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無疑是中國別名最多的節日,達二十多個。
近代 吳芝瑛 楷書對聯:超跡絕塵綱;濯翼陵高梯。落款釋文:戊申天中節桐城吳芝瑛「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 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根據幹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也稱為「端陽」。
近代 鄧爾雅 夢良 邊款釋文: 乙亥端午節刻為夢良社長壽。爾雅仿般甲骨文,頗精工
清 劉 鶚 跋《爨龍顏碑》。乙巳五月端陽端午節最初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祭龍演變而來。《易經·乾卦》第五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戰國時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端午節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同時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說法。賽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的兩大習俗,至今不輟。
清 翁同龢 行書中堂 虎 落款釋文:此章草也,殊得圓勻之致,壬寅五月五日。缾生戲作
清 伊秉綬 慎言語,有道德,大富貴;節飲食,能文章,亦壽考。落款釋文: 壬申午日。秉綬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端午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端午節這天,世人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被認為是可以袪退蛇、蟲、病菌的「三種武器」。
清 王鐸 王鐸臨王獻之《鵝還帖》、《諸女帖》:鵝還慰。姊意今已當向發分張,諸懷可言。殊當復憂懸。婢腹痛見差不?劉家疾患即差,秀已還也。諸女無日,事懸心。(阮新婦)何日至?落款釋文: 丁亥五月端陽日。王鐸
近代 丁佛言 篆書團扇《陰符經》。乙丑蒲節宋代張榘《念奴嬌》一詞把端午民俗盡收詞中:「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誰念詞客風流,菖蒲桃柳,憶閨門鋪設。」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