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深圳人注意
廣東將加大垃圾分類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未按分類規定投放生活垃圾
單位最高可罰50萬元
個人最高可罰500元
12月23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修訂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有關情況。針對未按分類規定投放生活垃圾,提高單位和個人罰款額度,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
《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自9月全面實施垃圾分類以來
最近,深圳的垃圾分類工作
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說到垃圾分類
有人這項工作做得很好
卻也有人因此吃罰單
垃圾分類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深圳市大鵬新區 的這些做法
值得借鑑
12月24日上午,第八屆南都街坊口碑榜深調研活動走進深圳市大鵬新區,調研公廁、垃圾轉運站、河道景觀提升等城市環境品質提升項目。
【南都N視頻】攝像:霍健斌 劉有志 剪輯/編輯:錢藝
關於垃圾分類
大鵬新區有哪些不一樣的做法呢?
24日上午
南都街坊口碑榜調研團
進行了實地探訪考察
「有顏有料」
垃圾分類教育打卡地就是它
首先,調研團來到了大鵬新區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館。
映入眼帘的是由燈光演繹的中央生態樹,生態樹將分類環保的理念貫穿整個體驗館。作為全市首個區一級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館,該館自今年1月13日揭牌運營以來,已吸引超1.6萬人次參觀,相繼獲得「深圳市環境教育基地」「大鵬新區關心下一代生態環保知識教育基地」等稱號。
該館位於深圳國際生物谷生命科學產業園,佔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分為序廳、山海大鵬、垃圾之殤、大鵬垃圾分類特色和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區、分類互動區、休息閱讀、微課堂區等七大區域。「要做好垃圾分類,首先要做好濾水,再進行資源化利用……」體驗館內,南都街坊口碑榜調研團一邊聽工作人員講解垃圾分類常識,一邊細細察看館內不同垃圾分類區的瓜果、塑料瓶、快遞箱模型,並參與「分類拼圖」「垃圾分類投籃」「繪畫區」等區域的垃圾分類互動遊戲,在體驗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在繪畫區展示社會各界人士製作的垃圾回收物再創作工藝品,有廢舊布料做成的玩偶、有廢舊塑料瓶製作的帆船,一整牆的工藝品讓調研團代表們豎起大拇指。此外,館內還利用數字沙盤、數字影院等高科技手段,展現大鵬新區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新技術新規劃。
豐富的展現形式,讓居住在大鵬二十餘年的居民焦朝發感慨:「以前海邊的垃圾漂浮挺嚴重,垃圾桶擺放得也不規範,現在垃圾分類做好了,不僅一下車就能看見垃圾桶,還有這個體驗館,讓孩子們有地兒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挺好!」
會「隱形」的垃圾轉運站
隨後,南都街坊口碑榜調研團來到位於較場尾的大鵬新區首座地埋式垃圾轉運站。
「垃圾箱呢?」循著代表們這聲疑問,現場工作人員啟動程序,一個車廂模樣的箱子便從地下緩緩升起。這是可最大承載15立方的移動壓縮箱,單次垃圾處理能力達20噸。通過投放口收集到的垃圾,將在自動除臭系統操作下,大大減少臭氣外溢。
「如果在人流密集地區,這個垃圾轉運站會不會發出臭味?」面對市人大代表黃翔的提問,大鵬新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垃圾轉運站接收到的垃圾,均在密封環境下處理,當垃圾倒進壓縮箱時,也會同步做好消毒工作,全過程無臭無害處理。
高高立起的雨篷、兩個簡易的轉運裝置以及旁邊一排金屬垃圾桶,周邊環繞的是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不太容易發覺這是一個垃圾轉運站。
他認為,地埋式垃圾轉運站節省了空間和人力,壓縮箱無臭化處理垃圾,較好解決了垃圾處理的「鄰避問題」。
「大鵬作為不少市民常來的旅遊打卡地,做好垃圾分類尤為重要。」深圳華僑城鵬城發展有限公司較場尾運營部業務經理閻紅旭告訴南都記者,平時積極配合大鵬新區城管局開展垃圾分類的相關工作,每天定時配合將較場尾景區各垃圾箱進行清理轉運,集中到「地埋式」垃圾轉運站進行處理。
大鵬新區
不僅在垃圾分類方面做的很好
其他環境治理方面的做法
也被大家稱讚
公廁也成一道「風景」
外出旅遊時,公共洗手間是不少遊客必去的地方之一,如廁環境舒適與否,直接影響著市民的旅遊體驗。
在位於大鵬街道銀灘路p1停車場內的較場尾P1停車場公廁,包含有第三衛生間、母嬰室等人性化設施,還加入了光觸媒除臭除味技術、光催化技術、廁所新風系統和環保殺菌藥劑等環保生態技術,以此清除廁所異味、殺菌消毒、帶來清新流動空氣。
「來大鵬,首先到公廁體驗一番!」調研期間,市人大代表陸華感慨。大鵬新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劉劍林介紹稱。目前,全區已有葵湧公園公廁、葵湧文化廣場公廁、大鵬市政廣場公廁、較場尾P1停車場公廁、大鵬所城鳳凰廣場公廁等一批「亮點」公廁向市民開放。
河水治理成效明顯
葵湧河有望新增一座岸線公園
大鵬新區依河傍海,豐富的水系和分布廣泛的溼地是城市的靈韻所在。把良好的生態環境視為發展的最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近幾年來,大鵬對葵湧河進行河道防洪、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
葵湧河景觀提升工程於今年4月20日正式開工,在已完成防洪達標的基礎上進行景觀提升,將依託東縱文化講述紅色故事,打造一條3.2千米有記憶、有文化、可參與的「城市濱水長廊」。
據了解,該項目有望在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4.26萬平方米的核心區建設,打造開闊的中心湖區緩坡入水的岸線公園,並無縫銜接葵湧生態體育公園,形成6萬平方米的濱水城市公園。
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
調研團成員看著這些變化
感觸頗深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
大家的聲音吧
陸華說,調研發現,在多個職能部門的努力下,大鵬新區的生態環境在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垃圾分類從宣傳、減量、分類到再生資源再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鏈條,線下垃圾分類體驗館更是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成為大鵬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這個基礎上,希望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來,使大鵬的天更藍,水更綠。
她表示,南都街坊口碑榜已連續舉辦7屆,今年推出了線下系列深調研活動,很接地氣。民生治理觀察員和民生體驗官來自廣大市民,以實地調研的形式,深入一線進行體驗,有利於引導更多市民關注政府民生項目,對民生項目進行監督,更好地促進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提高水平、做出亮點。
黃翔稱,印象最深刻的是「地埋式」垃圾轉運站。和傳統的垃圾轉運站不同,這裡配齊了消毒、消防功能,路過並未聞到垃圾外溢的味道。如果不是工作人員講解,都看不出這是集中處理垃圾的地方,這種「隱形」的垃圾轉運站設計,值得全市推廣。
她說,今年參加南都街坊口碑榜線下系列深調研活動,最大的感受是這次活動對民生項目關注度更高,調研話題切入口更小,便於觀察得更深。在這次調研中,對垃圾分類、城區景觀提升等民生項目有了更多的了解,將以此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
焦朝發是一位居住在大鵬20多年的老居民,他說以前常常去西湧、較場尾、楊梅坑、金沙灣、大鵬所城、壩光生物谷這些景點遊玩,也一天天見證著大鵬的生態環境越變越美。
他回憶到,曾經,這裡也有垃圾漂浮在海邊、垃圾桶擺放不規範的亂象,近年來,這些情況越來越少見了,目之所及的是一下車就能看到的分類垃圾桶、越來越「隱形」的垃圾轉運站、越來越漂亮的公廁、越來越整潔的街道,現在晚上吃完飯後,常常到河邊散散步。
他表示,有幸參加這次南都街坊口碑榜線下系列深調研活動,通過民生體驗官的視角觀察熟悉的生活環境,希望更多市民從自身出發,時刻做好垃圾分類,常常帶孩子到家門口的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體驗館「上課」,或者加入到志願者隊列中,用實際行動做好生態環境保護。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
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大鵬新區的變化讓大家感觸頗深
其中,不少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讓我們一起期待
未來更好的大鵬新區
你在大鵬生活了多久?
感受到的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們留言區見
🏃🏃🏃
*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
調研統籌:南都記者 陳榮梅
撰文:劉詩豪 陳杏花
攝影/攝像:南都記者 霍健斌 劉有志
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