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鄉出發走向廣博的文學世界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故鄉出發走向廣博的文學世界 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8年12月26日 10:43 來源:文藝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本報訊 11月1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協會、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承辦的「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打開阿來的作品,我只感到藏區撲面而來。」鐵凝在開幕致辭中說,閱讀阿來的作品,我們會想到蒼茫的群山以及隱藏在群山之中的村莊。

關鍵詞:鐵凝;寫作;阿來;作品;漢學家

作者簡介:

  本報訊 11月1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協會、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承辦的「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主持開幕式。中國作協副主席、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侯志明,以及陳安娜、李莎等來自瑞典、美國、德國、英國的14位漢學專家和20餘位國內學者參加活動。

  「打開阿來的作品,我只感到藏區撲面而來。」鐵凝在開幕致辭中說,閱讀阿來的作品,我們會想到蒼茫的群山以及隱藏在群山之中的村莊。因為《塵埃落定》《格薩爾王》《瞻對》《機村史詩》以及一系列精巧別致的短篇小說,嘉絨藏區不斷在文字與時間中顯影,活潑生動地展現出它的過去與現在,以及與我們共享的同一個未來。阿來所書寫的藏區對於我們來說或許是邊地,但是對於阿來來說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嘉絨藏區是阿來大部分故事的發生地,也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總和;是人生觀,也是方法論;是情之所系,也是心之所在。他的思考沉澱在他的小說、散文和詩歌裡,而這思考本身又會推動著他向更廣闊、更浩大的地方走去。

  鐵凝談到,民族、自然、文化等等這些都是讀者進入阿來文學世界的路標,但阿來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阿來作品的真正落腳點仍是中國,以及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普普通通的人。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中國作家穿越紛繁複雜的信息與各式各樣的觀點的洪流,以文學的方式建立與國家的血肉聯繫、創造史詩的努力。舉辦這次研討會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借阿來的作品重新認識那個生機勃勃的中國,也可以由此討論種種重要而有趣的話題,譬如地域、民族給一個作家的寫作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史詩在今天的文學書寫中有著怎樣的新的可能性,一個中國作家可以給世界文學提供怎樣的經驗等。

  「阿來是一位在精神層面上和文本形式上都具有創造性的開拓者,是一位給我們提供了精神建構的作家,一位跨文化的卓越寫作者。」吉狄馬加說,阿來作品研討會沒有在他的故鄉阿壩舉辦,而是選擇在北京召開,這清晰地告訴我們,在地理意義上似乎有中心和邊緣的區分。但是,對於文學和精神創造而言,中心和邊緣都是相對的,某一個人的文字將改變我們對邊緣所下的定義。那片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為阿來的創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背景,而阿來用自己手中的筆為這片土地營造了一個詩意而廣闊的文學世界。

  「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這三個詞比較完整地概括了阿來的創作歷程和創作特點。」莫言談到,中國很多作家都經歷了跟阿來同樣的創作實踐,就是從寫自己家鄉的一方土地開始,由此慢慢地深入、擴大,最終讓這個地方通向世界。阿來小說具有「博物」特質,展示出作家對大自然的熱愛,使作品顯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更加具有自然的氣息。如果世界文學是一個百花園的話,那阿來的創作應該是這個百花園當中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一朵。阿來作品的思想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彰顯出來,會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他的寶貴。

  陳安娜代表與會外國專家學者致辭時說,阿來的短篇小說普遍有一種寂靜的美感。他在短篇小說中營造出一種夢幻的不同於平凡世界的場域,將奇異的事情表現於自然空間中。

  阿來的《成都物候記》《一滴水經過麗江》《大地的階梯》《人是出發點,也是目的地》和《讓巖石告訴我們》5部散文集,近日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開幕式現場舉行了五卷本《阿來散文集》揭幕儀式,鐵凝、莫言、麥家以及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共同為阿來新書揭幕。

  開幕式後,與會作家、評論家、漢學家、翻譯家圍繞阿來的作品進行了主題研討。大家談到,阿來的寫作聚焦藏區,但他又一直從非常大的文明視角來看待故鄉生活。這種文本上的大文明視角,不只是一種主題性的理念,重要的是一種時間和空間在敘事中形成的氛圍。他的文學世界非常豐富、遼闊,也在不斷打破著各種疆域和界限。有漢學家談到,阿來的作品為外國讀者帶來了充滿生命多樣性又具有世界普遍意義的藏地世界。越來越多的漢學家關注《塵埃落定》等小說,並注重從審美性的角度對阿來作品進行分析。

  在研討會最後,阿來作了答謝發言。他說,寫這些作品,首先是要回答自己內心的問題。「因為現成的知識系統沒有提供可以解決我的那些問題的辦法,我自己通過寫作解決更簡單,用文學的方式進入到社會生活當中。」

  (宋 晗)

相關焦點

  • 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文化入超:長期以來的無奈現實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卻只成就了5部國內作品走向國際中國文學界在與世界同行溝通、交往的過程中,也在嘗試著逐步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恰恰是這些文學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深層信息和特徵,需要加以推介。」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何建明說:「整體來說,中國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數量就國內出版的文學作品數量來說是非常小的,而國內對國外文學的推薦、出版力度相對要大得多。」他舉例說,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國作品,而促成走向國際的中國作品只有5部。
  • 回歸故鄉,與文學重逢
    莫言曾說:「作家的故鄉並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過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這裡有我們兒時的童年生活,構建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故鄉是我們的「根」。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文學是作家的創作成果,造就作家生活的土地於是就成了「文學的故鄉」。
  • 品讀|耀眼的是青春的精神——讀陳統奎《從故鄉出發 從世界回來》
    在我看來,《從故鄉出發 從世界回來》是一冊以冒險和成長為主題的書。開創火山村荔枝品牌時,果農的洩氣與擔憂、村民的非議、氣候變暖、暴雨侵襲、颱風猛烈都是人力不能左右的因素。蓋「花梨之家」民宿,資金的難以籌措。面對這些困難,陳統奎有無奈、掙扎,更有深深的反思。不管哪一種情緒,都被陳統奎真誠的訴說牽繫著。
  • 《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阿來:文學是生活的體現,我把她寫進書裡
    張同道主編的《文學的故鄉訪談錄》,避開宏大的敘事方式,以個人採訪講述的形式,再現了6位茅盾文學獎得主故鄉與生活,作品與故鄉之間的千絲萬縷: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賈平凹的商州鄉村,劉震雲的延津世界,阿來的嘉絨藏區,遲子建的冰雪北國,畢飛宇的蘇北水鄉。
  • 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後,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文聯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誕生。該獎旨在繼承和發揚丁玲矢志不渝為人民寫作的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獎勵和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此獎每3年評選一次,至2018年已舉辦十屆,共獎勵兩地文學專著480部。
  • 《文學的故鄉》|冰雪覆蓋的北極村,成為她文學脈絡的根芽
    我大學讀書時的2007年到2011年,趕上了遲子建老師文學創作的井噴期和成熟期,一邊讀一邊比較,一邊比較一邊嚮往著遙遠的極北童話世界,2007年就暢想著,如果有一天能夠去到這個文學作品中精靈躍動的地方,那該多好。
  • 香洲文藝 | 用一場文學的饕餮盛宴,從春天出發!
    「叩問自己 追溯歷史」小說創作文學沙龍從春天出發>2月16日下午,野狸島海韻城春意盎然,新華書店書笙館書香正濃,珠海市文學界眾多知名作家和一大批文學愛好者聚集於此——從春天出發:「叩問自己 追溯歷史」小說創作文學沙龍在作家詩人們才思噴湧和激情碰撞中熱烈展開。
  • 金科散文集《他鄉絮語》序:故鄉——人生清晨出發的地方
    寫故鄉也就是寫自己的出發地,地理的出發地和情感的出發地。有些看起來平平常常,娓娓道來,波瀾不驚,但往往都是作者記憶中最為深刻、最為綿軟的部分,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無不觸動著作者最為敏感和脆弱的神經。我能想像出金科坐在電腦前輸入這些文字的時候,心情的激越興奮和起伏輾轉。而且每有所得,他都喜愛投給故鄉的報刊,濃濃的故鄉情結,不言而喻。
  • 「天水文學」阿蘭達嘎尼布/故鄉
    天水文學 │501期寫作 創造 交流享美好人生天水文學 ┃ 讓文學走出天水01思鄉阿蘭達嘎尼布02故鄉當我寫下故鄉兩個字的時候有撕心裂肺的疼離開故鄉多年,在都市裡為生活打拼當鄉親找我辦事,無力幫扶當失望的眼神看我,轉頭離去我是不懂感恩的人,沒有情感的人。
  • 賈樟柯:快50歲了,回到故鄉,我把電影和文學帶回來
    「世界改變得太慢了。」  2016年,賈樟柯說,他開始對知識精英無止境的內耗感到疲倦。  那年底,他離開北京,回到故鄉汾陽。他希望這樣的距離能夠讓自己獲得認識這個世界新的維度。  賈樟柯宣布,最新電影《一個村莊的文學》開機。  「快50歲了,回到故鄉,我把電影和文學帶回來。」他說。  北青藝評:還挺好奇你會怎麼去拍《一個村莊的文學》的。  賈樟柯:《一個村莊的文學》我覺得它既是一個蓄謀已久的電影又是一個意外。為什麼說蓄謀已久呢?
  • 從諾貝爾文學獎出發 以文學的方式對話世界
    對寧夏的讀者來說,格麗克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因一場精彩的文學對話,拉近了這位站在國際文壇頂端的女詩人和普通讀者的距離。11月7日,距離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時間一個月後,「黃河與世界視域下的諾貝爾文學——諾貝爾文學獎:詩歌的翻譯、傳播與鑑賞」活動在自治區圖書館舉行,兩位非常了解格麗克的文學工作者來到銀川,與本土作家、詩人展開了一場銀川與世界的文學對話。
  • 阿英獨具特色的研究風格,視野廣闊、高瞻遠矚——廣博性
    阿英是一位求知慾很強的學者,最初學習的是土木工程,卻走上了文學研究的道路, 而又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研究,這與他對文學的深深熱愛和渴求探索新領域的求知慾有著極大的聯繫。土木工程縱觀阿英的涉獵範圍,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藝術研究這些領域都有他的一席之地。僅就中國近代文學來說,又包括作品研究、作家研究、文獻學研 究、文學史研究。
  • 紅星大家|吉狄馬加:讓詩歌走向世界,我們該怎麼做?
    最近幾年,吉狄馬加一直致力於做一件大事:讓中國詩歌走向世界。他先後推動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成都國際詩歌周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名片,其關於「成都,詩歌與光明湧現的城池」這一觀點,更是引發多國參會詩人共鳴。如今,計劃今年十月舉辦的2020成都國際詩歌周,如何確保國際性?吉狄馬加為何鍾情於在詩歌中返鄉?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文化作為,有何思考?
  • 【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文學天地】第二故鄉---不凍河 2020-12-08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故鄉
    關於故鄉的文學、藝術作品有很多,但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最為難忘的當屬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故鄉》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不但為我們國人所熟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因為自1953年起,《故鄉》被選入日本初三國語教材後,就一直為日本人所熟讀,迅兒和閏土,宏兒和水生,還有楊二嫂是中日兩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共同的人物形象。《故鄉》其作品本身也已成為中日兩國共享的教科書範本。
  • 天一閣聯名廣博打造寧波文化伴手禮
    10月17日,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與廣博集團於浙江省書展開幕之際,在國際會展中心發布了多款聯名新品。同時,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莊立臻女士和廣博集團總經理王君平先生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表示將從文具領域啟航,為「中國讀書人」打造專屬的文具產品及關聯產品,合力開發天一閣這個有著濃厚歷史底蘊的本土IP。
  • 《時代文學》2014年度獎揭曉 紅柯憑藉《故鄉》獲特別獎
    其中,紅柯憑藉《故鄉》斬獲特別獎,次仁羅布等7位作家獲得小說獎,大眾日報原記者徐少林以《中國農村調查》摘得紀實文學獎,詩歌獎則分別被風言與阿華收入囊中。  紅柯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故鄉》對他有特殊的意義,這自己在發表首篇文學作品30年後首次寫故鄉渭北高原,也是對去世父母的一個紀念。
  • 中考高分作文:帶著______出發(7篇)
    文學的沙灘上躺著偌大的沙石貝殼,我懷著一份愛的情懷,感恩的心情,好好珍藏。文學之畔,我帶著文學的魅力前進;生命之堤,我攜文學的誘惑出發!多麼熟悉的聲音,這聲音立刻將我的思緒牽向了我那遠處的故鄉。帶著那份眷戀出發,我來到夢中的故鄉。我無法忘記那令我魂牽夢繞的彎彎小河,那潺潺的流水,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鄉野之音。總記得,孩童時與小夥伴們一起在河水嬉戲的情景,那份快樂至今難以忘懷。
  • 第五屆琦君文學獎:我們怎樣理解歷史和書寫故鄉?
    今年的獲獎作品似乎也暗合這種歷史感,李敬澤的《<黍離>——它的作者,這偉大的正典詩人》將時間拉回到文學起源處的《詩經》,關注一首作品在歷代「層累」的解釋中如何變成千迴百轉的典故,又如何在多次闡釋中成為一種民族氣質,《故宮六百年》則歷數六百年紫禁城的前世今生。
  • 面對信息碎片化——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經典意蘊厚重,背後有深厚的語言、文化傳統支撐,經典浩瀚廣博,營造獨成一體的意義世界有經典意識的創作者,若能熱情踏入生活溪流,用心感悟生活,傳達獨特體驗和思考,比此前任何時代都更容易找到知音實現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躍升,需要創作者有創建龐大結構的能力,有雄心為人類燭照現實,激發生命,為仰望星空架起望遠鏡,貢獻獨特聲響和色彩當今時代,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