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假期的時候,童童的媽媽都很悠閒,該逛街的逛街,該鍛鍊身體就鍛鍊身體,同事們都很嫉妒,同樣是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媽媽,同事小王就忙得不亦樂乎,輔導孩子做作業,陪孩子練字,彈琴畫畫,小王感慨,人家的孩子是來報恩的。
向童童的媽媽討教經驗,她謙虛地說,其實是我比較「懶」而已,一到周末,我就不管孩子了,讓他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學習用品,自己做作業,自己做早餐..........聽得同事一臉的羨慕。
「可是,孩子做的又慢又差,到最後比我自己收拾的還累」小王說。
「孩子總會要自己去面對生活,其實,生活的本領也是學習的一部分」童童媽說。
童童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原來,她媽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通過了解我們注意到,童童媽媽的做法得到很多媽媽的支持,她們感慨,要不做媽媽的太累了,培養的孩子還又懶又叛逆。
我們何不做個敢於放手的「懶媽媽。」
(一)牢記包辦的後果
六年級的菲菲正進入叛逆期,她嫌棄媽媽嘮叨,爸爸威嚴,想要自己做主,但是生活中菲菲又是低能兒,早上的飯都是媽媽餵著才吃一點,長期下來,媽媽覺得很累很累。
包辦的後果,就是我們的孩子成了生活的低能兒,卻長了一顆冷漠的心。
而童童媽媽說,平時時間緊一些,不敢完全放手,而到了周末,節假日,她就完全放手讓孩子規劃自己的時間,她只是在過程中監督一下,不是完全的不管不顧,而如果孩子一天下來,任務沒有完成,懲罰也是非常嚴的。比如一個星期不能提額外的要求,一個星期都不能玩心愛的籃球等。
研究表明,人的行為是要不斷地強化和學習才能穩定下來,如你想讓孩子有能力整理自己的房間,那你得天天讓他鍛鍊,你想讓孩子看到地上的垃圾隨手撿起來,你得讓他經常打掃衛生。如果你想讓孩子待人有禮貌,你得嘗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強化這種行為,見到人要打招呼,要禮貌地回答別人的問題。
做一個敢於放手的媽媽,對孩子的行為要瞭然於胸,這有做到這些,才敢去放手,要想了解,就得多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行為的管理和改變。塑造一個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