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祇樹給孤獨園,須達起精舍、天宮已成就.

2021-02-17 勤修福慧

本文轉自:https://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1697903

(20170214)本篇引用祇樹給孤獨園的精彩故事經典原文與白話翻譯。

舍利弗尊者說:「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

《賢愚經》卷10〈須達起精舍品 41〉:【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慾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從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屍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尸棄佛時,汝為彼佛亦於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毘舍浮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拘留秦佛時,亦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蟻子亦於此中生。拘那含牟尼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是時須達,悲憐愍傷。】(CBETA, T04, no. 202, p. 420, c25-p. 421, a21)

白話翻譯引用自http://www.charity.idv.tw/24.htm:【須達與舍利弗尊者一起到精舍工地現場,須達以手自捉繩子的一頭,舍利弗尊者自捉另一頭,他們在量精舍的範圍。

這時舍利弗突然含笑,須達好奇的問道:「尊者啊,您在笑什麼?」

「長者,您還沒開始動工,只不過在量此經行之地(本公眾號作者舍無由註:原經文「汝始於此經地」中的「經」僅作「測量」解釋應更佳,應不包括「經行」義,因此該句的參考翻譯為:您剛開始在這裡測量土地),可是同一時間六欲天中,您的宮殿都已完成。您沒有天眼所以看不見,我現在就以神通讓您親眼目睹您來生將居住的天宮。」

須達望著空中,看見六欲天中的天宮,個個華麗廣大,美輪美奐,便問舍利弗:「這六個不同的天界,何處最幸福?」

舍利弗建議道:「離人間較近的下三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色慾深厚。而最高的二個天界,即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憍逸自恣。唯有第四天,即兜率陀天,少欲知足,而且有一生補處菩薩(註:彌勒菩薩)住在彼處,若您來生轉生其中,仍可繼續聽聞佛法,法訓不絕。」

須達聽後便說:「既然如此,那麼我願來生投生到第四天上。」當須達此言一出,其他天界的天宮立即消失,唯有第四天的宮殿湛然依舊。

他們又繼續拉著繩子量地,忽然間舍利弗又現慘然憂色。

須達不解,立即問尊者何故憂色。

「長者,您有沒有看到地上的螞蟻?」

「有哇。」

舍利弗說道:「長者,您在過去七佛的第一位佛陀毘婆屍佛出世時,曾於此地為那位世尊建立精舍。而這隻螞蟻在當時也是螞蟻,也曾在此地爬行。後來,尸棄佛出世時,您又為彼佛於此地建立精舍,而那隻螞蟻於當時還是螞蟻,也在此地爬行。接著又有一位毘舍浮佛出世時,您也為那位世尊於此地建立精舍,而那隻螞蟻還是在此地爬行。到了拘留秦佛時,您一樣為那位世尊在此地建立精舍,這隻螞蟻在當時仍是螞蟻,亦於此中爬行。到第五位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時,您依然為那位世尊於此地建立精舍,這隻螞蟻在當時仍是螞蟻。到第六位迦葉佛出世時,您一樣為那位佛於此地中建立精舍,而這隻螞蟻在當時還是螞蟻。一直到今日,已歷經九十一劫那麼久遠又不可思議的時間,這隻螞蟻一直無法脫離蟲蟻之身。」

舍利弗接著說:「唉!生死漫漫長遠,唯福業、善業可依靠,最為重要,善業不可不種。」

這時須達聽到舍利弗的說明,對眼前的螞蟻的遭遇感到悲戚。】白話翻譯引用自:http://www.charity.idv.tw/24.htm

故事精彩經典原文放在最下面!

全文白話翻譯參考此網站,請詳見經典原文在最下面。

http://www.charity.idv.tw/24.htm(優婆塞喬正一譯於公元2010(佛曆2554年)/9/30)

《賢愚經》(四八)須達起精舍品第四十一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王舍城,由瓶婆娑羅王所奉獻的竹林園中。

當時,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名叫須達,為當時印度的首富,家中財寶無限。但卻不會因此為富不仁,相反的樂善好施,常常接濟國內窮人、孤兒、老人等各種弱勢族群,因著他的慈善,當時的人便為他另取了一個別名叫「給孤獨」。

給孤獨長者有七個兒子,當他們漸漸長到適婚年齡,長者便為他們一一納娶媳婦。

到了最小的兒子,因為長得最可愛,父母難免偏心,便打算為他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媳婦,條件必須是漂亮出眾,端莊嫻熟,且出身名門世家的女子。

於是,給孤獨拜託許多婆羅門代為尋覓。

婆羅門便推薦王舍城中有一戶富豪,名叫護彌,家中也是財富無量,但是信敬三寶。

婆羅門先到對方家中乞食,依當時的法律,若布施前來乞討之人,必須令家中尚未出閣的女子持物布施。

護彌長者有一個女兒,長得非常的漂亮,儼然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她見婆羅門上門乞食,便端著食物出門,布施給婆羅門。

婆羅門一見驚為天人,心中很高興,心想總算不負給孤獨長者所託,便問道:「還有其他人來跟妳索求食物嗎?」

「沒有。」

「妳的父親在不在家?我想見他,跟他談一談。」

女子便轉身入內告訴她的父親外頭有人找。

護彌長者便出門相迎,婆羅門入內後先向護彌長者問安,然後直接開口問道:「舍衛國王有一位大臣,名叫須達。不知大人您是否認識?」

「不好意思,我久仰大名,但不認識。」

「此人於舍衛國中,可謂第一富貴。而大人您於此國,也是富貴第一。須達長者有一位兒子,長得非常英俊帥氣,而且又才華洋溢,聰明多聞。如果大人想為千金找一位如意郎君,須達長者的兒子一定是最佳人選,不知大人您意下如何?」

「喔?這麼巧,我也正為小女的婚事在傷腦筋,對方條件這麼好,我當然是求之不得。」護彌長者很爽快的答應。

正好有商人慾前往舍衛國,婆羅門便寫了一封信請他代為轉交給須達長者,表示任務已圓滿達成。

須達接到了信,非常的高興,他向波斯匿王請假,為兒子準備婚事。

國王也很替須達長者高興,並賞賜大批珍寶,送到王舍城做聘金,須達長者將一部份用來賑濟貧乏,為他的兒子積福。

須達親自到王舍城,拜訪護彌的家人,並為他的兒子登門求親。

護彌長者非常歡喜的出門相迎,並留須達長者在家中過夜。

同一時間,護彌長者家中的僕人非常的忙碌,大家似乎在準備隔日的宴會。

須達看見這麼多豐盛的美食,感到很好奇,便問護彌:「親家公,請問你們是在準備宴請國王大臣?還是另有婚宴?」

「都不是,我們是在準備明天迎請佛陀及比丘僧。」

須達一聽「佛」、「僧」之名,立刻毛髮直豎,如有所得,心情非常的愉悅。

他又重新問道:「佛是什麼?為什麼叫佛?願解其義。」

護彌長者解釋:「您難道沒聽說過,有一位淨飯王子,名叫悉達多,在他出生之日,天降瑞應,他身具三十二種大人吉相,身旁有萬神侍衛,他出生後即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他膚呈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不出家,應當作金輪聖王,統領四天下。但他少年時眼見老病死之苦,故不樂在家,出家修道。歷經六年的苦行,終得一切智,斷盡一切結使,而成佛。他降伏諸魔眾十八億萬,號曰能仁。具有十種超凡智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他光明照耀,三達遐鑑,故又號稱佛也。」

須達問道:「那什麼又是僧?」

護彌回答:「佛陀成道以後,本欲獨居山林,後來大梵天王下凡勸請佛陀為蒼生轉妙法輪,佛陀答應了請求,便來到波羅柰鹿野苑中,為拘鄰五人轉四真諦,使他們漏盡結解,便成沙門,身懷六大神通,四意、七覺、八道悉練。上虛空中有八萬諸天神,因此得須陀洹果,有無量天神,發無上正真道意。接著,次度鬱卑迦葉兄弟等千人,使他們如最初五比丘一般漏盡意解。再來,度化了舍利弗與目連等徒眾各五百人,令他們皆得應真(阿羅漢)。像這些聖徒,神通廣大自在,能為眾生作良佑福田,故名為僧也。」

須達聽聞如此妙事,心中歡喜踴躍不已,感念信敬。他非常渴望能見到佛陀一面,故而徹夜未眠,引頸企盼黎明至曉,便可前往見佛。

終於,他看見地平線的遠方露出明曉,他穿上外衣,尋著光亮前往羅閱城門。

但王舍城必須到深夜三時以後才開城門(初夜、中夜、後夜,是謂三時。),須達是在中夜時分出門,城門尚未開啟,他見一旁有一間供奉天神的宮廟,便上前禮拜。

由於是深夜,他一時忘記念佛,內心被恐懼所籠罩,心想:「今夜如此黑暗,若我摸黑前往,倘若遇到惡鬼或猛獸,恐遭不測。不如暫且先回城內,待明曉再前往。」

須達長者有一位親友,因過世而往生到四天王天當天神,因見須達反悔,便下凡為他打氣:「居士啊,莫悔也。你儘管前往見佛,必將獲利無量。假使你今日得百車珍寶,也遠不如轉足一步往趣世尊。你因見佛所得之利,遠深過於彼。」

「居士啊,你儘管前去,切莫後悔,假使你今日獲得白象珍寶,遠不如舉足一步往趣世尊。所得之利遠過於彼。」

「居士啊,你儘管前去,切莫後悔。假使你今日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也遠不如轉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之利弘多。」

「居士啊,你儘管前去,切莫後悔。假使你今日得一四天下滿中珍寶,也遠不如舉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盈利遠過於彼百千萬倍。」

須達聽到天神的鼓勵,便益增勇氣,心中歡喜,敬念世尊,恐懼立即消失。他開始尋路前往,很順利地來到世尊的面前。

這時世尊早以神通知須達前來,便出外經行。

須達從遠處遙見世尊,猶如金山,相好威容,儼然炳著,遠超過於護彌所描述的萬倍。

他因見佛而心生歡悅,但不知如何禮佛,便直問世尊:「瞿曇啊,您是否一切安好?」

世尊即時請他就坐。

這時首陀會天神,在空中遙見須達來見佛,發現須達不知如何禮佛,便以神通化做四人,行列而來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雙足而作禮,然後長跪問訊,接著再右繞佛陀三圈,最後恭敬地坐在一旁。

這時須達見天神的示範以後,一時為之愕然,他心想恭敬之法,事應如是。立即起身離坐,如天神所示範禮敬佛陀一般,重新問訊起居,右繞三圈,最後恭敬地坐在一旁。

這時世尊為長者說法,解釋四諦微妙,苦、空、無常。

長者聞法歡喜,心如白布便染聖法,成就須陀洹(初果),譬如淨潔的白疊易染為色。

須達長跪合掌,問世尊道:「舍衛城中,是否還有如我一樣,能聞法易染之輩?」

佛陀說:「沒有。舍衛城中,人民多半信奉邪教,難染聖教。」

須達說:「是否懇請如來,能垂神降屈,臨履舍衛城,使城中的眾生除邪就正?」

世尊回答:「出家之法,與俗有別。僧人所住之處所,亦應當與俗人有異。舍衛城並無可容出家人居住的精舍,我們去那裡也無法教化人民。」

須達對佛承諾:「弟子能為佛僧興建一處精舍,希望世尊聽許。」

世尊默然,表示接受。

但須達沒有建精舍的經驗,不知該如何著手,故請佛陀派一位弟子在旁監工督導。

世尊想到舍衛城內充斥著外道婆羅門,他們信邪倒見,若派其他人前往,必不能成事,唯有舍利弗,是出身婆羅門種,自少小即聰明絕頂,又神通兼備,此去必有益,即便命舍利弗隨同前往舍衛城。

須達問舍利弗尊者:「世尊腳程,一日能行幾裡?」

舍利弗說:「一日約半由旬,一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尊也是如此。」

這時,須達即於路旁約二十裡先作一可供往來路人休憩的客舍,內有飲食敷具,悉皆令足,預備留給佛陀及其僧眾在半路上可歇息之用。

須達與舍利弗尊者一起,開始遍尋各地,欲尋得一處可供建設精舍的平坦之地。

但他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滿意的地方。

最後,他們發現唯有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的林園,其地平正,樹林鬱茂,距離不遠不近,是一處非常適當的處所。

這時舍利弗對須達說:「這是一處非常好的園林,在此園中,可建立精舍。若是太遠的地方,對乞食會造成困難;若離市中心太近,又過於憒鬧,會妨礙修道。」

須達非常的歡喜,他去拜訪太子,表示欲買下該處園林蓋精舍。

太子笑著拒絕:「我並不缺錢,此園林木茂盛,我當用來遊戲及散步。」

須達並不放棄,再三表示買意。

可惜太子太過貪惜園林的美景,便故意加倍求價刁難,說道:「此園價貴,難以估價。若你能以黃金鋪地,遍滿其上,令園地無空間者,便當相與。」

須達也很豪爽地答應願以黃金鋪地。

太子祇陀見須達長者是玩真的,便反悔道:「我是跟你開玩笑的,之前的約定不算數,你不要當真。」

須達很嚴肅地對太子說:「身為一名太子,不應妄語。若妄語欺詐,將來如何紹繼王位?撫恤人民?」

須達本欲與太子打官司,循法律途徑解決,這時首陀會天在天上都看在眼裡,他知道須達買下園林的目的是為佛建精舍,他深恐若興訟,將來法官會偏袒太子,即以神通化作一人,下凡來評斷是非。

天神變化的人說道:「身為一名太子,確實不應妄語。既已許價,契約就已成立,豈可出而反爾?」

太子是一個很善良也很講道理的人,他知道是自己不對,只好履行交易。

須達很歡喜,便派人以大象擔負著一千八百萬黃金,頃數倒滿園地,但園地還是有些許空隙。

須達心中盤算著不知還須多少黃金才足夠?

祇陀看見須達在躑躅,誤會須達的資金不夠欲反悔,便問道:「你是嫌貴嗎?你不買也可以,不然我們就解除這項交易。」

「不是,你誤會了,我是在計算哪裡藏的黃金剛好可填補這塊空地,不多不少。」

祇陀被須達的誠意所感動,心想他口中的這位佛陀必是一位有極高道德的聖人,才會使此人如此看輕財寶。

於是太子便制止須達,表示黃金已足夠,不用再補黃金,園地已經屬於須達了。

隨後太子又補上一句:「但園林的樹木仍屬於我,就由我親自將園中的樹林奉獻給佛,我和你一起建立精舍,共享這份殊榮與功德。」

須達非常的歡喜,慨然允諾,立即返家,找建築師及工人開始設計施工。

六師外道聽說這件事,立即跑到波斯匿王面前表示欲下戰帖,要跟佛陀及其徒眾鬥法,以神通一決高下。如果,外道輸了,就任由長者蓋精舍;若外道贏了,就請國王下令不準建精舍。並且要佛陀及其徒眾,必須一直住在王舍城,不準進入舍衛國,外道徒眾則仍住於此,大家各自保有自己的勢力及地盤,井水不犯河水。

由於外道在舍衛國的勢力很大,國王也必須敬他們三分,於是波斯逆王便召見須達,將此事告知。

須達得悉後回家,他因施工而穿著垢膩衣,臉上現出煩惱的樣子。

舍利弗第二天來到須達長者的家,見其悶悶不樂的樣子,便問道:「怎麼了?長者,發生了什麼事?」

須達將國王的話轉告給舍利弗,並表示六師精誠有素,所學法術,無人能及,他很擔心佛陀及其弟子會輸掉。

舍利弗得知後便說:「放心!就算此輩六師之眾,遍滿整個閻浮提,其數如竹林一樣多,也不能動我腿上的一根毫毛。不管他們要比什麼,我都奉陪!」

須達見舍利弗說得如此有自信,心中非常歡喜,立即洗澡並更換新衣,趕去見波斯匿王,轉達舍利弗願接受挑戰之意。

六師外道便告知國人,七日後,當於城外寬博之處,與沙門鬥法。

舍衛國中人民四處敲鑼打鼓,七日一到,大家便集合在城外平博之處等候。

人民為國王及其六師敷施高座。

只有須達為舍利弗設施高座。

這時,舍利弗先在一棵樹下,寂然入定,諸根寂默,遊諸四禪八定,通達無礙,舍利弗心想,此會大眾習邪已久,都很憍慢自高,這群草芥群生,當以何德而降伏之?

舍利弗在定中思惟後,發現當以二德降服大眾。

於是,舍利弗立即發出誓言道:「若我在過去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順沙門婆羅門者,那麼就讓我一進入會場,一切大眾皆向我行禮。」

這時六師外道眼見群眾已匯集,而獨獨舍利弗仍未現身,便向波斯匿王進纏言:「瞿曇的弟子,自知無術,偽求鬥法,眾會既集,恐怕是因害怕而不敢前來。」

國王轉告須達:「鬥法時辰已到,汝師的弟子,應該前來較量。」

須達趕到舍利弗的面前,跪在地上說道:「大德,大眾已集,願來詣會。」

舍利弗便出禪定,起身整理衣服,以尼師壇置於左肩上,很安詳的緩緩而行,猶如獅子王一般的穩重,來到眾人面前。

眾人一見舍利弗的外貌與法服與一般外道不同,莊嚴神聖出眾,眾人及諸六師外道竟不由自主起身合掌,如風吹偃草一般,大家都躬身向舍利弗行禮。

這時舍利弗便坐到須達所敷之座位上。

六師外道眾中,有一弟子,名叫勞度差,善知幻術,法力高強,他立即於大眾前,以咒術變出一棵樹,自然長大,樹蔭之大足可遮覆眾會,枝葉鬱茂,樹上的花果各異。

會中眾人都說此樹乃是勞度差所變。

這時舍利弗便以神力,化作一股強大的旋嵐風,吹拔樹根,令樹倒著於地上,立即碎為微塵。

眾人都說舍利弗第一局獲勝,勞度差敗。

勞度差不服氣,又變出一座噴水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寶鑲成,池水之中開出各種蓮花。

眾人都說這一定是勞度差所變出來的。

這時舍利弗以神通變化出一隻巨大的六牙白象,每一根牙上,都有七朵蓮花,每一朵花上,又有七個仙女在唱歌跳舞,大象緩緩走向池邊,吸光池中的水,噴水池立消失。

眾人都說第二局鬥法比賽是舍利弗獲勝,勞度差敗。

勞度差又變出一座七寶山,此山七寶莊嚴,泉池樹木,花果茂盛。

眾人都說一定是勞度差所變。

舍利弗立即變化出一位金剛力士,以金剛杵,揮打寶山,寶山立即遭到破壞,無有遺餘。

眾會皆說第三局是舍利弗勝,勞度差敗。

勞度差又變出一條有十個頭的龍,飛於虛空之中,降下如雨般的各種珍寶,並發出如雷電般的巨響,大地為之震動,驚動會場的大眾。

眾人都說這一定也是勞度差所作。

舍利弗便化作一隻大鵬金翅鳥王,衝向十頭龍,擘裂噉之。

眾人都說第四局又是舍利弗獲勝,勞度差不如。

勞度差又變出一隻牛,身體高大,肥壯多力,粗腳利角,踱地大吼,奔突來前。

舍利弗立即變化出一頭獅子王,將牛分裂食之。

眾人都說第五局是舍利弗獲勝,勞度差不如。

勞度差又變其身,化作一個夜叉鬼,形體長大,頭上火燃,目赤如血,四牙長利,口自出火,騰躍奔赴。

舍利弗自化其身,變作管領眾夜叉之王,即四大天王的北方毘沙門王,夜叉一見心生恐怖,即欲退走,但四面火起,無有退路,唯舍利弗身邊,清涼無火,夜叉只好屈伏,五體投地,向舍利弗求哀逃命,勝敗已分曉,火即還滅。

眾人皆唱言道是舍利弗獲勝,勞度差不如。

最後,舍利弗的身體飛升至虛空中,現四威儀,即行、住、坐、臥,身上噴出清水,身下發出火焰,從東邊消失,又從西邊踴現;從西邊消失,又從東邊踴現;北邊消失,從南邊踴現;從南邊消失,從北邊踴現。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或分一身,作百千萬億身,還合為一身。於虛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舍利弗作此神變以後,收回神通,坐回自己的本座。

這時會中大眾親眼目睹其神力,都心生歡喜。

舍利弗便趁勢為大家說法,隨在場眾人各自前生本行的宿福因緣,各得道跡。有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

六師徒眾及其三億弟子(「佛法長興」部落格註:在印度的億可能是十萬),於舍利弗前表示欲追隨其出家學道。

一場驚心動魄的精彩鬥法,就這樣劃下了休止符。

須達與舍利弗尊者一起到精舍工地現場,須達以手自捉繩子的一頭,舍利弗尊者自捉另一頭,他們在量精舍的範圍。

這時舍利弗突然含笑,須達好奇地問道:「尊者啊,您在笑什麼?」

「長者,您還沒開始動工,只不過在量此經行之地(本公眾號作者舍無由註:原經文「汝始於此經地」中的「經」僅作「測量」解釋應更佳,應不包括「經行」義,因此該句的參考翻譯為:您剛開始在這裡測量土地),可是同一時間六欲天中,您的宮殿都已完成。您沒有天眼所以看不見,我現在就以神通讓您親眼目睹您來生將居住的天宮。」

須達望著空中,看見六欲天中的天宮,個個華麗廣大,美輪美奐,便問舍利弗:「這六個不同的天界,何處最幸福?」

舍利弗建議道:「離人間較近的下三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色慾深厚。而最高的二個天界,即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憍逸自恣。唯有第四天,即都率陀天,少欲知足,而且有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彼處,若您來生轉生其中,仍可繼續聽聞佛法,法訓不絕。」

須達聽後便說:「既然如此,那麼我願來生投生到第四天上。」當須達此言一出,其他天界的天宮立即消失,唯有第四天的宮殿湛然依舊。

他們又繼續拉著繩子量地,忽然間舍利弗又現慘然憂色。

須達不解,立即問尊者何故憂色。

「長者,您有沒有看到地上的螞蟻?」

「有哇。」

舍利弗說道:「長者,您在過去七佛的第一位佛陀毘婆屍佛出世時,曾於此地為那位世尊建立精舍。而這隻螞蟻在當時也是螞蟻,也曾在此地爬行。後來,尸棄佛出世時,您又為彼佛於此地建立精舍,而那隻螞蟻於當時還是螞蟻,也在此地爬行。接著又有一位毘舍浮佛出世時,您也為那位世尊於此地建立精舍,而那隻螞蟻還是在此地爬行。到了拘留秦佛時,您一樣為那位世尊在此地建立精舍,這隻螞蟻在當時仍是螞蟻,亦於此中爬行。到第五位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時,您依然為那位世尊於此地建立精舍,這隻螞蟻在當時仍是螞蟻。到第六位迦葉佛出世時,您一樣為那位佛於此地中建立精舍,而這隻螞蟻在當時還是螞蟻。一直到今日,已歷經九十一劫那麼久遠又不可思議的時間,這隻螞蟻一直無法脫離蟲蟻之身。」

舍利弗接著說:「唉!生死漫漫長遠,唯福業、善業可依靠,最為重要,善業不可不種。」

這時須達聽到舍利弗的說明,對眼前的螞蟻的遭遇感到悲戚。

量完了園地,開始建立精舍,為佛作窟。

須達以妙栴檀,用為香泥,別房共有一千二百處。每一百二十處,設一打犍椎。

當精舍建妥後,便開始迎請佛進駐。但須達又想到,上有國王,應當令知,若不告知,恐怕會得罪國王。

須達欲將迎請佛僧的這份殊榮讓給波斯匿王,便前往波斯匿王面前報告:「我為世尊,已建造精舍。唯願陛下,派遣使者迎請佛陀。」

波斯匿王得知後,即派遣使者前往王舍城迎請佛及僧。

世尊在諸四眾弟子的前後圍繞之下,放大光明,震動大地,浩浩蕩蕩的來到舍衛國。

佛陀一行人漸漸來到舍衛城邊,城內一切大眾,手持諸供具,恭敬地迎待世尊。

世尊走進國內,至廣博處,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腳指按地,地皆震動。城中的伎樂,不鼓自鳴。盲人及聾子,或啞巴及身僂者,又或癃拘怪癖者,一時間皆得痊癒。

城內一切人民,不論男女老幼,因親眼目睹這些瑞應,都心生歡喜踴躍,紛紛來到佛前集聚。

這時世尊猶如一位醫術精湛的良醫,隨病投藥,為在場的大眾宣說妙法,大家因著各自的宿緣所應,各得道跡。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也有種闢支佛因緣者,也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總之皆大歡喜,並奉行佛語。

最後,佛陀告訴阿難,今此園地是須達長者所買,但園中的樹林花果,卻是祇陀所有,他們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以他們兩位的名字稱此園林為祇樹給孤獨園,讓他們的名字流芳後世,讓眾人紀念他們兩位的功德。

阿難及四部眾弟子聽聞佛所說,皆頂戴奉行。

白話翻譯引用自此網站http://www.charity.idv.tw/24.htm

以下是經典故事原文全文: 

《賢愚經》卷10〈須達起精舍品 41〉:「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竹園中止。爾時舍衛國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曰須達,居家巨富,財寶無限,好喜布施,賑濟貧乏及諸孤老,時人因行,為其立號,名給孤獨。爾時長者,生七男兒,年各長大,為其納娶,次第至六。其第七兒,端政殊異,偏心愛念,當為娶妻,欲得極妙容姿端政有相之女,為兒求之。即語諸婆羅門言:「誰有好女相貌備足,當為我兒往求索之。」諸婆羅門,便為推覓,展轉行乞,到王舍城。王舍城中,有一大臣,名曰護彌,財富無量,信敬三寶。時婆羅門,到家從乞。國法施人,要令童女,持物布施。護彌長者,時有一女,威容端正,顏色殊妙,即持食出,施婆羅門。婆羅門見,心大歡喜:「我所覓者,今日見之。」即問女言:「頗有人來求索汝未?」答言:「未也。」問言:「女子!汝父在不?」其女言:「在。」婆羅門言:「語令出外,我欲見之與共談語。」時女入內,白其父言:「外有乞人,欲得相見。」父便出外。時婆羅門,問訊起居安和善吉:「舍衛國王,有一大臣,字曰須達,輔相識不?」答言:「未見,但聞其名。」報言:「知不?是人於彼舍衛國中,第一富貴,汝於此間,富貴第一。須達有兒,端正殊妙,卓略多奇,欲求君女,為可爾不?」答言:「可爾。」值有估客欲至舍衛,時婆羅門,作書因之,送與須達,具陳其事。須達歡喜,詣王求假,為兒娶婦。王即聽之。大載珍寶,趣王舍城,於其道次,賑濟貧乏,到王舍城,至護彌家,為兒求妻。

護彌長者,歡喜迎逆,安置敷具,暮宿其舍,家內搔搔,辦具飲食。須達念言:「今此長者,大設供具,欲作何等?將請國王太子大臣、長者居士、婚姻親戚,設大會耶?」思惟所以,不能了知,而問之言:「長者今暮,躬自執勞,經理事務,施設供具,為欲請王太子大臣?」答言:「不也。」「欲營婚姻親戚會耶?」答言:「不也。」「將何所作?」答言:「請佛及比丘僧。」於時須達,聞佛僧名,忽然毛豎如有所得,心情悅豫,重問之言:「云何名佛?願解其義。」長者答言:「汝不聞乎?淨飯王子,厥名悉達,其生之日,天降瑞應三十有二,萬神侍衛,即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身黃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王金輪典四天下。見老病死苦,不樂在家,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盡結成佛。降諸魔眾十八億萬,號曰能仁,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光明照耀,三達遐鑑,故號佛也。」須達問言:「云何名僧?」護彌答言:「佛成道已,梵天勸請轉妙法輪,至波羅㮈鹿野苑中,為拘鄰五人,轉四真諦,漏盡結解,便成沙門,六通具足,四意、七覺、八道悉練,上虛空中,八萬諸天得須陀洹,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次度鬱卑迦葉兄弟千人,漏盡意解,如其五人。次第度舍利弗、目連徒眾五百,亦得應真。如是之等,神足自在,能為眾生,作良佑福田,故名僧也。」

須達聞說如此妙事,歡喜踴躍,感念信敬,企望至曉,當往見佛。誠報神應,見地明曉,尋明即往羅閱城門,夜三時開,初夜中夜後夜,是謂三時。中夜出門,見有天祠,即為禮拜,忽忘念佛,心自還闇,便自念言:「今夜故闇,若我往者,儻為惡鬼猛獸見害,且還入城。」待曉當往。時有親友,命終生四天,見其欲悔,便下語之:「居士!莫悔也!汝往見佛,得利無量,正使今得百車珍寶,不如轉足一步往趣世尊,所得利深,過踰於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白象珍寶,不如舉足一步往趣世尊,利過於彼。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閻浮提滿中珍寶,不如轉足一步至世尊所,得利弘多。居士!汝去莫悔!正使今得一四天下滿中珍寶,不如舉足一步至世尊所,所得盈利,踰過於彼,百千萬倍。」須達聞天說如此語,益增歡喜,敬念世尊,闇即還曉,尋路往至,到世尊所。

爾時世尊,知須達來,出外經行。是時須達,遙見世尊,猶如金山,相好威容,儼然炳著,過踰護彌所說萬倍,睹之心悅,不知禮法,直問世尊:「不審瞿曇!起居何如?」世尊即時,命令就坐。時首陀會天,遙見須達,雖睹世尊,不知禮拜供養之法,化為四人,行列而來。到世尊所,接足作禮,長跪問訊,起居輕利,右繞三匝,卻住一面。是時須達,見其如是,乃為愕然,而自念言:「恭敬之法,事應如是。」即起離坐,如彼禮敬,問訊起居,右繞三匝,卻住一面。爾時世尊,即為說法,四諦微妙,苦空無常。聞法歡喜,便染聖法,成須陀洹,譬如淨潔白疊易染為色。長跪合掌,問世尊言:「舍衛城中,如我伴輩,聞法易染,更有如我比不?」

佛告須達:「更無有二如卿之者。舍衛城中,人多信邪,難染聖教。」

須達白佛:「唯願如來!垂神降屈,臨履舍衛,使中眾生除邪就正。」

世尊告曰:「出家之法,與俗有別,住止處所,應當有異,彼無精舍,云何得去?」

須達白佛言:「弟子能起,願見聽許。」世尊默然。須達辭往,為兒娶婦竟,辭佛還家,因白佛言:「還到本國,當立精舍,不知摸法,唯願世尊,使一弟子共往勅示。」

世尊思惟:「舍衛城內,婆羅門眾,信邪倒見,餘人往者,必不能辦;唯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少小聰明,神足兼備,去必有益。」即便命之,共須達往。須達問言:「世尊足行,日能幾裡?」舍利弗言:「日半由旬,如轉輪王足行之法,世尊亦爾。」是時須達,即於道次,二十裡,作一客舍,計挍功作,出錢僱之,安止使人,飲食敷具,悉皆令足。從王舍城,至舍衛國,還來到舍,共舍利弗,按行諸地,何處平博,中起精舍,按行周遍,無可意處。唯王太子祇陀有園,其地平正,其樹鬱茂,不遠不近,正得處所。時舍利弗,告須達言:「今此園中,宜起精舍,若遠作之,乞食則難,近處憒鬧,妨廢行道。」

須達歡喜,到太子所,白太子言:「我今欲為如來起立精舍,太子園好,今欲買之。」太子笑言:「我無所乏,此園茂盛,當用遊戲逍遙散志。」須達殷懃乃至再三,太子貪惜。增倍求價,謂呼價貴,當不能買。語須達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聽隨其價。」太子祇陀言:「我戲語耳。」須達白言:「為太子法,不應妄語,妄語欺詐,云何紹繼,撫恤人民?」即共太子,欲往訟了。

時首陀會天,以當為佛起精舍故,恐諸大臣偏為太子,即化作一人,下為評詳。語太子言:「夫太子法,不應妄語,已許價決,不宜中悔。」遂斷與之。須達歡喜,便勅使人:「象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殘有少地。須達思惟:「何藏金足?不多不少,當取滿足。」祇陀問言:「嫌貴置之。」答言:「不也。自念金藏,何者可足?當補滿耳。」祇陀念言:「佛必大德,乃使斯人輕寶乃爾?」教齊是止!「勿更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須達歡喜,即然可之,即便歸家,當施功作。

六師聞之,往白國王:「長者須達,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興立精舍。聽我徒眾與共捔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瞿曇徒眾,住王舍城,我等徒眾,當住於此。」王召須達,而問之言:「今此六師雲,卿買祇陀園,欲為瞿曇沙門起立精舍,求共沙門弟子捔其伎術,若得勝者,得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須達歸家,著垢膩衣,愁惱不樂。時舍利弗,明日到時,著衣持缽,至須達家。見其不樂,即問之曰:「何故不樂?」須達答言:「所立精舍,但恐不成,是故愁耳。」舍利弗言:「有何事故,畏不成就?」答言:「今諸六師,詣王求挍,尊人得勝,聽立精舍,若其不如,遮不聽起。此六師輩,出家來久,精誠有素,所學技術,無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伎藝,能與捔不?」舍利弗言:「正使此輩六師之眾,滿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捔何等,自恣聽之。」

須達歡喜,更著新衣,沐浴香湯,即往白王:「我已問之,六師欲捔,恣隨其意。」國王是時,告諸六師:「今聽汝等共沙門捔。」是時六師,宣語國人:「卻後七日,當於城外寬博之處,與沙門挍。」舍衛國中,十八億人,時彼國法,擊鼓會眾,若擊銅鼓,八億人集,若打銀鼓,十四億集,若打金鼓,一切皆集,七日期滿,至平博處,打擊金鼓,一切都集,六師徒眾,有三億人。是時人民,悉為國王及其六師,敷施高座。爾時須達,為舍利弗而施高座。時舍利弗,在一樹下,寂然入定,諸根寂默,遊諸禪定,通達無礙,而作是念:「此會大眾,習邪來久,憍慢自高,草芥群生,當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當以二德,即立誓言:「若我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門婆羅門者,我初入會,一切大眾,當為我禮。」

爾時六師,見眾已集,而舍利弗獨未來到,便白王言:「瞿曇弟子,自知無術,偽求挍能,眾會既集,怖畏不來。」王告須達:「汝師弟子,挍時已至,宜來談論。」是時須達,至舍利弗所,長跪白言:「大德!大眾已集,願來詣會。」時舍利弗,從禪定起,更整衣服,以尼師壇,著左肩上,徐庠而步,如師子王,往詣大眾。是時眾人,見其形容法服有異,及諸六師,忽然起立,如風靡草,不覺為禮。時舍利弗便升須達所敷之座。六師眾中,有一弟子,名勞度差,善知幻術,於大眾前,咒作一樹,自然長大,蔭覆眾會,枝葉鬱茂,花果各異。眾人鹹言:「此變乃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嵐風,吹拔樹根,倒著於地,碎為微塵。眾人皆言:「舍利弗勝!今勞度差,便為不如。」又復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寶,池水之中,生種種華。眾人鹹言:「是勞度差之所作也。」時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蓮花,一一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庠,往詣池邊,並含其水,池即時滅。眾人悉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作一山,七寶莊嚴,泉池樹木,花果茂盛。眾人鹹言:「此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即便化作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用指之,山即破壞,無有遺餘。眾會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作一龍,身有十頭,於虛空中,雨種種寶,雷電振地,驚動大眾。眾人鹹言:「此亦勞度差作。」時舍利弗,便化作一金翅鳥王,擘裂噉之。眾人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作一牛,身體高大,肥壯多力,粗腳利角,爮地大吼,奔突來前。時舍利弗,化作師子王,分裂食之。眾人言曰:「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復變其身,作夜叉鬼,形體長大,頭上火燃,目赤如血,四牙長利,口自出火,騰躍奔赴。時舍利弗,自化其身,作毘沙門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無有去處。唯舍利弗邊,涼冷無火,即時屈伏,五體投地,求哀脫命。辱心已生,火即還滅。眾鹹唱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時舍利弗,身升虛空,現四威儀,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東沒西踴,西沒東踴,北沒南踴,南沒北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或分一身,作百千萬億身,還合為一身,於虛空中,忽然在地,履地如水,履水如地。作是變已,還攝神足,坐其本座。時會大眾,見其神力,鹹懷歡喜。時舍利弗,即為說法,隨其本行宿福因緣,各得道跡,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六師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挍技訖已,四眾便罷,各還所止。

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慾深厚,上二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更從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不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毘婆屍佛,亦於此地,為彼世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尸棄佛時,汝為彼佛亦於是中造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毘舍浮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拘留秦佛時,亦為世尊在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是蟻子亦於此中生。拘那含牟尼佛時,汝為世尊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迦葉佛時,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是時須達,悲憐愍傷。

經地已竟,起立精舍,為佛作窟,以妙栴檀,用為香泥,別房住止,千二百處,凡百二十處,別打犍椎。施設已竟,欲往請佛,復自思惟:「上有國王,應當令知,若不啟白,儻有瞋恨。」即往白王:「我為世尊,已起精舍,唯願大王!遣使請佛。」時王聞已,即遣使者,詣王舍城,請佛及僧:「唯願世尊!臨覆舍衛。」

爾時世尊,與諸四眾,前後圍繞,放大光明震動大地,至舍衛國,所經客舍,悉於中止,道次度人,無有限量,漸漸來近舍衛城邊,一切大眾,持諸供具,迎待世尊。世尊到國,至廣博處,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足指按地,地皆震動,城中伎樂,不鼓自鳴,盲視聾聽,啞語僂申,癃[病-丙+淺]拘癖,皆得具足。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睹斯瑞應,歡喜踴躍,來詣佛所,十八億人,都悉集聚。爾時世尊,隨病投藥,為說妙法,宿緣所應,各得道跡,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闢支佛因緣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各各歡喜,奉行佛語。

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華菓,祇陀所有,二人同心,共立精舍,應當與號太子祇樹給孤獨園,名字流布,傳示後世。」

爾時阿難,及四部眾,聞佛所說,頂戴奉行。
」(CBETA, T04, no. 202, p. 418, b13-p. 421, b16)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黃金鋪滿地的祇樹給孤獨園是怎麼建成的?
    博覽群書的朋友往往對這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很是熟悉,因為有許多部經書中都在開篇中提及這個地方。給孤獨精舍位於古印度拘薩羅國(又叫舍衛國)王都舍衛城城南門外五裡,內有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始建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六年,是給獨孤長者和祇陀太子共同發心建造的,故稱為「祇樹給孤獨園」,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道並稱於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 佛教故事:富豪發心迎請世尊 打造精舍震古爍今
    編者按:釋迦牟尼住世弘法期間,曾有兩大著名精舍,一為竹林精舍,一為祇園精舍,兩大精舍都有傳奇故事。古典小說《西遊記》提到布金寺,就是祇園精舍。 這樣的至誠,終於使祇陀太子感動,他向給孤獨長者說道:「長者,我的園林的土地是賣給你了,但我園中的樹木沒有承認賣給你,請你允許我也布施給佛陀好嗎?」 給孤獨長者聽到太子如此一說,知道他已悔悟,心下自是萬分歡喜。他即日又束裝就道,趕往摩羯陀國竹林精舍而來,他請求佛陀選派一位弟子到舍衛城去,以便設計精舍修建式樣及督促工程的進行。
  • 祇園 or 祗園?心齋橋 or 心齊橋?
    於是我自己就猜想了,有可能,日語的「祇」翻譯到中文就是「祗」。就這樣,一直念zhǐ園的我,兩年後遇到了一個朋友,跟我聊到了一個佛教詞彙,叫做「祇園精舍」,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是一個佛教聖地。而這個詞彙裡也出現了這個沒有點的「祇」,但是念做qí園,於是又百度了一下,果然跟京都的祇園不在一個詞條裡,於是想當然地認為,一個是佛教聖地,一個是著名花街,完全挨不上啊,肯定是不一樣的。
  • 佛典故事:首座僧伽藍——竹園精舍
    即刻前往禮拜祈請:「佛陀慈愍一切眾生,如父母慈愛己子,捨棄轉輪王位乃至世間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普度群生,至今仍無精舍淨住接眾。弟子有一竹園在離城不遠處,願供養世尊作為精舍。」佛陀慈悲納受並為長者祝願,日後便帶領著諸大弟子於此處安住,依長者之名稱為「迦陵竹園」。
  • 佛典故事: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眾開示:孔雀鳥具足九法。是哪九種呢?孔雀鳥外貌端正,聲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時節而行,飲食也知節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們!
  • 去九州看一場質樸純粹的祇園祭
    比如,去體驗一下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九州大分縣日田市的祇園祭。提起祇園祭,可能對日本文化稍微熟悉的人都會想到京都有祇園祭。其實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祇園祭,京都祇園祭的規模和歷史都首屈一指,並且是各地祇園祭的模板,日田市祇園祭也源自於此。日田市祇園祭於每年7月20日後的第一個周末舉行。
  • 佛典故事:惡口辱聖墮地獄
    一天,瞿波離比丘來到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恭敬頂禮後,即退坐一旁說:「舍利弗及目犍連這兩位比丘造了很多惡業。」佛陀一聽,馬上勸阻瞿波離比丘:「千萬不要這樣說,你到我這邊來應發歡喜心,舍利弗及目犍連兩位比丘所做的都是善行,他們從不為惡啊!」
  • 映話|祇園的醍醐味
    壽嶽章子女士已於2005年去世,但她留下了三部寫給京都的情書,帶給後來的讀者深厚的享受和感動。 對於京都的閱讀,壽嶽章子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是一位氣息纖細優雅的女作家,她的「京都三部曲」給我留下了美好的閱讀記憶。 如果我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疊合對京都的感覺,我立馬會想到兩個人。一個女人,壽嶽章子,一個男人,田村正和。
  • 《金剛經》中的故事—佛陀十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
  • 祇園服務式公寓排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祇園,作為海南首個全服務住宅生活模式的地產項目,祇園文化體驗月的火熱開展,使全服務的概念已被眾多消費者所熟悉並且深入人心。祇園,不僅是區域位置、產品品質、景觀環境等是高端消費者購房的首選樓盤,更是將全服務的服務理念演繹得淋漓盡致。「以為人中心」的關懷理念貫穿於項目始終,從人的居住感受來精細造園,以達到人居舒適化的效果。
  • 有關樹神的幾個小故事
    今天讀到一則關於樹神的故事。一位比丘砍樹想為自己建茅舍,樹上住的女天神請求比丘不要砍,比丘不理會。
  • 京都「祇園祭」的8大看點、交通、日程全攻略
    每到7月,整個京都會被「祇園祭」的熱鬧氣氛所渲染,「鏗鏗鏘鏘(Konkonchikichin、Konchikichin)」由祇園囃子(日本祭典時的吹奏樂隊)以「鉦」等樂器敲奏成的曲調響徹耳畔。祇園祭以每年7月1日的「吉符入」儀式起頭,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祭典活動。其中,又以17日(前祭宵山)與24日(後祭山鉾巡行)為最大亮點。
  • 釋迦摩尼佛「度」彌勒的故事,告訴我們了什麼道理
    那時,佛在舍衛國,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共住在祇樹給孤獨園。一天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樣,在樹林中徐徐經行。當他走到一條小河邊的時候,聽到弟子們一陣熱烈的討論之聲。原來,有幾個年輕比丘正在河邊的一株大樹下,討論著財富的作用。
  • 『阿含經故事選』 85.勇者富樓那
    85.勇者富樓那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當六根接觸到令人喜歡的境界時,如果因此而生起歡喜讚嘆、貪愛染著,那麼,苦就會隨之而生了。所以我說,有喜悅的生起,就有苦的生起。  富樓那!六根在遇到令人喜歡的境界時,如果不生起歡喜讚嘆、貪愛染著,那麼,苦就不會隨之而生起。所以我說,喜的滅止,就是苦的滅止。  富樓那!以上是我給你的簡短教說,你想要到哪裡去專修呢?」  「世尊!我想到西部的輸盧那地方去。」
  • 佛經具足六種成就,學經就如同聽佛親說
    眾生要有信成就才能生起信心第二,聞成就。佛法是佛陀說的第五,處所成就。佛說法必有處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間,在人間說法比較多。比方說《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而《地藏菩薩本願經》則是在「忉利天」為母說法。這些佛說法的地方,都是佛陀根據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因緣果報而選擇的地點。這些地點就是佛說法的「處所因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