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被當今認可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如今法定的節日有四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作為法定節日就有了從上到下的高度認同。但在這四大傳統節日中有一個節日很奇怪,就是端午節的名字最多十分混亂,數量達到兩位數的二十多個,為什麼呢?
先說春節,古代稱為元旦,因為元是「一」,正月初一叫元月元日,故稱元旦。後有了公曆,將元旦定為公曆的1月1日,原本的名字改叫了春節,春節的名字實際上只有一個。再有清明節源於節氣,沒有別的名字;中秋節名字多,但也只有下元節、八月節,至於什麼團圓節、月餅節是民間順口一叫,不算數。
那麼端午節名字有多少呢?先慢慢捋一捋。
端午節最有特徵的元素是這「五」字,許多另外的名字由這個數字派生出來,首先其稱端五,因之五月初五是兩五相重,所以又稱重五節、五月節。五和午重音,又稱為端午、重午、午日節等。還有就是,「午」字在這裡還有另外的字義。
「午」字在中國天象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從時間節點上「午」是白天最明顯的刻度,白天的中間節點就是午。故「子午」,一個代表夜半,一個是白日天半,中醫的針灸抓住這兩個時點,有了「子午流注」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此外,午代表正南,子代表正北,子午線又用到了這子午。
還有重要的一點,「午」與陰陽天象相應。午時,每天午時陰陽相交,而每年的五月陽極陰生,也是一次陰陽相交。看出來了吧,五月初五這一天是天地較特殊的一個時刻,故以午代五不是諧音的隨意,而是有深意的。
端午是防疫避災色彩很強的節日,和中醫藥關係極為密切。故而端午又叫菖蒲節、艾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等等。
端午節最初應該因天象而來,其最早的名字叫天中節,每天的「午」是太陽行至中天達最高點的時刻;每年的五月是陽極陰生之月,其又叫端陽節、正陽節;此外還叫地臘節,古時候一年有「五臘」,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
端午與歷史人物的聯繫也較緊密,最重要的人物是屈原,稱為屈原節、詩人節、龍舟節、龍日節。
再有就是與各方面有關聯的名稱,如夏節、粽子節、解粽節、躲五節,等等。
就是這麼一個端午,弄出來二十多個名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大致有三點:
一是此節年代最久遠,它並非始於兩千年前的屈原,此前早已有了此節。但是,隨著天象人事的各種發現,於是人們逐步改變著主題增加著內容,有了多視角多主題,名字自然就多了。
二是各地側重點不同,都想搭上端午這班車來蹭熱度,於是乎多種人物和多種活動都上了這班車。譬如楚國大夫屈原在端午這一日投江,楚國人添加了這個內容;吳國人紀念忠臣伍子胥,也曾將之放了進來。
三是避疫禳災的需要。我們知道,古代人抗擊大自然的能力薄弱,沒有底氣底牌就心懼就敬畏。特別是五月初五在古人眼裡是個很不好的破日,是個五毒瘟疫肆虐的月份,大家把這一天作為節日,敬天地禳鬼神化兇作吉,也不失為明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