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活力商都 活力商都 收錄於話題#文學天地46個
第二故鄉---不凍河
作者 竺元平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境內以不凍的河命名的村莊有兩個,其中一個為:今商都縣七臺鎮東北角享譽盛名的「不凍河水庫」,另一個就是距離七臺鎮西北100多公裡的「不凍河村」。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個不為大多數人知曉的較小的不凍河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不凍河,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它原屬烏蘭察布盟商都縣格化司臺鄉管轄,2003年合鄉並鎮劃歸了西井子鎮。別看這個小小的村落只有十幾戶人家,最多時的七八十年代也不過三十來戶,這個村卻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其中有一段動人的真實故事。小村莊裡勤勞,善良的人們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近百年來,世世代代與周邊蒙古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奏響了一曲曲讓後人難以忘懷的讚歌。
攝影:劉 勇
進入新世紀,村中人們勤勞致富,豐衣足食,積極響應黨的惠民政策,漸漸從一個小村落發展成為了一個集養畜、種植、加工為一體的機械化農莊,為建設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奮鬥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作出了努力。
我們先從不凍河這個村名說起,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初,為躲避自然災害及草原狼害,從北方蘇尼特草原遷來一戶蒙古族牧民,叫額爾登畢力格,這位勤勞的蒙古族漢子,帶著家眷,趕著勒勒車,邊走邊牧羊,從草原深處來到了這個水草豐美的地方,也不知道他走了多久,這一天來到了一條小河邊,看到這條小河清澈見底,流水潺潺,河邊草木蔥籠,鳥語花香,彩蝶飛舞,就停了下來,準備吃點兒乾糧,歇歇腿腳,當他俯下身子坐在河邊,隨意間喝了一口河水,突然發現這河水清涼甘甜,抬頭再看周圍的山川,東高西低,背靠山梁,南邊開闊,一條小河從東向西流向遠方。他眼前一亮,這正是牧民定居的極佳地方,於是他就在河邊打井試水,不到一年功夫趕來的牛羊膘肥體壯,從此這裡便有了炊煙狗叫。
光陰似箭,從四面八方來此定居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以這條一年四季,永不停流的小河為由,取村名「不凍河」。50年代初期,這裡還是蒙漢雜居,村民以養牧為主,同時也開闢荒地,種糧種樹,成為了商都縣北部一道蒙漢雜居的美麗風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政府的正確指引下,開始對這裡進行行政規劃,屬烏蘭察布盟商都縣管轄。大約在70年代末,村西劃歸了蘇尼特右旗新民公社,村東仍為商都縣轄區。
美麗富饒的不凍河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了蘇尼特草原的南端,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蒙漢同胞。由於這個村地處草原南端,受蒙古草原文化影響頗深,村民以養牧為主,熱情好客的蒙漢村民淳樸,善良,南來北往的皮毛商人路過該村,有吃有喝又能住,成了這裡遠近聞名的皮毛集散地。過往的人們一提到不凍河,無不絕口稱讚,蒙古族兄弟到了不凍河,張著嘴一個勁兒地「賽努」,「賽白努」。
1985年10月份,我應組織調動來到了不凍河,定居在這裡後,與這裡的村民和睦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我是一個民辦教師,土地剛剛開始承包到戶,未開墾的荒地到處可見,屬於那種人少地多的半農半牧性質,當地村民家家養羊,飲食文化也受蒙古族老鄉的影響,早點喝奶茶,羊肉是手把,不放調料鹽,吃時用手抓,不論是哪家,餓了不要怕,就是那時人們的生活寫照。那時候我還未結婚,單身住在辦公室,每年隆冬,到了「大、小雪」節氣之間,村民開始殺豬殺羊,幾乎家家宴請我吃殺豬菜,手把肉。如果幾家在同一天殺豬殺羊,我未去參加的另外幾家一定還要給我各送一份豐盛的殺豬菜。家長的熱情好客,使我的工作更加積極上進,幾年來,我的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及主管部門的肯定。工作定居的四年來,我幾乎參加過每家每戶的家宴,成為了我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不凍河,這個神奇的小村莊,水清天藍,植物覆蓋面廣,植被幾乎未遭半點破壞,到了夏秋季節,一進村綠油油的草原,一眼望不到邊。村莊四周除了牛羊,就是野花,幾乎看不到一個人,一派原生態的自然風光。
攝影:王海玲
春天,氣候雖說惡劣,沙塵暴不斷,但也掩飾不住「春風吹又生」的草原生機,廣闊的草原不知覺中冒出了嫩綠的小芽,成群的牛羊歡奔在村莊周圍,一派春意濃濃的田園風光在這裡得到了詮釋。
攝影:劉 勇
夏天,一陣小雨過後,水草豐滿,碧綠的蘇尼特草原將不凍河包圍的或隱或現,站在東山坡向遠處望去,彎彎的不凍河,就像一條飄帶灑落草原,偶爾看見幾個人影,那是牧羊的村民在灑脫地低音哼唱,羊鞭輕響,一幅草原風情畫展現了出來。
攝影:劉 勇
秋天,羊肥牛壯,收割莊稼的村民日夜忙碌,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這邊收割莊稼,那邊準備冬天牛羊的飼草,小鐮刀,大鐮刀,割草機隨處可見,道路上拉草的四輪車隆隆作響,車上滿載飼草迎著晚霞回到了村中,村裡屋頂也冒出了縷縷炊煙,不一會兒,牛羊回來了,恬靜的小村籠罩在一片暮氣中。
冬天,皚皚白雪覆蓋著寧靜的小山村,村邊的樹枝上掛滿小雪球,歡快的喜鵲飛上飛下,唱著喜慶的歌兒,清冽刺骨,晴空萬裡,在白雪如銀的映襯下,一幅壯麗的北國冬景圖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曾經紮根了四年的校園裡,那幾棵白楊樹,挺拔向上,對抗著西北風。那是我剛去不凍河,帶領孩子們栽下的小樹苗,如今30多年過去了,早已長成了參天大樹。雖說學校改制重組已人去舍空,但樹蔭下仍然有村中的老太太,老爺爺們在下面納涼搖扇,享受著新農村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悠悠歲月,思緒飛揚,不覺得離開第二故鄉已有30多年的光陰,回憶這30多年來所走過的路,更加激發了我對不凍河這個小山村的眷戀之情,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鄉,從中體會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給久別的遊子,留下多麼讓人留戀的遐想。
攝影:劉 勇
作者簡介
作者姓名:竺元平,1964年2月出生於商都縣一個小山村,1984年10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平時喜歡讀書並寫一些體會,目前曾在多家網絡平臺刊發十幾萬字的作品,被《海納百川文苑》平臺聘為副總主編,熱愛生活,嚮往未來。
編 輯/ 李 寧
審 核/ 錢 宏
原標題:《【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