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卻擁有一批知名學府。雖然辦學質量和數量與現在不可相提並論,但當時的某些高校還是可圈可點的。
民國五大名校,指的是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五校在全國舉行統一招生考試,這也是五大名校的由來。
除此之外,中國當時還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大學、金陵大學等多所私立名校,與五大名校一樣,這些高校的命運在1952年發生徹底改變。
當時我國處於建國初期,人才需求迫切。為了適應發展需求,國家從1952年開始,進行了著名的「院系調整」。此次調整優化了我國高校布局,提升了各地區、各行業的科教水平,也對高校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大名校在院系調整中,命運各不相同,且之後的發展道路也有著極大差異。
國立中央大學當然不能使用原名,於是更名為南京大學。中大的「銷聲匿跡」,不止是名號不再。院系調整中,南大「損失」慘重。東南大學、南京林大、南京農大、河海大學、江南大學等多所名校都有著「中大」標籤。但這也客觀提高了江蘇的科教地位,一校的「犧牲」換來了多校的繁榮。
經過調整,清華徹底成為一所工科高校。而北大則成為最大的贏家之一。事實上,當時北大儼然成為我國的最高學府。經過多年的發展,清北二校成為我國的頂尖學府,是狀元們的首選高校。曾經的民國老大哥南京大學,則略顯沒落。
浙江大學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院系調整中,浙大僅剩四個系,差點被改成「浙江工學院」。浙大的很多科系被調往復旦,有人調侃道,浙大在調整中足足分出一個復旦。
後來,浙大曾短暫地劃歸中科院管理。坊間傳聞,中科院有意將浙大改名為中國第二科學技術大學。當然,這種說法真實性有待證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院系調整後的浙大相當沒落,其整體實力甚至不如南京城的南京工學院。
世紀之初,浙大與杭大、浙醫大、浙農大強強聯手,四校合併。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浙大得A數量和A+數量都位居華五首位,曾經的王者再度歸來。
武大是院系調整中的「五大母校」之一。同城的華中科技大學建校基礎就來源於武大。現在武大在各個排行榜中名次很高,但20年前的武大地位卻沒現在這麼高。
後來,武大合併了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湖北醫科大學,合併後實力大增,雖然不是C9成員,但絕對是C9的實力。
縱觀五校的歷史,我們看到的是歷史的滄海桑田和起起伏伏。五校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結合,無論是命運多舛的年代還是幸福小康的時代,它們都是我國高教界的脊梁骨,讓人敬佩。
它們的身上也有著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寫照。這五校,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