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部美國獨立電影,它上映後好評如潮,在頒獎季一路高歌猛進,卻遺憾地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失之交臂。這枚遺珠,就是肖恩·貝克的《佛羅裡達樂園》。
影片聚焦底層人群,小女孩莫妮和媽媽海莉住在佛羅裡達一個名為「魔法城堡」汽車旅館,住所不遠處,就是著名的奧蘭多迪士尼樂園。儘管這個夏天有無盡的陽光、朋友,還可以捉弄嘴噁心善的經理鮑比(威廉·達福飾),但莫妮的命運卻面臨巨大的轉變。
「沒事寶貝,別擔心。」
《佛羅裡達樂園》太不像一部兒童電影了,它真實、又殘酷,美國分級委員會直接將它歸到了R級(17歲以下觀眾需父母或成人陪同觀看)類下。
與傳統兒童電影不同,這部影片的「孩子氣」極為強烈:首先,它絕不管成人對孩子有什麼幻想(誰告訴你我們很乖很可愛),把小孩子的「惡」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分分鐘想親手掐死。
bitch shit fuck一樣不少,隨隨便便就把廢宅點了,連吃個冰淇淋都想要給你找麻煩,把秩序、甚至道德當做遊戲,不正是每個人成長階段中最兇悍、也最懵懂的童年時代嗎?豆瓣的影片簡介裡用「早熟」來形容莫妮,我卻覺得她不能再幼稚,那洋洋自得的孩子天性簡直要衝出熒幕。
連攝影也站在了他們那一方。鏡頭模仿孩子的視角,一直採用低機位(低於成人)去拍攝:莫妮和只能看到腿的海莉,甚至忽視正在講臺詞的大人,去關注孩子懵懂的臉:莫妮懵懵地看著海莉兜售手環。
看起來,莫妮似乎比我們幸福多了,至少她不被要求聽話、懂事,也沒有每科一本的《暑假生活》。
可反觀她的生活環境:媽媽沒有工作、常交不上房租,連食物都靠朋友從餐館帶;居住在貧民區,暴力、犯罪常常發生。
雖然能夠隱喻參透一些悲傷,但莫妮與所處的艱辛環境相隔甚遠。而這都歸功於她的兩位騎士:海莉和鮑比。是他們把成人世界的艱辛與殘酷,擋在了鏡頭之外,擋在了孩子世界之外。
每晚,媽媽海莉把莫妮放在浴室自己玩耍,還為她放著大聲的音樂;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每次這時候,海莉都在臥室接男客掙錢。
而經理鮑比像是所有人的父親,他精心粉刷「魔法城堡」的顏色。遇到戀童癖時,他先若無其事地把他帶離孩子們,才怒喝將人趕跑。
每遇到麻煩找上門來,莫妮詢問海莉發生了什麼,海莉總這樣回答她:沒事寶貝,別擔心。莫妮的世界,和她的頑劣與天真,都被這句話保護起來。
雖然從未去過迪士尼,但這坐落在迪士尼旁邊的「魔法城堡」,才是莫妮真正的樂園。
「RUN!」
不管海莉如何用愛保護著莫妮,也不論經理鮑比如何維護著「魔法城堡」,莫妮總要長大,面對現實的支離破碎。
看看《佛羅裡達樂園》裡那些畫面,做足了破碎的暗示。
巨大的廣告、商品琳琅滿目,似乎要把他們壓垮。在廣角鏡頭中,幾個孩子的身影頻頻被放在畫面的最下部,那樣渺小,讓人擔憂他們將如何面對這龐大的現實。
佛羅裡達色彩繽紛的背景牆多次入畫,牆上的廣告和人們的生存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史考提在棄宅裡擊打牆壁,也許暗喻對困境的不滿
儘管,「魔法城堡」是孩子們的樂園,雖然它緊鄰夢幻迪士尼,但這裡終究不是一片樂土。
影片中那對訂錯了酒店的墨西哥情侶,其實已經道明了「魔法城堡」的悲劇性:距離、甚至外觀的相近,都使得它同迪士尼極易被混淆;然而實際上,兩者又是天差地別。
最後,當兒童機構找上門,莫妮的命運已經無法改變。海莉大罵著FUCK也無可奈何,曾經的騎士鮑比無奈地走開,點起一支煙。而莫妮能做的,只有牽起好朋友的手,一路逃離,逃到那個真正的迪士尼樂園去。
然而生活是無路可逃的。莫妮的悲劇,也正是她所處人群的寫照。
對這群失落的人,但肖恩·貝克既沒有施與多大的憐憫,也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只老實地還原著人們的矛盾與掙扎:「魔法城堡」的人們既鄙視到此遊玩的有錢人(向觀光直升機比中指),又依賴著這些人所帶來的商機(賣東西掙房租);同樣,海莉最後落得被迫賣身、失去女兒的結局,固然令人唏噓,可她自己的過分任性與懶惰,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現實,肖恩·貝克並非完全悲觀,他還是寄託了星點的祝福。就像莫妮所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樹,因為雖然它倒下了,可是它仍在長大。」「我們需要肖恩·貝克。」
這不是肖恩·貝克第一次關注邊緣人群。他的上一部影片《橘色》聚焦跨性別性工作者,更早的《待佔薔薇》《百老匯王子》等,都把鏡頭給了那些主流視野之外的人們。
而他本人,也和鏡頭中的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缺錢。
這位即將迎來47歲的導演,自紐約大學畢業以來,日子一直不大好過。獨立電影微薄的收入,讓他年年擔憂著房租水電費。但幸運的是,作品的好口碑使得他越來越受到關注,《佛羅裡達樂園》順利籌集到製作經費,還被著名的A24公司承發——《伯德小姐》《月光男孩》《房間》(不是湯米韋素老師那部哦)都來自這家公司。
有件事很奇特。電影發展到現在,人們越來越信任銀幕上上演的世界;甚至有時候,談論到某個道理,有朋友會直接拿電影橋段來舉例。這到底可喜不可喜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電影在向現實逼近,故事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過。
將邊緣人群帶進銀幕,也許沒法解決生活困境,卻提供了更多一種的真相。
正如肖恩·貝克自己所思:「這樣的故事講得越多,這些人就越不邊緣,大家才能受到鼓舞去創造更好的世界。」
好萊塢大片橫行的年代,造夢機已經丟不掉了,但主流之外的現實問題也無法被消抹掉。趁迪士尼式的夢被完全閹割之前,我們也該上路,尋找一個新的樂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