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推薦國產汽車,這是為何呢?
推薦國產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目前國產車當中SUV做得比較不錯,國產轎車做得還是比較一般,也只有吉利和長安的轎車做得還不錯,但是銷量依舊還是挺低的,轎車還是合資車更好一些,比如朗逸、軒逸、卡羅拉的價格也都不貴。所以盲目推薦國產車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國產車發展到現在,無論是技術還是質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國產車相比起合資車而言,在設計和性價比方面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優勢,如今的國產新車在設計方面的水平越來越高,無論外觀還是內飾的水平都不輸給進口豪車了,另外國產車的配置高,價格便宜,這也是比合資車更有優勢的地方。
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的國產品牌非常多,包括主流的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奇瑞等等,也有一些不怎麼主流的小品牌,所以在推薦國產車的時候,也要注意品牌和口碑,有些國產車的發動機用的還是很老的三菱,不僅動力差,油耗也很高。
不可否認,現在國產車確實越做越好了,特別是吉利、長安、比亞迪等品牌,都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吉利旗下的領克汽車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已經不輸給合資車了,所以支持國產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因為以前我也是這樣的,因為自己沒事好琢磨,別人有事請教的時候,用心查資料、分析,然後給對方一個靠譜的推薦。可是後來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我說佩服這種行為,因為這樣堅持下去是很難的。
推薦國產車這件事,就跟幾年錢推薦別人買國產手機一樣。國貨在進步,但是建立口碑需要時間,所以你推薦別人買就有風險——因為不管什麼產品,都有出毛病的可能,如果我推薦別人買蘋果手機,壞了他可能覺得是自己運氣不好,如果推薦了小米,別人有可能怪我們。
不過這幾年國產手機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高中低各個檔次都有很好的選擇,甚至很多人都從蘋果換到了華為,推薦別人買肯定不會被怪罪了。國產車現在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口碑慢慢建立,需要時間,也需要我們多多關注。
至於說給國產機會,我覺得這是必要的。從最近美國制裁華為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害怕咱們崛起,千方百計的阻撓我們發展。假如華為海思倒了,中芯國際沒了,可能一臺手機一半的價格都要給高通賺走——只要想用,美國人想要多少咱就得給多少。
今天是半導體,明天可能就是汽車。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自主產權,沒有自己的民族企業,就沒有自己的話語權。當然我的意思不是無條件支持,那樣也不是好事,搞道德綁架的企業咱們不支持也罷……而是說如果各方面符合自己要求的話,可以考慮一下國產車,不要因為「國產」二字就直接否定。
作為專業的車評人,我可以給點我的一些專業意見作為參考,其實現在國內的汽車基本分為三種,進口車型,合資車型以及國產車型,但在車管所車型目錄裡面,只分進口車和國產車,也就是說,合資車被納入國產車型裡,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說現在的過產車型已經相當技術成熟,畢竟一個合資品牌的工廠同時也生產國產和合資車型,作為很多共享的平臺與共享技術,現在的國產車型已經相當不錯,絲毫不熟合資車型,而且在維護保養成本和性價比購入價都相當誘人,綜上所述,我專業意見認為日常的代步車買國產已經完全夠用。
為什麼德系車、韓系車、日系車能夠享譽全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戰以後,這幾個國家的人民都在買自己本國的汽車,支持自己本國的品牌,然後車企賺到錢了,就有更多的資金去投入技術研發,然後生產出更好的汽車,在這樣的良好循環下,日系車、韓系車、德系車才能越做越好,邁出國門走向全世界。
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起步是比較晚的,雖然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造車的歷史了,但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各個行業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沒有技術、沒有資金,純粹就是人工仿製外國的車型。
國內的家用車真正開始起步應該是在80年代,在「軍轉民」的國家戰略下,一些軍工企業開始轉型生產汽車,例如昌河、哈飛、長安、獵豹等等,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國外的一些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被引進,國產車企才算是真正入了門。相比國外那些動輒擁有上百年汽車製造歷史的品牌而言,國內的汽車品牌不過才短短2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且在發展初期處處受到國外企業的技術封鎖,想要打破國外的封鎖實現自己研發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早期的國產車在性能、品質、設計等方面確實差強人意。
但中國人向來是習慣艱苦奮鬥、自強不息,以奇瑞、長安、吉利、比亞迪等一眾為代表的國產汽車品牌,前期通過逆向國外的成熟車型實現了原始資金積累,然後不斷的進行自主研發,終於在最近的這幾年中開始有所成績。就拿市面上主流的那些國產車型來說吧,無論是外觀內飾的內飾、還是發動機的動力性能表現亦或者整車的工藝品質把控,都已經和同級別的國外品牌沒有差距了,甚至在用料上更加厚道、在配置上更加豐富。
所以這樣的國產車,為什麼不推薦?我們應該大力的推薦身邊的朋友去買國產車,讓大家以開國產車為榮,只有這樣,國產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才能走出國門告訴全世界,中國人的造車水平不比任何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