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廖奔為著名作家張承志頒獎。 劉蓉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魯融冰 通訊員 李璞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2月10日,在丁玲的家鄉常德市,她的讀者、敬仰者從全國各地追隨而來,以文學之名聚集,以信仰之名堅守,在掌聲與鮮花匯成的旋律中,共同見證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和以往不同,這個地方性獎項,從本屆起正式成為全國性文學大獎。
當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讀獲獎者名單,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廖奔出席活動。本屆丁玲文學獎小說類、散文類、詩歌類、文學評論類「成就獎」分別由著名作家王蒙、張承志、湯養宗、張炯獲得;葉兆言、彭程、江非、南帆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類「作品獎」;付秀瑩、朝顏、江汀、張定浩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4個門類「新銳獎」。
1 從地方走向全國,致敬文學巨匠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是我國唯一獲得過史達林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坎坷的女革命者。她用自己的作品為女性搖旗吶喊、與時代抗爭,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毛主席曾經稱讚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後,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文聯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誕生。該獎旨在繼承和發揚丁玲矢志不渝為人民寫作的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獎勵和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此獎每3年評選一次,至2018年已舉辦十屆,共獎勵兩地文學專著480部。
毋庸置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丁玲作出了無法取代的貢獻。她從沅澧流域出發,奔向大江大河,其文學成就和人格力量,讓她成為一個超越了性別的大寫的「人」,至今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因此,「丁玲不僅是常德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成為長期以來文學創作者們共同的心聲。
為將丁玲文學獎辦成全國性獎項,常德市高度重視,2019年對原《丁玲文學獎評獎條例》中的評獎周期、獎項設置、評獎機構等進行修訂,並從本屆起,正式面向全國徵集作品。在丁玲誕辰115周年之際,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評選活動在北京啟動,由《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小說選刊》四家學術支持單位組織開展各門類評選工作,經過初評、複評、終評,最終評出成就獎4名、作品獎12名、新銳獎12名。
讓丁玲文學獎突破小域局限,開放走向全國,這是對文學巨匠丁玲最好的致敬。《小說選刊》雜誌社副主編李雲雷認為,在這強有力的舉措下,大家一定能把20世紀文學的精神、丁玲的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2 從地方走向全國,打造文學高地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丁玲文學獎首次作為全國性獎項,讓各地名家紛至沓來,如眾星捧月般,推動中國文學樹立起又一個典範。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優秀作家作品,至此有了新的高地。
「在20世紀中國人民大革命中,人們不會忘記著名的女革命家丁玲、著名的大作家丁玲。我本人對丁玲和她所出生的湖南常德也充滿了崇敬之情。」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小說類「成就獎」獲得者、人民藝術家王蒙,特意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他說:把丁玲文學獎授予我,我深感榮幸,也願意繼承丁玲的遺志,把自己的文學創作、文學事業做得更好。
散文類「成就獎」得主張承志說道:「丁玲先生一生經歷那麼多苦難、誤解,直到百年之時,她不是一件件回數自己的苦,而是堅持志向與初衷,以作品高聲喊出內心的誓言。這個誓言是什麼?我把這個問題留給自己,作為她的讀者和追隨者,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本屆詩歌類「成就獎」獲得者湯養宗,其作品在反覆衝擊語言表達邊界的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對話性,通過個體生命在詩歌語言中的敞開,不斷開掘精神世界,探尋真正的詩性。他感言,丁玲就是一部打開的大書,值得後來人細細品讀。今後將以自己更加勤奮的創作回報時代、回報社會,並以此向文學大師丁玲致敬。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阿來,此次憑藉《水杉,一種樹的故事》一文,獲散文類「作品獎」。評委點評道:「作品針腳綿密,描寫細膩,敘述舒緩,梳理了水杉的前世與今生,勾聯了歷史與現實,表現了對於自然與人生的關注與思考,透露出詩意而透徹的文學內質,顯示出高遠而寬廣的歷史眼光。阿來尋找水杉,也就是尋找一個中國人在文化上重新覺醒、重新發現世界的故事。」
青年作家渡瀾現為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她坦言,從小喜歡並敬重丁玲,但一直不知道有丁玲文學獎的存在。作為本屆小說類新銳獎獲得者之一,渡瀾謙虛地說:「對一個新人來說,這無疑是莫大的鼓勵。感謝曾經在寫作路上幫過我的人,希望自己今後也能成為一個能幫到別人的人。」
丁玲文學獎的升格,也讓常德本土作家感觸良多。曾獲第九屆丁玲文學獎的常德作家伍中正告訴記者,雖說今後獲獎難度增大,但我們努力的空間也更大,只有寫出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的作品,讓常德文學走得更高更遠,才無愧於腳下這片熱土。
常德青年作家秦羽墨表示,丁玲文學獎的改革,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名家來到常德,增加共同交流的機會,不僅能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還為自己的文學創作帶來更多的激勵與鞭策。同時,不少常德作家也希望,今後丁玲文學獎在作品徵集、評選等機制上得到進一步完善。
3 從地方走向全國,彰顯「開放」胸襟
從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蘭」,到宋玉的「燕翩翩其辭歸兮」;從陶淵明的「武陵人捕魚為業」,到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兩千多年來,常德就是優秀文藝作品的謳歌之地、創作之地、盛產之地,其地方文化也是湖湘文化中特色鮮明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常德大力推進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成為這一發展戰略的先行使者。
常德市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加大文化產業投放資金,引導本土文學人才搞創作,充分運用常德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地方文化品牌,並利用經貿及招商引資活動、舉辦重大體育賽事、旅遊文化節慶等活動平臺,組織輸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精品。同時,加強與美國、日本、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和聯繫,對外文化交流取得實質性進展。常德鼓書、常德絲弦、常德漢劇及米粉、茶葉等常德地域文化,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臺,大大提高了「桃花源裡的城市」知名度。
其中,在丁玲文學研究方面,由常德市文學界發起成立的「中國丁玲研究會」,現已舉辦了14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圍繞「丁玲與新時期」、「丁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等主題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先後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等海內外的近百名學者參與,並催生出一大批學術論文在全國學術刊物發表,目前已結集出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2本。這些丁玲研究成果在全國乃至海外產生廣泛影響,推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發展。
常德還積極組織丁玲研究學術講座,設立「丁玲講堂」,邀請著名作家來常進行詩詞、散文、小說創作講座,以及開展各類讀書分享會;為紀念丁玲、宣傳丁玲文學作品,在傳統節日舉辦「走進丁玲故鄉」文學採風暨新年音樂會、「情系丁玲·書香常德」新春詩會、「丁玲故裡·情滿中秋」音樂朗誦會、「緬懷丁玲」清明掃墓等文化活動。
正值青春年華,丁玲從沅澧大地出發,一路筆撒豪情,結出奇美的花。若干年後的今天,她的追隨者向心而行,為了中國文學的燦爛明天,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