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終極指南

2020-12-12 職透社

感覺工作過度會導致壓力,降低你的工作動力。在高效工作和有足夠的時間及精力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之間找到平衡對你的長期成功很重要。

現代技術使人們在辦公室之外工作成為可能。無論你是為了升職而工作,還是有繁重的工作量,還是有零工收入,當你可以一直工作的時候,實現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可能是困難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什麼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你如何實現它,以及它如何為你的職業生涯帶來好處。

什麼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調整你在工作和工作以外的生活中使用的時間和腦力的行為。這種調整應該會讓你既能及時完成工作中要求你完成的所有任務和任務,又能有精力花在個人興趣、愛好、家人和朋友上,或者只是放鬆一下。

這種平衡會讓你在工作中保持動力,以實現長期的職業目標,並通過專注於手頭的活動來真正享受工作之外的時光。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平等的平衡,也沒有你應該努力爭取的萬能的解決方案。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是讓你感覺自己在工作中效率很高,同時仍有時間享受辦公室之外的生活。

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好處。

把平衡工作和生活放在首位可以提高生產率,延長在一家公司的任職時間。內容員工的工作水平更高,這通常意味著公司會有更好的結果。如果你發現你的組織沒有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放在首位,你可以考慮與你的主管展開對話,討論如何支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才能讓你和他們更大的團隊受益。更長的工作時間和更大的工作量,如果沒有平衡的途徑,很可能會對他們希望實現的目標產生相反的影響。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雖然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應該以最適合你的方式實現,但這裡有幾個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小貼士:

1.關掉電腦或放下工作2.限制浪費時間的活動3.重新審視你的日程安排4.與你的上司溝通5.練習壓力管理技巧

實現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平衡需要持續的關注。有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分裂了,但我們的目標是努力把工作和工作之外的生活放在首位。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小技巧中的每一個,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到你自己的工作中。

1

關掉電腦或放下工作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機會去工作,這使得我們很難在一整天的工作後放下工作。雖然這種水平的可訪問性有其好處,但如果你永遠不能在心理上放下工作,它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如果你和你的職位都有,試著關掉你的通知,避免在標準工作時間以外查看你的電子郵件。

為了支持這些努力,與你的同事或客戶設定界限。你在下班後回復他們的電話、郵件或簡訊的次數越多,他們就越依賴於全天候與你聯繫。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即你只會在上班時間交流,但對於如何在緊急情況下與你聯繫,你應該有一個適當的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可以通過不在自己的時間裡對工作更新做出反應來培養更多的控制力。

有時候,把工作帶回家是不可避免的。當你需要在辦公室外工作時,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限制,不要超過這個時間。如果你的職位要求你時刻保持對通知的警覺,那就把重點放在以下幾種你可以提高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方式上。

2

限制浪費時間的活動

雖然休息一下,偶爾參加一些無意識的活動有時會有幫助,但要把重點放在優先處理重要任務上,這樣你才能在工作中完成工作。如果你在確定活動的優先順序時遇到困難,可以確定哪些是緊急的和/或會在投入少的情況下產生很大影響的任務。如果任務不是緊急的,影響很小,或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產生價值,那就把它們放在你清單上的較低位置。目標是從你的工作日中獲得最大的價值,這樣你就可以享受工作之外的時光。

如果拖延症對你來說是個問題,那就把長期項目分成幾個裡程碑,在整個星期或一個月內完成。如果你自己設定了工作時間,一定要在某段時間內只專注於工作。確定你想在幾個小時內完成一項任務,然後去做。如果有必要的話,設置一個鬧鐘,這樣在鬧鐘響起之前,你只會專注於這項任務。避免在工作日分心可以幫助你隨著時間的推移達到平衡。

3

重新審視你的日程安排

在某些情況下,實現健康的工作和生活平衡需要改變日程安排。例如,如果你不得不加班來完成某個項目,你可以考慮取消或重新安排當天晚上的其他任務,以確保你有時間和精神空間來充電和實現平衡。

學習委派,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裡,都可以幫助你把時間集中在有助於你平衡工作的任務上。在工作中,找出任何重組有意義的領域。例如,也許你可以把一些任務交給其他有更多空閒時間的人。也許在團隊中完成你的項目比單獨完成項目更有意義。

4

與你的上司溝通

與你的經理就你的工作量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對於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你的上司有責任確保你實現公司和個人職業生涯的目標。如果你感到精疲力竭或過度勞累,除非你直接告訴他們,否則他們很可能不知道。在這些談話中要誠實和專業,並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意味著僱傭更多的人,重新分配工作量,或者提供專業發展技能的資源,比如設定界限或時間管理。

5

實踐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壓力管理技巧

即使你運用上面的技巧來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你仍然可能會感受到工作帶來的壓力或焦慮。雖然你應該選擇一種對你有效的健康的減壓方法,但有一些常見的活動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這樣你就可以享受工作之外的時光:

定期鍛鍊是一種常見的減壓方式,可以幫助你從工作中解脫出來,改善睡眠。找出你喜歡的運動,並把它作為你每周計劃的優先事項。冥想是另一個嘗試融入你的日常生活的選擇。試著在早晨的通勤中做10到15分鐘的深呼吸,或者睡前進行有指導的冥想。考慮一下你自己的任何幫助你緩解壓力的個人興趣或愛好。無論你喜歡繪畫、閱讀、鉤編、烘焙還是徒步旅行,定期將這些活動融入你的生活可以幫助你專注於工作之外的生活。

如何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取決於你自己的輕重緩急和責任。設定界限並把工作留在辦公室是最有效的,可以幫助你保持工作動力。從長遠來看,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以幫助你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若期望生活工作平衡,你就輸了
    生活和工作就在那裡,不偏不倚。你是否曾想過,即使在與多年未見的朋友共進晚餐時,在慶祝周年紀念日時,在看電影時,在第一次約會時,為什麼你都會忍不住看手機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事情都不如電子郵件、Facebook或者Twitter的內容更新那麼有趣。現實生活被高估了,尤其與網絡相比較時更是如此。技術並不只是消除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它還改善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
    對,蛋的一天是24小時其實對蛋來說,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核心便在於「高效率,慢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蛋的理解不是指時間上的絕對平衡,而是高質量的完成工作的同時去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蛋努力工作,不是因為喜歡工作,而是為了高質量地完成後,有更充沛的時間、更平和的心態去享受生活。這就和很多人努力運動,只是為了運動後沒有心理負擔地來串烤肉、來杯啤酒一樣。
  • 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但是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工作狀態,工作與生活的恰當平衡對於生存是必須的,不僅博士期間如此,之後的人生更是如此。本文探討了博士生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我們將討論博士生們為什麼要為此努力以及怎樣實現這種平衡。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對許多研究生和博士來說,工作即是生活。我的意思不是說學術界「沒有生活」。
  • 平衡(Balance)工作與生活:職場人士,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
    其實,大多數人的生活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Half of the day is working, half of the day is family time. 一天之中,12個小時的時間屬於工作;12個小時的時間屬於家庭(其中包括8小時的休息睡眠時間)。1.
  • 教學素材 | 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困擾許多人的問題。幾乎所有工作的人都會為此掙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種理念,指的是在工作之外充實自己的生活,在減少個人壓力的同時有助於提高工作業績。一個人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應該與花在朋友、家人、健身、旅行和做其他有意義的愛好中的時間相平衡。
  • 職場媽媽,如何做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2017年12月,我在北京參加一個認證課程,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除了與課程相關的話題外,很多學員,特別是已婚的學員,他們普遍關注一個話題——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工作十幾年來,我一直堅持的人生原則就是——努力工作,好好享受,花點時間照顧家庭。但是回過頭來看看走過的路,我發現,我的選擇對於我的工作夥伴和我的家庭成員來說,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旅行、遊學、上課期間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我的拍檔來完成的;我外出的日子裡,家庭主要是由愛人照顧的。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這個話題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似乎這兩年才真正火起來。
  • 在工作和生活中間找到平衡(雙語)
    花一些時間去考慮、評估我們做出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工作,娛樂,才能確保我們的生活過得最充實。畢竟,我們能夠「做對」的時間是有限的。Jean C.Peters在CSJ新聞縱橫上說:「雖然我不並不建議生命中不要努力工作,但是努力工作也不應該佔據生活中的唯一位置。我們也需要一點悠閒的時間,一種遊戲的精神。」
  • 託福考試考前終極指南
    那麼對於在託福考試衝刺階段的大家,三立小編整理了一份託福考試考前終極指南,幫助大家在託福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三立小編整理了關於託福考試考前終極指南的內容,幫助大家順利的進行託福考試。
  • 世上哪有什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世上哪有什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原文:Work/Life balance is bullshit.作者:Tobias van Schneider翻譯:在學西班牙語的琛琛@改變自己校對:努力生活的Yolanda李鑫@改變自己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莫過於我如何實現工作/生活的平衡。每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內心都很掙扎,要和他們直說嗎?對我而言,工作/生活平衡這樣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
  • 社畜的人生終極夢想是什麼?工作生活如何平衡?熱點話題引人深思!
    對於大部分上班族(社畜)來說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是一道難解的題
  • 為什麼說「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個偽命題?
    作者:周燕來源:復盤筆記簿(ID: whz531david)01生活和工作的邊界模糊化孰好孰壞,見仁見智記得大約13年前,人生第一次聽到美國老闆嘴裡緩緩道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Work-life最近網上熱傳的話題996,出自於創業企業的員工的工作時間模式,每天早9點到晚9點工作,一周6天如此。這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恰恰是完全相反的。生活和工作的邊界模糊化,孰好孰壞,見仁見智。對於在外企人力資源領域工作了超過20個年頭的我,最近經常被人問起:你怎麼看中國的人才流向,外企,民企還是創業?
  • 二寶媽,你是怎麼平衡你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
    要工作要育兒要成長要夢想還想要關愛!如何於忙碌瑣碎和注入能量二者找到平衡?」這是開通分答以後,一個二寶媽問我的問題。分答的設定是,只有60秒的時間,來回復一個問題。我是這樣回答的:「你好,其實你在這裡討論的平衡,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平衡』。
  • 平衡工作與生活,那只是一個神話。最成功的人,是會給自己預留時間...
    「我家孩子多可憐啊,我是多麼不稱職的一位媽媽……」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很多人也會想當然地認為,成功者都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高手。這個觀念可能是錯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就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平衡的生活』只是一個誤導性概念,但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個概念,並將之作為有價值並且可以實現的目標,沒有人真正地停下來審視過這個概念。現在,我要你重新審視這個概念,我要你挑戰這個概念,我要你摒棄這個概念。」▼平衡工作與生活,只是一個神話什麼是平衡?它會導致什麼?
  • 了解這兩個概念,讓你的工作與生活更能平衡
    文/Joe丨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微信公眾號:projectup)最近看《Google模式》這本書,在第75頁,施密特寫了這麼一段話:「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另一個被視為開明管理的標準實務典範,但可能對聰明、投入的員工構成侮辱。
  • 解這兩個概念,讓你的工作與生活更能平衡
    最近看《Google模式》這本書,在第75頁,施密特寫了這麼一段話:「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另一個被視為開明管理的標準實務典範,但可能對聰明、投入的員工構成侮辱。我猜有些人看了這句話(尤其是「工作過度」這四個字)可能會皺眉,想說這些當老闆的都恨不得下屬每天工作24小時。但我的揣摩是,他其實沒有要人每天工作24小時,而是覺得經理人有義務讓同仁在工作場合感受到愉悅與成就感。畢竟如果大家樂在工作,就不會有人覺得工作是工作。畢竟當人能享受某件事情時,這件事情的痛苦指數也就沒這麼高了。
  • 工作與生活不平衡或將影響健康,女性比男性更突出
    這些問題可能會造成工作與生活的衝突,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帶來負面影響。而這種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感覺,亦可能會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該研究以歐洲上班族為研究對象。為了找出人們在工作生活平衡與自訴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和萊布尼茲預防與流行病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015年進行的第六次「歐洲工作狀況調查」中的數據。
  • TED英文演講| 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要怎樣實現?
    而且我決定 我要嘗試處理一個棘手的問題:即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於是我遞交辭呈,賦閒在家,與妻子和四個兒子相處了一年。但是在那一年中關於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個問題,我唯一的收穫是:如果我不工作,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 職場女性:生活和工作沒有平衡,只有選擇
    我想你們應該都發現了,生活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每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會被一種外部語言給包圍,小孩會被問到成績好不好,成年人會被問到薪水、戀愛、婚姻……而到了我們這個將近30出頭的女性,最多的問題就是會問怎麼處理工作和家庭的關係。
  • 職場媽媽:工作和生活沒有平衡,只有選擇
    「抱起磚頭抱不起你,放下磚頭養不活你」工作和生活很難平衡最近的一則小視頻刷爆朋友圈:一位年輕媽媽把睡熟後的孩子放在了花壇裡,自己在旁邊努力工作,一臉淡然,似乎這是常態。是不是有點心酸?像不像同樣是職場媽媽的你?
  • 健康:素食主義者的終極指南,原來素食主義者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吃
    【素食主義者的終極指南,原來素食主義者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吃】素食肉類替代品:終極指南即使您沒有遵循素食或素食,也有很多理由希望將肉類替代品納入您的飲食中。這是在任何情況下選擇純素肉替代品的終極指南。豆腐幾十年來,豆腐一直是素食飲食的備用品,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亞洲美食的主食。雖然它本身缺乏味道,但它在菜餚中採用其他成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