開啟網店銷售,在今年疫情期間實現了穩定的營銷……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來到蘆溪村,見證了趙九梅和她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