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西北部沿海地區,東靠雪山山脈,西鄰臺灣海峽,背倚火炎山的苗粟縣通宵鎮南和裡,有這樣一個牧場:它位於海拔180m~270m的緩坡地帶,它四周青蔥翠綠,繁花茂盛,它牧場上的奶牛是全臺第一家從澳洲引進的娟姍牛((Jersey),它的經營許可證是全臺灣第一張綜合型休閒農場許可證,它開創了臺灣觀光牧場領域,它率先將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創建多功能休閒牧場....這就是臺灣著名的飛牛牧場。
1973年,當時臺灣政府為了推廣鮮乳產業,招募一批年輕人到美國、紐西蘭學習酪農專業,1975年,這些年輕人回到臺灣之後,在苗粟縣通宵鎮南和裡的保安林旁,開荒建村,「中部青年酪農村」便由此誕生。但由於進口牛肉、鮮奶與當時臺灣本地消費市場尚未匹配,消費者沒有充分認可這些剛剛引進的「高級外來物」,很多牧場面臨資金斷鏈的危機,因此,不得已關閉牧場。
飛牛牧場的創始人施尚斌,也曾後悔進入酪農行業,但內心那股不服輸、不甘心,讓他選擇咬牙堅持,他先通過貸款買入其他酪農出售的土地,然後進行大規模的整改規劃、土地合併,這種困局求生的無意操作,卻意外的形成了當時臺灣罕見的廣闊牧野(草原)美景,這吸引不少電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飛牛牧場由此煥發生機。
1993年,日本休閒觀光農業在全國範圍推廣,受到這股熱潮的影響,飛牛農場創始人在考察日本農場後,先聘請加拿大企業形象設計師設計logo,然後著手規劃農場細節,確定從酪農牧場轉為觀光牧場,1995年,「飛牛牧場」名稱正式對外營業。
1996年1月,飛牛牧場主自行研髮乳製品DIY活動(鮮奶冷凍DIY)受到遊客們青睞。
2002年2月,牧場開始推廣學校戶外教學業務,涉及研學領域;2006年,開始參加海外(東南亞)國際旅展,飛牛牧場名聲走向國際,開始接待國際旅客。
2006年5月,飛牛牧場成為臺灣首家從澳洲引進全球乳脂率與蛋白質比率最高的娟姍牛(Jersey)的牧場。
2007年1月,飛牛牧場的新乳品加工場正式運營;2008年1月,牧場取得全臺灣第一張綜合型休閒農場許可登記證;3月與日本北海道牧場進行技術合作,生產出特色產品「飛牛白布丁」。
2009年1月,飛牛牧場內的餐廳獲得苗粟縣「特色美食餐廳」認證;2010年5月,牧場建立「水資源循環」環境教育基地,推廣低碳環保綠色旅遊的概念;2011年2月,牧場再次升級,並且榮獲休閒農場「體驗、餐飲、住宿」服務品質認證。
2011年5月,飛牛牧場建立臺灣休閒農場首家綠色商店;6月,配合環保署「綠行動傳唱計劃」,推出「綠色旅館、低碳飛牛」綠色旅遊住宿專案,同時,牧場的乳品加工場獲得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認證;2012年7月,牧場住宿區榮獲苗粟縣優質旅館認證。
2014年,第一間飛牛牧場直營店成立;2015年,榮獲網絡全臺十大療愈草原稱號;2016年7月,牧場紅穀倉餐飲榮獲苗粟縣當地食材認證;自此之後,飛牛牧場在體驗、餐飲、觀光、住宿等休閒領域日漸成熟壯大。
這個經營面積(含牧草種植、乳牛養殖)約120公頃,營地面積約50公頃的休閒牧場,為何能無意走紅?為何能成立四十多年經久不衰,遊客好評不斷,重遊率不斷攀升?秘訣是?
1.主題明確,功能完善
「飛」代表蝴蝶,「牛」代表乳牛,飛牛牧場不僅在核心優勢上進行準確分析,還在農場主題上清晰明確。通過三生(生產、生態、生活)一體與三育(培育、保育、教育)並重的發展策略,堅持可持續經營、寓教於樂,從而為遊客們提供身、心、靈全方位的休閒體驗。
在餐飲方面,飛牛牧場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紅穀倉、樂活飛牛餐廳、笨笨牛火鍋餐廳乃至FLYING COW快餐廳,都儘可能的選用牧場有機蔬菜(新鮮食材),從原材料為遊客們保證健康美食;
在住宿方面,牧場原墅、牧場原憩、庭園木屋、露營基地,以農家樂、民宿、戶外探險等不同標準為遊客們提供多種住宿服務,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在觀賞方面,廣闊無垠的草原美景,緩坡上自由吃草、閒逛的奶牛,品種繁多的蝴蝶,成片的鴨群大遊行,趣味十足的乳牛雕像廣場等,不僅營造出自然純淨的生態美景,還打造了一幅幅動植物相生融合的治癒性景觀,瞬間吸引都市人群的眼球。
在購物方面,飛牛牧場的商店不僅考慮到遊客們購物的個性需求,還依據商店所處功能區售賣對應的特色產品,從而給遊客一種因需售物「尊重」,而不是強迫推銷的「被宰感」,同時,牧場對商店的裝修和命名也因此而發生變化。例如,DIY·烤肉·露營區的商店稱為「牧場工坊」;中心服務區的商店稱為「生活概念店」;牧場生態區的商店稱為「花坊」。
在體驗方面,飛牛牧場從「彩繪肥牛」、「牛奶蛋糕」、「冰激凌搖搖樂」等DIY活動到「擠牛奶」、「餵小牛」、「鴨群大遊行」等牧場參與活動,讓遊客們不僅能親近自然,更能近距離接觸牧場小動物,學習各種生活技能和動植物知識,讓遊客們有的玩,玩的開心,玩的有收穫感。
2.科學規劃,突出特色
整個飛牛牧場主要劃分為DIY·烤肉·露營區、中心服務區、牧場生態區三大功能區,這些區域劃分充分依據緩坡地形地貌,同時根據遊客們的遊覽習慣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合理流動線路,入口為DIY·烤肉·露營區,中部為服務、餐飲等的中心服務區,牧場北部、靠近森林地帶的主要觀光區域為牧場生態區,每塊區域不僅功能完善,在細節上突出飛牛牧場主題,例如,飛牛雕塑、卡通指引路牌、不同裡程的觀光線路,不僅為整個牧場增加不少童趣,還讓遊客們感受充滿創意特色的牧場氛圍,閒適舒服。
3.目標細化,客群分層
從牧場住宿、牧場餐飲,再到牧場體驗活動,飛牛牧場精心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滿足不同年齡遊客的旅遊吸引物。孩子們能在這裡探索世界、尋覓自然界動植物的奧秘;大人們能在這裡找到童真,喚起兒時純淨的美好;老人們能在這裡品嘗到健康美食,感受兒孫承歡膝下的快樂,同時,牧場藉由自然景觀和小動物,讓遊客們在點滴體驗中,真正學習懂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
4.產銷對接,休閒融合
飛牛牧場從蔬果有機種植,乳製品、甜點、衍生品加工,都堅持原料自產自足(就近採購),既保證了生態、環保、健康,又形成了產品特色,同時,在園區內開設不同類型的商店,在生產加工過程融入DIY體驗活動(烤餅乾、制蛋糕等),即實現了產銷對接,又實現了產業升級,讓一二三產業進行巧妙融合。
臺灣休閒農業起步較早,且受到最初日本休閒農業的影響,其在規劃、產業、運營、市場等方面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值得我們思考借鑑,比如:
1.規劃方面:合理定位
如果說「無巧不成書」,那飛牛牧場最初整合各家酪農土地,形成罕見的曠野牧場美景,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未來景觀「預見」。當牧場美景成為特色標籤之後,飛牛牧場通過合理定位、科學規劃設計,果斷從酪農牧場轉為休閒觀光牧場,既考慮地形地貌、牧場特色,又根據市場創造出獨特、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飛牛白布丁),逐漸形成獨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2.產業方面:數乘效應
大陸地區很多牧場看似一、二、三產全都涵蓋,但彼此之間並未緊密聯繫,難以形成數乘效應。而飛牛牧場從生產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再到觀光體系,每個環節互為鋪墊,例如,牧場蔬果區的有機蔬菜種植,肥料為牧場牛羊等的糞便;DIY·露營·烤肉區及中心服務(餐飲區)、乳製品加工坊等所需肉類、蔬菜等原料,又是蔬果區和生態區所提供,生產、加工、銷售、觀光的閉環循環,不僅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還實現了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加突出牧場主題特色。
3.運營方面:突出優勢
無論是生態景觀、DIY活動,還是牧場體驗,飛牛牧場要麼通過景觀雕塑、卡通指示牌,要麼通過專業解說工作人員,將每個區域、每場活動優勢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既讓每個功能區都有自己的小主題特色,又形成了整個牧場園區主題優勢。同時,牧場簡單色調建築風格及工作人員的耐心服務,又增加了牧場的品牌魅力。
另外,為了突出牧場品牌優勢,「凡是進入飛牛牧場的遊客都可以免費品嘗一杯純淨的自然乳製品」,這個傳統一直持續至今,既代表著牧場重視創造遊客價值,同時也表明飛牛牧場堅持生產優質、健康乳製品的企業精神。
4.市場方面:與時俱進
從酪農牧場、觀光牧場,到綜合性牧場,飛牛牧場的每一步轉型都是對市場需求的深入分析,是對牧場特色優勢的不斷升級,是對客群分層的不斷細化。讓自然充滿創意,讓創意形成產品,讓產品滿足市場,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這正是飛牛牧場長盛不衰的關鍵因素之一。
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休閒牧場的差距,不在資金,而在技術、規劃、運營等細節方面,缺乏特色或核心優勢以及對忽視市場需求的盲目模仿,造成現在的窘狀,但我們相信,也許時間上起步稍晚,也許目前存在同質化等諸多問題,但有針對性、對症下藥的改善,一定能幫大陸地區牧場克服困境,走出一片「柳暗花明」。
聲明:以上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