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2021-01-09 澎湃新聞
【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2020-12-08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活力商都 活力商都 收錄於話題#文學天地46個

第二故鄉---不凍河

作者 竺元平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境內以不凍的河命名的村莊有兩個,其中一個為:今商都縣七臺鎮東北角享譽盛名的「不凍河水庫」,另一個就是距離七臺鎮西北100多公裡的「不凍河村」。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個不為大多數人知曉的較小的不凍河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不凍河,就是我的第二故鄉。它原屬烏蘭察布盟商都縣格化司臺鄉管轄,2003年合鄉並鎮劃歸了西井子鎮。別看這個小小的村落只有十幾戶人家,最多時的七八十年代也不過三十來戶,這個村卻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其中有一段動人的真實故事。小村莊裡勤勞,善良的人們繼承了先輩的優良傳統,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近百年來,世世代代與周邊蒙古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奏響了一曲曲讓後人難以忘懷的讚歌。

攝影:劉 勇

進入新世紀,村中人們勤勞致富,豐衣足食,積極響應黨的惠民政策,漸漸從一個小村落發展成為了一個集養畜、種植、加工為一體的機械化農莊,為建設繁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奮鬥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作出了努力。

我們先從不凍河這個村名說起,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初,為躲避自然災害及草原狼害,從北方蘇尼特草原遷來一戶蒙古族牧民,叫額爾登畢力格,這位勤勞的蒙古族漢子,帶著家眷,趕著勒勒車,邊走邊牧羊,從草原深處來到了這個水草豐美的地方,也不知道他走了多久,這一天來到了一條小河邊,看到這條小河清澈見底,流水潺潺,河邊草木蔥籠,鳥語花香,彩蝶飛舞,就停了下來,準備吃點兒乾糧,歇歇腿腳,當他俯下身子坐在河邊,隨意間喝了一口河水,突然發現這河水清涼甘甜,抬頭再看周圍的山川,東高西低,背靠山梁,南邊開闊,一條小河從東向西流向遠方。他眼前一亮,這正是牧民定居的極佳地方,於是他就在河邊打井試水,不到一年功夫趕來的牛羊膘肥體壯,從此這裡便有了炊煙狗叫。

光陰似箭,從四面八方來此定居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以這條一年四季,永不停流的小河為由,取村名「不凍河」。50年代初期,這裡還是蒙漢雜居,村民以養牧為主,同時也開闢荒地,種糧種樹,成為了商都縣北部一道蒙漢雜居的美麗風景。隨著社會的進步,在政府的正確指引下,開始對這裡進行行政規劃,屬烏蘭察布盟商都縣管轄。大約在70年代末,村西劃歸了蘇尼特右旗新民公社,村東仍為商都縣轄區。

美麗富饒的不凍河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了蘇尼特草原的南端,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蒙漢同胞。由於這個村地處草原南端,受蒙古草原文化影響頗深,村民以養牧為主,熱情好客的蒙漢村民淳樸,善良,南來北往的皮毛商人路過該村,有吃有喝又能住,成了這裡遠近聞名的皮毛集散地。過往的人們一提到不凍河,無不絕口稱讚,蒙古族兄弟到了不凍河,張著嘴一個勁兒地「賽努」,「賽白努」。

1985年10月份,我應組織調動來到了不凍河,定居在這裡後,與這裡的村民和睦相處,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我是一個民辦教師,土地剛剛開始承包到戶,未開墾的荒地到處可見,屬於那種人少地多的半農半牧性質,當地村民家家養羊,飲食文化也受蒙古族老鄉的影響,早點喝奶茶,羊肉是手把,不放調料鹽,吃時用手抓,不論是哪家,餓了不要怕,就是那時人們的生活寫照。那時候我還未結婚,單身住在辦公室,每年隆冬,到了「大、小雪」節氣之間,村民開始殺豬殺羊,幾乎家家宴請我吃殺豬菜,手把肉。如果幾家在同一天殺豬殺羊,我未去參加的另外幾家一定還要給我各送一份豐盛的殺豬菜。家長的熱情好客,使我的工作更加積極上進,幾年來,我的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及主管部門的肯定。工作定居的四年來,我幾乎參加過每家每戶的家宴,成為了我一生難以忘懷的記憶。

不凍河,這個神奇的小村莊,水清天藍,植物覆蓋面廣,植被幾乎未遭半點破壞,到了夏秋季節,一進村綠油油的草原,一眼望不到邊。村莊四周除了牛羊,就是野花,幾乎看不到一個人,一派原生態的自然風光。

攝影:王海玲

春天,氣候雖說惡劣,沙塵暴不斷,但也掩飾不住「春風吹又生」的草原生機,廣闊的草原不知覺中冒出了嫩綠的小芽,成群的牛羊歡奔在村莊周圍,一派春意濃濃的田園風光在這裡得到了詮釋。

攝影:劉 勇

夏天,一陣小雨過後,水草豐滿,碧綠的蘇尼特草原將不凍河包圍的或隱或現,站在東山坡向遠處望去,彎彎的不凍河,就像一條飄帶灑落草原,偶爾看見幾個人影,那是牧羊的村民在灑脫地低音哼唱,羊鞭輕響,一幅草原風情畫展現了出來。

攝影:劉 勇

秋天,羊肥牛壯,收割莊稼的村民日夜忙碌,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這邊收割莊稼,那邊準備冬天牛羊的飼草,小鐮刀,大鐮刀,割草機隨處可見,道路上拉草的四輪車隆隆作響,車上滿載飼草迎著晚霞回到了村中,村裡屋頂也冒出了縷縷炊煙,不一會兒,牛羊回來了,恬靜的小村籠罩在一片暮氣中。

冬天,皚皚白雪覆蓋著寧靜的小山村,村邊的樹枝上掛滿小雪球,歡快的喜鵲飛上飛下,唱著喜慶的歌兒,清冽刺骨,晴空萬裡,在白雪如銀的映襯下,一幅壯麗的北國冬景圖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曾經紮根了四年的校園裡,那幾棵白楊樹,挺拔向上,對抗著西北風。那是我剛去不凍河,帶領孩子們栽下的小樹苗,如今30多年過去了,早已長成了參天大樹。雖說學校改制重組已人去舍空,但樹蔭下仍然有村中的老太太,老爺爺們在下面納涼搖扇,享受著新農村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悠悠歲月,思緒飛揚,不覺得離開第二故鄉已有30多年的光陰,回憶這30多年來所走過的路,更加激發了我對不凍河這個小山村的眷戀之情,有朝一日還要重返故鄉,從中體會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新農村給久別的遊子,留下多麼讓人留戀的遐想。

攝影:劉 勇

作者簡介

作者姓名:竺元平,1964年2月出生於商都縣一個小山村,1984年10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平時喜歡讀書並寫一些體會,目前曾在多家網絡平臺刊發十幾萬字的作品,被《海納百川文苑》平臺聘為副總主編,熱愛生活,嚮往未來。

編 輯/ 李 寧

審 核/ 錢 宏

原標題:《【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文學天地】古驛七臺
    【文學天地】古驛七臺 2020-05-10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奇「不凍河」 零下40多攝氏度不結冰
    這是11月20日拍攝的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的「不凍河」。「不凍河」位於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是哈拉哈河的一段長約20公裡的河段,該河段嚴冬從不封凍,被稱為「不凍河」。據地質專家考證,這裡集聚著豐富的地熱資源,流經此地的河流,在嚴冬零下40多攝氏度的氣溫下也不結冰,故形成這一奇特的景觀。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這是11月20日拍攝的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境內的「不凍河」。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這是11月20日拍攝的「不凍河」河畔冬景。
  • 童話阿爾山:數九寒天流水淙淙 人間奇蹟不凍河
    【點睛】不凍河從三潭峽到金江溝林場附近長約20公裡,隆冬,清澈的不凍河與岸邊的霧凇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延續十公裡,於是被人們稱為「十裡畫廊」。 不凍河是距阿爾山市溫泉街74公裡處哈拉哈河中段的一段河流,數九寒天中卻從不封凍,河岸邊白雪霧凇一派寒冷的北國風光,而河中河水暢流自然,敲擊著岸邊冰塊叮咚作響。
  • 【文學天地】我的故鄉巴達木圖
    原創 活力商都 活力商都我的故鄉巴達木圖(作者:郝秀英 哈斯巴特爾)一、嘎查的發展商都縣十八頃鎮巴達木圖嘎查是本縣唯一的純牧業嘎查,也是本縣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位於縣城東三十公裡處的蓮花山南麓
  • 冬季奇觀:不凍河出現大冰盤
    原標題:冬季奇觀:不凍河出現大冰盤   近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的西郊河畔,有一個碩大的圓形冰盤漂浮在河面上。
  • 回歸故鄉,與文學重逢
    但他仍藏著一個文學夢,文學始終是他心中的「故鄉」。張同道是河北邯鄲人,他的故鄉和片中劉震雲的故鄉很像,有麥子、玉米,「很慚愧沒有用文學的方式表達故鄉的人和事。」張同道不希望讓遺憾繼續,「每個曾經熱愛文學的人都不會把文學忘掉,通過紀錄片表達文學的精神世界也是圓自己的夢。」2012年莫言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為中國文學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給張同道重圓文學夢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
  • 《文學的故鄉》|冰雪覆蓋的北極村,成為她文學脈絡的根芽
    好像是耕耘方寸土地,要把每一個地方都爬疏細膩,在遲子建的圖書面前,爬疏得尤其仔細,才看到了扉頁印製的清秀的女子,和有些放肆的籤名,想來她的精神是自由的,字如其人,心無牢籠天地寬。因為遲子建,認識了一批讀書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也成為燈迷中的一員。遲子建因在正月十五出生,家人為她取小名喚作「迎燈」,熱心的讀者稱呼自己為「燈迷」,有時候又為諧音「燈謎」,稱遲子建為「遲子」,別樣親切。《文學的故鄉》中,遲子再回故鄉,並說了一句「北極村的女兒回來了」,讓讀者兼觀眾的我們倍感親切。
  • 特區夢:故鄉與第二故鄉
    特區便是我的故鄉,與其說是在特區的生活,不如說是我的全部生活,我在汕頭經濟特區出生,在珠海經濟特區謀生。我的童年至青少年間長在榕江畔,學在練江岸。那片豐饒卻不甚富裕的紅土地,教會了我清貧而頑強地成長。我總記得驕陽下,父親賣力地打穀子那瘦弱與汗流浹背的背影,那疲累的喘息,連喝水都手抖的情景;幾位姐姐勞累歸家後,雙手血痂洗不了衣服的情景;每次農忙節後在地面上赤腳攤曬、翻鏟稻穀腳底板燙得紅腫的情景……那是80後90初這代鄉下人成長的共同記憶!從稚嫩到青少的歲月,我踏著田野的青草與稻香成長,故鄉也在成長。
  • 呼倫貝爾不凍河零下40度不結冰是怎麼回事?氣溫再低也是流水潺潺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呼倫貝爾不凍河零下40度不結冰是怎麼回事?氣溫再低也是流水潺潺 呼倫貝爾不凍河零下40度不結冰,專家:地熱資源豐富
  • 「天水文學」阿蘭達嘎尼布/故鄉
    天水文學 │501期寫作 創造 交流享美好人生天水文學 ┃ 讓文學走出天水01思鄉阿蘭達嘎尼布02故鄉當我寫下故鄉兩個字的時候有撕心裂肺的疼離開故鄉多年,在都市裡為生活打拼當鄉親找我辦事,無力幫扶當失望的眼神看我,轉頭離去我是不懂感恩的人,沒有情感的人。
  • 故鄉
    可見這一主題概括既不揭露、也不批判,只呈現「希望」。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光村圖書出版社的《故鄉》所在的國語教授單元,其單元目標為「適應環境而生」。通過《故鄉》呈現今昔對比,人事變遷,強調在環境改變的情況下,人可以懷著希望,繼續好好生活。而且,不只囿於往昔,很多時候會聯繫自己現實的生活變遷,學生參與感非常強烈。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阿來:文學是生活的體現,我把她寫進書裡
    張同道主編的《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避開宏大的敘事方式,以個人採訪講述的形式,再現了6位茅盾文學獎得主故鄉與生活,作品與故鄉之間的千絲萬縷: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劉震雲的延津世界,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
  • 從故鄉出發走向廣博的文學世界
    從故鄉出發走向廣博的文學世界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8年12月26日 10:43 來源:文藝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本報訊 11月17
  • 《時代文學》2014年度獎揭曉 紅柯憑藉《故鄉》獲特別獎
    紅柯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故鄉》對他有特殊的意義,這自己在發表首篇文學作品30年後首次寫故鄉渭北高原,也是對去世父母的一個紀念。他告訴大眾網記者,《中國農村調查》是寫實,寫自己的生活,寫原生態,不瞎編亂造,正是這種真實才使得作品有田野調查之嚴謹質樸,敘事冷靜客觀,引人深思。
  • 【文學天地】草原城打工
    【文學天地】草原城打工 2020-04-26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莊園文學下午茶 著名作家畢飛宇:最天然的環境,就是故鄉
    「蘇北少年」畢飛宇就這樣被迎入活動主題:「作品裡的故鄉——畢飛宇x阿多尼斯從都對話」。阿多尼斯不在現場,他以他的詩歌代為出席。這位著名的敘利亞詩人去年9月來過從都。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對話。從青年時期便離開家鄉的詩人阿多尼斯和小說家畢飛宇,熱忱於在作品中書寫對故鄉的記憶。相似的是,他們對故鄉的感受並不全然是美好的,甚至趨向「叛逆」。
  • 「文學改變了我的人生」——來自李白故鄉的作家曹發明
    在無數個採訪中,他透著奔忙的腳步,多少次收集素材時,忙與累都不會掩去他臉上的笑容……1963年2月3日,曹發明出生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唐朝大詩人李白的第二故鄉)的自來水廠。從小父母把他寄養在和縣石跋河姚頭生產隊鄉下奶奶家。和縣是歷史名城,古稱為歷陽,後改為和州,1911年,和州改為和縣。
  • 內蒙古不凍河驚現巨型冰盤自轉!
    「內蒙古不凍河上巨型冰盤自轉」在微博衝上熱搜,而出現這一罕見奇觀的內蒙古根河市,正是中國的「冷極」。
  • 第二故鄉的小故事
    ,吃黃河灘區高梁喝黃河水在黃河細沙襁褓中長大,這裡有我的親人,有我最熟悉的家園,故鄉牽掛著我,我永遠懷念著故鄉。五十八年前,我來到深山老林任教,這裡群山環抱,交通閉塞,文化教育落後,七山一水二分田,群眾生活十分艱苦,但這是一片熱土,人好、山美、水清、林茂,在我工作的十幾年裡,山區人民教我做人做事,他們艱苦奮鬥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鼓勵著我,我幾乎走遍了轄區的溝溝坎坎,和同事們一道,為山區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的中學畢業生,為山區的教育事業做了點工作,一九七三年我調離時,滿含熱淚,一步一回頭,當初我離開故鄉時的情景
  • 【文學天地】五元理髮師
    【文學天地】五元理髮師 2020-06-02 0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