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刷手機的家長,培養不出愛讀書的娃。」
5月27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趙金雲說:許多家長雖然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但自己卻做不到。他們要求孩子讀書而自己卻在玩手機。
自己放不下手機,孩子又怎麼會願意捧起書呢?
在《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名叫做葉子健的男孩走上前臺,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扎了心:
「小時候,我總是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爸媽總是盯著手機看,小小的他搞不明白,手機裡究竟有什麼好看的東西,竟然比自己還要重要。
有時,爸媽甚至為了讓他安靜一會兒,就把手機扔給他,讓他一個人玩。
正如葉子健所說:你們家長們總是這樣,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地玩手機,等到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想過,是誰,把手機塞給了孩子?
有的家長會天真地以為,我自己看手機沒事,讓孩子去讀書就行了。
殊不知,這樣做只會強化他對手機的渴望。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是生活的標配。
而孩子也確實需要手機輔助進行一些學習活動,比如上網課、家校溝通、課外拓展學習。
2016年發布的國內兒童網絡安全研究報告顯示:
3-6歲的孩子中,手機接觸率已高達91%。
很多父母把手機視為洪水猛獸,生怕孩子捲入其中,於是嚴令禁止孩子碰手機。
但與此同時,自己卻身陷手機的世界,無法自拔。
《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係報告》數據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也就是說,能夠不看手機、專心陪孩子的家長只有三成。
去年,河南洛陽一位三年級小朋友的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說》火了。
「爸爸每天就是玩他的寶貝——手機。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一樣。」
這是一個孩子眼中,父親的真實模樣:整天與手機為伴,連幫自己檢查作業都只是敷衍地看一眼。
作文最後,孩子說願意用任何東西來換爸爸不玩手機,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這篇作文之所以會火,大概是因為很多人產生了共鳴。
智慧型手機已經偷走了父母太多的注意力和時間,但很多人還只覺得這是手機的問題。
一邊自己沉迷,一邊又要嚴防孩子沉迷,這是一些父母的可笑邏輯。
其實手機只是個工具,真正傷害孩子的,是沉迷於手機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在《中華詩詞大會》中一舉奪魁的才女武亦姝,去年她以613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但其實,她當初考入蘭生復旦中學的時候,成績是墊底的。然而沒過多久,她就從墊底的成績逆襲到年級前十。
在一次家長會上,校長提到了她的家庭氛圍:
武亦姝爸爸會跟孩子們一起讀《二十四史》,家裡玩的最多的遊戲就是詩詞接龍。
她的爸爸是位知名律師,工作非常忙,但是他堅持每天4:30以後就不用手機,專心陪伴兩個孩子。
教育,沒有深奧的道理,不過就是引導和示範。
央視曾經播出了一部紀錄片《鏡子》,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看完之後感慨:「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紀錄片一開始,展現給觀眾的是3個問題滿滿,輟學在家的孩子:
家明暴躁易怒,甚至砸壞了家具,16歲就不想上學,還想當背包客到處流浪;
張釗早戀,18歲就跟女友住在家,並把父母趕出家門;
澤清才14歲,就已經對媽媽拳打腳踢。
然而隨著鏡頭的日益深入,我們漸漸發現,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父親缺位、缺乏陪伴、暴力溝通……
正如「知心姐姐」盧勤在《把孩子培養成財富》中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父母身上。
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隻螃蟹媽媽責問孩子,你怎麼一直橫著走?
螃蟹寶寶說,我不知道什麼叫橫著走,我只是在跟著你走。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那個螃蟹媽媽。
孩子不好好讀書我們不滿意,卻沒意識到,自己也是從來不讀書的。
在圓桌派的一期節目中,李玫瑾教授說: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這麼說來,父母的教育也是有「有效期」的,不過短短12年而已,而且越早越好,前6年是有效期中的黃金期。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精心地陪伴和教育孩子,以後就會輕鬆很多。
反之,如果孩子小時候放任不管,等他長大了,破壞力越來越大,那時候就算你想花再多的時間,也管不住了。
去年,一名杭州幼兒園小班男孩,一個月看60本書上了熱搜。
很多人好奇男孩是怎麼做到的,其實秘訣無他,就是媽媽長期耐心地陪他進行親子閱讀的結果。
這些「別人家孩子」的優秀習慣,不過是「別人家父母」的精心引導罷了。
育兒沒有捷徑,你想讓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去做到。
如果說有技巧,那就是趁自己還在「有效期」的時候,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
放下手機,跟孩子一起拿起書籍來讀吧!
多年以後,你和孩子都會感謝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