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根據一名朋友的推薦,進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豆瓣小組。
「985廢物引進計劃」。
此前火了一段時間的名詞「小鎮做題家」,也是從這個小組中誕生的。
早聽說過這個小組, 一直未睹真顏。進入小組後,隨處可見以「失敗」、「喪」、「無助」、「絕望」、「卷」等代表負面情緒的詞語起名的帖子,幾乎每天都有「985five(諧音廢物)」前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因為小組本來就是為了廢物而建,所以小組裡沒有多少成功人士,對各種失敗也有著高度的寬容:
每天睡覺睡到下午不是什麼大事,考研考公考好幾年不上岸也很尋常,甚至逃避就業在家啃老都可以被原諒……
在這個人人打雞血爭當「奮鬥逼」的時代,「985廢物引進計劃」就像一座遠離大陸的孤島,可以說它格格不入,也可以說它遺世獨立。
這種現象很有意思,所以我們今天不講成功,不如來聊聊這些失敗者的故事。
成功的故事千篇一律,失敗的人生各有不同。
曾幾何時,豆瓣還是文藝的代名詞,以書影音為主的社區,成為多少文藝青年的夢想社區。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豆瓣變成了失敗者的聚集地。
以擁有近10萬成員的「985廢物引進計劃」為例。
985、211,國內名校的代號,能考上這些大學的,大部分都曾是中學時的學霸、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天選之子,風雲一時。
但在大學裡,部分985、211學子卻不可避免地「失敗」了,許多人無法達到當年的預期,有的人失學,有的人失業。
在以成功為標準的當代社會,失敗者的立足之地是逼仄的。
對於985、211的失敗者來說,「985廢物引進計劃」像一個安全的樹洞。更吸引他們的是,這個樹洞的那頭,連接著許多同樣的失敗者。
比如一位華南理工大學造紙專業的同學,分享自己畢業拿3500元月薪的慘痛故事,馬上就有人過來比慘:
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收到不少安慰。
更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失敗經歷反而能夠鼓舞一些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失敗的人,只是因為有人比你更慘。
有時候,失敗者要的並不是跌倒後爬起來的打雞血,而是感同身受的安慰。這種共鳴感,讓失敗者在豆瓣上聚集起來,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
除了「985廢物計劃」小組,豆瓣還有「考試失敗垂頭喪氣互相安慰聯合會」、「校招遺漏人才自救中心」、「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今天又想辭職了」、「家裡蹲小聯盟」、「裸辭群眾小型交流組織」……
以及「吵架沒發揮好組」、「社會性死亡」、「燙頭失敗組」、「說話欠考慮小組」、「今天消費降級了嗎」、「史上寫字最爛小組」、「退堂鼓一級鼓手」、「請假藉口研究所」、「便秘家族」……
在豆瓣上,以「失敗」、「廢物」等關鍵詞搜索小組,能搜到大量成員數成千上萬的以失敗為主題的小組。
考試失敗、求職失敗、吵架失敗、寫字失敗、拉屎失敗……無論是求學、工作還是生活上的失敗,都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當然,也不是所有失敗者小組裡,都以失敗和喪為主題。分享失敗故事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拿「吵架沒發揮好組」來說,小組裡的帖子被分為「記沒發揮好」和「記發揮好了」兩大類,「記沒發揮好」講的是失敗的故事,「記發揮好了」則是成功的故事。
許多曾經「沒發揮好」的小組成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小組的栽培,最後「發揮好了」,這也是一種失敗的意義。
比如,有人被人說「你好看都是因為你會化妝打扮」,忍不住想懟,但又有些慫:
有人就教她,不慫的怎麼懟,慫的又怎麼懟:
失敗者不會永遠是失敗者,有的時候,失敗者需要的只是一句指導、一個鼓勵。接受自己的失敗,允許別人針對自己的失敗提建議,是走出失敗的第一步。
同時,失敗者聚在一起,往往有一種抱團取暖的溫馨。
當代年輕人的挫敗感,往往源於周邊環境帶來的壓力:同學拿到了年薪30w的offer,我卻一個面試邀請都沒有;同事紛紛結婚生子,我連一場戀愛都沒好好談過;工作上天天被領導摩擦,回家又被父母責怪不做家務……
身邊的人都過得挺好,就只有我幹啥啥不行。成功者受人簇擁,失敗者顧影自憐,這種狀態是孤獨的。
好在豆瓣還有可供失敗者容身的失敗者小組,甚至他們失敗的方式與你都無二致。
就像一個人從臺階上摔下去,本身是一個悲劇,但是如果你身邊一個人也摔了下去,兩個人相視一笑,「原來你也在這裡」,痛苦的程度就減輕了。
在「燙頭失敗組」裡面搜索「步驚雲」,會發現每周都有大量「步驚雲」前來報到:
在人群之中回頭率接近百分百的步驚雲同款髮型,在「燙頭失敗組」裡就顯得毫不出奇了。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才能心平氣和開始調侃自己的髮型有多失敗,甚至會開始分析,誰的步驚雲更像步驚雲,步驚雲髮型在生活中也是有好處的,等等。
對於失敗者來說,相互抱團是一種消弭負面情緒的過程:明明是一場痛心疾首的教訓,在失敗者小組裡,不經意間成了輕描淡寫的失誤。
因為失敗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和負罪感得以減輕,未來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繼續下去。
曾經有一個畢業於北京某211高校法學專業的朋友,畢業時考研失敗,二戰又失敗,最後去了長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律所工作。他常常自嘲,白考到北京去了,浪費了5年時間,既沒有讀上更好的學校,也沒有留在北京工作。
過了幾年,我們不再聽到他的抱怨,聽說他開了一家樂器行,自己學會了吉他,平時不忙的時候還會在一個小劇場和一群同樣是兼職的朋友表演脫口秀。
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意,是否屬於他心目中的「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留在北京工作,他大概率不會走向現在的生活。
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一定是多元的基礎。
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失敗的經歷,那他註定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因為他沒有失敗過,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也就體會不到成功相對於失敗是什麼感受。他只知道自己考上了大學、找到了工作、娶了妻生了子,臨終前知道自己過完了一生,如此而已。
而一個人身邊沒有失敗的人,同樣將活得非常痛苦。在自己失敗的時候,沒有共情之人,沒有相互扶持走出失敗陰影的一雙手,只能在身邊人不斷成功的壓力下沉淪。
如今的時代,對失敗的誤解在於,我們過於崇拜成功,認為失敗是成功的反面,需要儘量避免失敗。我們在公開場合閉口不談失敗,只對成功反覆讚頌,仿佛看不見失敗我們就不會失敗。
但事實上,失敗和成功一樣,都是一段經歷,而不是一個標籤。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邁出的下一步都仍將會有兩個選項:成功或失敗。
既然如此,我們有什麼必要忌諱失敗呢?
正如豆瓣「失敗者聯盟小組」中一個帖子所說:當我們談論失敗時,我們享受失敗就夠了。
「失敗者聯盟」,不是世界上不存在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