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財商教育,我媽應該會果斷把我劃分為典型失敗案例,花錢大手大腳,連用個紙巾,都要被說太浪費了,不要每次扯出那麼多……
有一次在樓下兒童遊樂區,聽見老媽和另外幾個遛娃的阿姨在閒聊,主題大概是比比看,誰家的小輩最能亂花錢。
就,還帶著一種奇怪的嫌棄與自豪。
我家小外孫女,兩歲不到,她爸媽帶著她有空就到處跑,你說這麼大能記住個啥?花那冤枉錢幹嘛?
是啊,我女兒啊,牙刷都要買成電動的,還非要給我換,我不幹,手動的不是也刷得好著麼,怎麼就不能用了?動不動就是這個快遞那個快遞,我看他們就是買東西有癮!
可不嗎?我跟他們說每月工資不能全想著花,多少留點備著急用,他們說讓我放心網購都是用的花唄,這月買下月還完全不佔用現金,你聽聽,還借錢花上了,這不是寅吃卯糧嗎?日子是這麼過的嗎?……
你瞧,原來家家都有一個財商教育的失敗案例。
不過也有特例。
姑媽家的表姐,就是我媽經常拿來教育我的典型。
跟我媽不一樣的是,姑媽真正做到了「財商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表姐受到的最多教導,除了好好學習,就是父母掙錢不容易,小孩子要懂事,跟別人不比吃穿比學習。
表姐也如姑媽所願,長成了長輩心目中最懂事的模樣——
家裡讓穿親戚給的舊衣服,絕不會鬧情緒;
不會因為別人有了什麼好玩意,就跟爸媽要東要西;
錢從來不會亂花一分,不是學校統一要交的絕不會回家跟父母問;
就連過年收到的紅包,也從來都是老老實實主動上繳,不欺瞞也不謊報。
而且我發現,從小表姐還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擁有了新東西,好東西,從不像我一樣,立刻用掉吃掉、她會小心翼翼的攢起來、留起來,之後再用,久而久之,新的東西都變成了舊的。
我覺得實在好笑,有幾次故意破壞她的新玩具,她不旦不生氣,反而多了一份接受的坦然。
小時候我問我媽,她說表姐是愛惜東西。
後來我越來越覺得,表姐好像不大愛惜自己。
近幾年,有一個概念經常被提及,叫「不配得」,大概意思就是潛意識總認為自己不應該擁有最好的。
主要和小時候父母的言傳身教有關係,除了「這是有錢人家孩子買的,我們能買嗎?」還有更可怕的洗腦方式:「別人成績那麼好,當然應該享受,你看看你的成績?」、「你看你皮膚這麼黑,穿花裙子好看嗎?等等。這些表達都有可能無形之中給孩子種下「我不配得」的種子。
我媽和姑媽從來都不知道,因為她們所謂成功的財商教育,表姐付出過什麼東西。
大學的畢業旅行她沒去,因為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
捨不得買兩套好一點的職業裝,去面試總是欠一點底氣。
剛工作的頭一年,想著去提高一下口語,打聽了一年的課程要兩萬多,刷完卡錢包就全空了,沒有應急的錢那怎麼行。
我就跟她說,可以找父母支援,可以找朋友借點錢,實在覺得不好開口,還可以用信用卡用花唄借唄過渡一下,她死活不聽,非要等自己攢夠錢了再報名。
結果就這樣錯過了公司外派出國的最佳時機。
這種思維,一旦從小植入了潛意識,很容易就成為了通往幸福之路的絆腳石。
再看看身邊咿呀學語的孩子,我就在想,現在我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財商教育呢?
「省著點、別亂花錢?「❌
「儘管花,爸媽是你的有力後盾?」❌
這些說法顯然都不對,財商教育真是一門潛入生活習慣的大學問,首先父母自己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還要跟家裡的長輩們鬥智鬥勇。
最關鍵的是,你面對一個3歲、6歲、10歲的孩子,我們怎麼開展財商教育?你跟他講抽象內容,他可聽不懂。
直到我發現了這套童學365財商教育課程《天財少兒》,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孩子喜歡看的動畫,循序漸進、系統科學的完美解決了「和孩子談錢」的難題!
看了《天財少兒》的全套課程,我開始明白,財商教育不僅僅是和孩子談錢,還有教會孩子如何平衡好財富跟幸福之間的關係?
孩子越小開始去了解這件事情,長大了越能夠掌握這個平衡,才可能擁有規劃夢想、管理人生的能力,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你家孩子的財商教育,開始了嗎?
【童學365】財商教育《天財少兒》關注看全集 !
30萬家庭認可的兒童財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