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鄉村老教師當著校長的面,把頒發給他的「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當場撕毀的消息,讓人心酸和無語。頒發榮譽證書是對老師的肯定,是好事,怎麼會反轉成這樣的結局呢?相信很多看到這則新聞的人,又開始對這位老教師口誅筆伐了!其實我用腳趾頭都可以想出一些人會說什麼。身為老師,怎麼就這麼點覺悟。老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怎麼能做出這樣的舉止!現在的老師比起以前的老師差遠了,只在乎索取和得到,從來不用心教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一般碰上這樣的人,我都懶得和他辯論。因為這種人我太了解了,有些人就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橫加指責。這種人在生活中往往有兩套行事準則,對自己一套對別人一套。嚴於律人,寬以待己是這類人的生活準則之一。我完全理解這位鄉村老教師的內心感受。精神的大帽子扣了一頂又一頂,但是就不解決實際生活上的困難,時間長了,內心難免有所怨氣。天底下所有的職業都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一點。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儘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本身就是任何工作做優秀的表現之一。沒必要把教育行業和教師這個群體上綱上線。追求高尚是每個人的底層嚮往之一,但你不能要求別人必須高尚。
教育當然需要追求一種精神,但是想要獲得一種鬆弛而持久的精神,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質和生活來支撐,要想讓每個老師靜下心來教育,就必須保證生活的桌子擺踏實。
總有一些人要求老師高尚,似乎高尚就要和貧窮劃上等號,如果老師談論物質就顯得庸俗,那麼請問,如果沒有物質的供養,精神從何而來?真正對鄉村教師的尊重,從來不只是停留在精神和口頭上的表揚,而是應該在精神和物質上進行雙重加持。
我上小學的年代,鄉村教育非常落後,身為鄉村教師的每一個人,不但要在平時上課,而且在休息時候還要負責種地。
印象中,我們小學班主任有一次獲得了教師節的優秀教師嘉獎。教育局給他獎勵了一袋大米。那幾天班主任特別高興,臉上都泛著光芒。在那個年代,大米在農村是一種稀罕物,只有過年和節日的時候才能吃上。我們明顯的可以感覺到,班主任在那段時間工作的更加認真,就像種地一樣,護理的更加精心。
我絕對相信,如果當時只是給他一張獲獎證書,他肯定沒有那麼高興,也不會有那麼足的幹勁。談論物質並不是一件俗氣的事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吃喝拉撒構成的,當一個人的生活處於困頓之中,物質的獎勵遠遠大於精神上的表揚,原因很簡單,人們往往缺什麼,才迫切的希望得到什麼。
在這個時代,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理直氣壯的談論物質和錢財,唯獨老師不能正大光明的談論這些,否則就是俗氣和道德底下。難怪很多老師調侃的說,我們不吃飯,我們喝西北風就可以活下去。
我們固然需要精神的認同,但是請不要忘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這麼簡單的道理,在高中思想政治第一課就有白紙黑字。對教師最高的獎賞,既要有精神上的認同,也要有物質上的激勵,這才是一個合情合理的獎勵,才是一個讓老師真正內心喜悅和勃發的獎勵。
前不久看中國某地學校,學期考試結束後,給學習優秀的孩子獎勵的不是獎狀,而是幾公斤肉。在照片上,我可以看到孩子眼神中的喜悅和驕傲,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家庭謀得了幾公斤豬肉,改善了幾天的家庭的生活。這種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生活品質的獎勵,其獲得的成就感遠遠大於一張證書。
我個人是為學校點讚的,我相信那些獲獎的孩子會繼續努力,而那些沒有獲獎的孩子也會以他們為榜樣。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家庭獲得改變,這種成就感遠遠大於他自己本身的榮譽。
鄉村教師代言人馬雲,是我最佩服的中國企業家,他就懂得對一個教師最高的尊重,就是既要有精神上的表揚,也要有物質上的鼓勵。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建立在物質層面上的精神表揚才是真正的尊重。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餓著肚子的園丁,也無法培育出飽滿的稻穗啊!請多給老師一定實惠 ,少畫一點大餅,畢竟他們也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畢竟他們也是一個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
親愛的讀者你覺得呢?歡迎留言交流。
來源:生態教育觀
今天看到新聞,說一位老教師將自己的「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當場撕毀。內心略有不平,所以寫下此文。就在去年過年回老家,還在父親的書櫃裡看到了這個「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精美的硬皮封面,很鄭重地擺放在書櫃的黃金位置。可以看出父親還是很重視的,我記得我當時也問了,這個榮譽證書有什麼用沒有,他說也沒有什麼用,就是個證明吧。我的父親,直到退休也沒有什麼職稱。想當年也是快要退休的時候,才勉強轉正,差點連公辦老師都沒法做,因為前二十多年,都是以民辦教師的身份,授課。父親出生於1953年,從高中畢業就開始在小學當老師,那時候只是民辦教師。記得我小時候,會跟著他去他們學校,他所教過的學校很多,這學期在這個鄉村,下學期或者下一年有可能在那個鄉村。有一個學期,我是跟著他就讀。記得冬天的夜晚特別地冷,大清早,天黑乎乎地,農村地鄉間小路,兩旁都是玉米稈,樹影婆娑,挺嚇人的。我坐在父親二八自行車的前面鐵桿子上,又是瞌睡、又是害怕。然後,騎著的車子,遇到一個溝,一下子車子倒了,我和父親都被摔了……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隱約還記得。記得中午的時候,我就跟著父親在小學校吃飯,學生和離家近的老師都回家吃飯,留在學校吃飯的老師,就輪流自己做飯。或者就在爐子上下點麵條。每個老師要輪流值班,不值班的時候,趕夜路也要回家,值班的話,就在住在偏僻又寂靜的學校。父親要打著手電筒去巡邏,我也要跟著,不然一個人留在宿舍也害怕……父親教了一輩子的書,但曾經很多年他的工資可以說捉襟見肘,和他一起當老師的一部分人,要麼辭職了,要麼升遷了,只有他一直當民辦教師二十多年,工資還不如我母親在家種蘋果、獼猴桃的收入。只是在農村,總是需要一份工作。而他,也習慣、喜歡他的工作。還好,臨退休轉正了,成為一位公辦的鄉村教師。退休了,還補發一個「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在他證書的旁邊,還保留著他幾本曾經的教案,每一學期都要重新寫好幾本。另一旁,便是相冊,裡面有他每學期和學生們、其他老師們的畢業合照,都是六年級學生畢業和全校老師的合照。他按照年份,學期,一個個排列下來,整了兩個大相冊……他教書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打罵過學生,但一副嚴肅的面孔,讓很多學生對他敬而遠之。但生活中,他又是個很軸的人,從來也不願意為了升遷、升職而去做一點工作,不願意低頭,不願意去求情,所以很多學期都把他調到比較遠的小學,他卻說無所謂。曾經也常為了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得罪領導,和校長吵過架、和上面的幹部吵過架。記得當年我還在廣州,幾次讓父母來廣州逛一趟,他總說沒空。後來有一天突然打電話說想來廣州,我就聯繫買票,讓他們過來。來了後,我和母親才知道,他又和新來的校長吵架了……還好,最後總算在退休前順利轉了公辦,脫離了民辦教師無名無份的尷尬局面。這對他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有時候想一想,他這一生,有他堅持的東西,雖然在外人來看,不值得。他在家也是不管家務、不懂做飯,所以不知家裡柴米油鹽貴,這要感謝家裡有我母親是個裡外能幹的人。不然,以他的工資,還不知日子過成什麼樣子……所以,今天看到新聞中這位老教師,當著校長的面,撕毀了「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我覺得一點都不奇怪。我突然就想起了,我父親當年好幾次和校長、教育上頭的幹部吵架的情形,一個在學生面前從來沒有脾氣的教師,卻往往在強權面前,在虛偽的大帽子面前,是能夠豁出去的。我又想起了,去年我翻看到那個他視若珍寶的「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的時候,我問這個有什麼用的時候,他的回答:「也沒什麼用,就是個榮譽」。他退休,無所謂了。但可想而知,為了生活、為了養家餬口的很多教師,還要扣這麼大一個帽子,多累!更多的鄉村教師,缺的不是「榮譽」,他們缺的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啊!默默無聞服務鄉村教育30年,他們缺的是真正的重視和真誠的關愛,而不是一個沒有「用」的證書!這個遠遠不如給個有實質意義的職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