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FX:金融分析師、財經媒體人、業餘研究交易技術分析。掌握一手最新前沿科技資訊,向您分享最深度的行業洞見。以下內容來自Just2Trade捷仕。
拉爾夫·萬格
在萬格看來,收益和風險永遠是相伴而行的。
他的投資原則主要概括為4點:
1.投資於趨勢
作為趨勢投資領域的大師,沒有誰比萬格的觸角更敏銳。當大多數投資者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的時候,萬格已經走在了趨勢的前面。
不過他所謂的「趨勢」,並非指股票市場或股票價格趨勢,而是行業發展趨勢。比如萬格購買的休斯頓石油這隻股票,就與他當時對趨勢的預測正好吻合。
2.鍾情小公司
萬格喜歡尋找優秀的小公司,這種做法是有理論根據的。1972年,芝加哥大學教授羅爾夫 本茨提出小公司現象:
低市值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超過了市場平均水平,即使經過風險的調整,也是如此。
萬格購買那些沒有完全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小公司的股票,然後等這些公司不斷成長,直到完全實現其經濟價值時再賣出。
他指出:
「在一個高速變化的世界裡,一家公司連續保持20年或30年的穩步增長並不是一個好的跡象:
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太小了,因為在此期間事情已經完全變樣了,無論你在30年前是靠什麼取得成功的,現在這些因素都已經失效了。
我認為通過集中對小公司進行投資,你更有可能把握住下一個趨勢,你應該走在趨勢的前面,而不是僅僅做一個趨勢跟隨者。」
3.喜歡「走極端」
萬格採用了「自上而下」的投資策略,他先從市場上那些看起來比較有吸引力的股票板塊著手,並將分析範圍限定在這些板塊中最好的幾隻股票。
他稱這種方法為魯賓斯坦法則。
一個股票板塊要麼值得大力投資,要麼不值得投一分錢。
一個值得投資的股票板塊必須能夠在5年或更長的時間裡保持其吸引力,萬格的投資組合換手率非常低——平均每年只有25%。
也就是說,他每年賣掉投資組合中1/8的股票,並買進同樣數量的其他股票。如果購買某隻股票的主要理由或「隱喻」仍然有效,那麼他會繼續持有它,由於換手率如此之低,橡子基金是交易費率最低的權益型基金之一。
其實也來源於小故事:
大藝術家阿圖 魯賓斯坦被邀請到倫敦,為一次鋼琴比賽打分。當比賽結束時,人們吃驚地發現他給大部分參賽者打的都是0分,極少數是20分,而沒有中間分數。
魯賓斯坦解釋:「他們要麼會演奏鋼琴,要麼不會。」
4.重視隱性消息
在尋找趨勢時,你既要重視顯性的消息,也不能忽視隱性的消息,因為正如福爾摩斯偵探小說中所寫的那樣,「汪汪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都不叫」。
他關於「沒有新聞」的推理十分精彩。
他說,如果在一個冬天沒有關於老年人因為煤氣供應短缺而發生不幸的新聞,說明今年的燃料供給是很充分的,這表明燃料的價格很低,所以,對於航空公司、汽車旅館和迪斯尼樂園而言,這是好消息。
萬格對市場時機選擇的觀點:
這次,斑馬群是在一個峽谷中,獅子在很遠的峭壁邊打盹。
每匹斑馬都想大嚼一口獅子鼻子前面的鮮草,然後狼吞虎咽地在獅子撲過來之前,沿著一條小徑逃脫。
不幸的是,小徑太窄了。
事實上,在小徑某個狹窄的地方,斑馬會無助地擠成一團,成為獅子的美味大餐。
許多大機構認為它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在一個流動性很差的市場上實現幾十億美元投資組合的快進快出,太不現實了。
這種策略只會導致市場的劇烈波動,顯示在價格圖表上,就是頻繁的寬幅震蕩,交易成本也隨之增加。
萬格的投資心得:
1.為共同基金做管理的投資組合經理通常喜歡湊向熱門股,即使錯了也是大家一起犯錯,這樣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指責。而長期投資者與之相反。
2.在流動性很差的市場上進行擇時,很難成功。
3.投資好的小公司,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價值,在小公司成長為大公司之後將其拋出。
萬格的投資哲學有兩個要點:
1. 尋找好的小公司,這些公司比大公司更有投資價值。
2. 識別主要趨勢,併購買能在趨勢中受益的公司的股票。不過,萬格和T·羅·普賴斯有所不同,後者只尋找趨勢的領導者。
萬格積極尋找有潛力的小公司的做法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這實際上是利用了芝加哥大學的羅爾夫·本茨於1978年提出的「小公司」現象。
本茨教授發現,低市值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超過了市場平均水平,即使經過風險調整——考慮到小公司往往風險較高——也是如此。
萬格「想購買那些沒有完全實現其經濟價值的小公司的股票,然後等這些公司不斷成長直到完全實現其經濟價值再拋出,散戶往往會在小公司還沒有完全實現經濟價值時就拋出,並買進那些完全實現其經濟價值的成熟的公司,因此他們常常成為我們交易的對手方」。
為了發現有潛力的小公司,萬格從全國各地的能人異士以及較小的經紀人公司那裡廣泛收集信息。
他每年都給那些向他提供有用情報的人或機構送紅包,他將其稱為「紅A」獎金。
「許多機構的投資組合經理喜歡說華爾街的研究沒什麼用。」他說,「但他們每天還是要接三十幾個華爾街的電話。」
萬格檢驗一家公司是否為好公司的標準主要有三個:
增長潛力、財務狀況,以及基礎價值。
他將之稱為「三足鼎立」。
1.增長潛力體現在五個方面:
(1)公司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大;(2)良好的產品設計;(3)有效率的生產;(4)強大的銷售;(5)合理的利潤率。
接著,萬格尋找那些具有優秀的管理層的公司,一家好公司的管理層應該懂得自己的行業,精於營銷和銷售,並對顧客有奉獻精神。
他偏好那些管理層持股比例高的公司,這樣管理層和外部股東利益才能更加一致。
2.萬格希望能確信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
負債低、營運資本充足、會計制度比較保守。
一份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可以保證公司盈利在增長的同時,現有股東的權益資本不會被稀釋。
3.最後,股價必須有吸引力。
萬格指出,機構投資者經常誤將一家公司和它的股票等同起來,好公司不一定有「好」股票——許多好公司的股價可能已經被市場高估了。
菲利普·卡雷特
卡雷特投資的十三條原則:
1.持有10隻以上的股票,而且這些股票必須能覆蓋5個不同行業。
2.每6個月對所持有的每種證券至少做一次重估。
3.必須保證佔總資產一半以上的證券出現盈利。
4.在分析任何股票時都要將收益作為最後才考慮的因素。
5.處理虧損的頭寸果斷,但有盈利的頭寸不要急於平倉。
6.不要把多於25%的資金投入到你還了解得不夠詳細的證券上。
7.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內部信息。
8.尋找事實,而不是別人的意見。
9.做證券估價時不要過分依賴那些呆板的公式。
10.當股市高位運行、利率上漲、經濟繁榮時,至少應把一半資金投在短期債券上。
11.儘量少借錢或只在股市低迷、利率很低或正在下跌、經濟不景氣時借錢。
12.要用適當比例的資金購買前景十分樂觀的公司的長期股票看漲期權。
13.管理層必須持有公司相當比例的股票。
馬裡奧·嘉貝利
馬裡奧·嘉貝利的投資基礎理念來自於班傑明·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並把巴菲特視為自己的導師,他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去尋找被低估的股票,但被低估的股票很多,他更重視的是公司價值變化的「催化劑」。
馬裡奧致力尋找的催化劑,包括了商業環境的變更、法規的變動、公司管理層的變化,甚至公司創始人的離婚或死亡。
他的方法是首先對100家公司進行考察,發現其中的15家符合一般投資標準,再在其中尋找具備價值變動催化劑的目標公司。
馬裡奧尋找被低估的公司,但不是那種被市場無限期低估下去的公司,他要找到的是具備價格上漲的催化劑、從而不會被低估太久的目標公司。
嘉貝利的投資理念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1.發現股票的內在價值
這是所有價值投資方式必須經歷的一步,確定公司的真實價值,比如公司的經濟價值、經營性質、投資環境、歷史收益以及目前的市盈率;
在計算企業風險報酬時,嘉貝利強調要考慮收益的波動以及新產品、新市場和外部經濟發展是如何影響公司的內在價值。
他會特別關注企業的行業地位、償付能力、現金流量、獲利能力、分紅記錄等,綜合多種因素評估一個企業的真實價值。
2.尋找促使公司價值變化的「催化劑」
嘉貝利認為,如果沒有什麼原因使企業擺脫這種低股價的話,它可能一直被低估;
只有當某些活躍因素出現後,被低估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掘,因而投資管理人應該全情投入尋找這種影響企業價值的微觀經濟變量。
很多的投資者都是在生搬硬套價值投資理念,如果無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投資理念,很難在投資領域獲得成功。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嘉貝利,都是在價值投資理論基礎上,加入了更適合於自己和市場的東西,這樣才讓他們成為受人矚目的投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