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2021-01-07 華聲在線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廖奔為著名作家張承志頒獎。 劉蓉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魯融冰 通訊員 李璞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12月10日,在丁玲的家鄉常德市,她的讀者、敬仰者從全國各地追隨而來,以文學之名聚集,以信仰之名堅守,在掌聲與鮮花匯成的旋律中,共同見證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和以往不同,這個地方性獎項,從本屆起正式成為全國性文學大獎。

當晚,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讀獲獎者名單,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廖奔出席活動。本屆丁玲文學獎小說類、散文類、詩歌類、文學評論類「成就獎」分別由著名作家王蒙、張承志、湯養宗、張炯獲得;葉兆言、彭程、江非、南帆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類「作品獎」;付秀瑩、朝顏、江汀、張定浩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4個門類「新銳獎」。

1 從地方走向全國,致敬文學巨匠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是我國唯一獲得過史達林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坎坷的女革命者。她用自己的作品為女性搖旗吶喊、與時代抗爭,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毛主席曾經稱讚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後,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文聯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誕生。該獎旨在繼承和發揚丁玲矢志不渝為人民寫作的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獎勵和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此獎每3年評選一次,至2018年已舉辦十屆,共獎勵兩地文學專著480部。

毋庸置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丁玲作出了無法取代的貢獻。她從沅澧流域出發,奔向大江大河,其文學成就和人格力量,讓她成為一個超越了性別的大寫的「人」,至今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因此,「丁玲不僅是常德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成為長期以來文學創作者們共同的心聲。

為將丁玲文學獎辦成全國性獎項,常德市高度重視,2019年對原《丁玲文學獎評獎條例》中的評獎周期、獎項設置、評獎機構等進行修訂,並從本屆起,正式面向全國徵集作品。在丁玲誕辰115周年之際,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評選活動在北京啟動,由《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小說選刊》四家學術支持單位組織開展各門類評選工作,經過初評、複評、終評,最終評出成就獎4名、作品獎12名、新銳獎12名。

讓丁玲文學獎突破小域局限,開放走向全國,這是對文學巨匠丁玲最好的致敬。《小說選刊》雜誌社副主編李雲雷認為,在這強有力的舉措下,大家一定能把20世紀文學的精神、丁玲的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2 從地方走向全國,打造文學高地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丁玲文學獎首次作為全國性獎項,讓各地名家紛至沓來,如眾星捧月般,推動中國文學樹立起又一個典範。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優秀作家作品,至此有了新的高地。

「在20世紀中國人民大革命中,人們不會忘記著名的女革命家丁玲、著名的大作家丁玲。我本人對丁玲和她所出生的湖南常德也充滿了崇敬之情。」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小說類「成就獎」獲得者、人民藝術家王蒙,特意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他說:把丁玲文學獎授予我,我深感榮幸,也願意繼承丁玲的遺志,把自己的文學創作、文學事業做得更好。

散文類「成就獎」得主張承志說道:「丁玲先生一生經歷那麼多苦難、誤解,直到百年之時,她不是一件件回數自己的苦,而是堅持志向與初衷,以作品高聲喊出內心的誓言。這個誓言是什麼?我把這個問題留給自己,作為她的讀者和追隨者,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本屆詩歌類「成就獎」獲得者湯養宗,其作品在反覆衝擊語言表達邊界的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對話性,通過個體生命在詩歌語言中的敞開,不斷開掘精神世界,探尋真正的詩性。他感言,丁玲就是一部打開的大書,值得後來人細細品讀。今後將以自己更加勤奮的創作回報時代、回報社會,並以此向文學大師丁玲致敬。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阿來,此次憑藉《水杉,一種樹的故事》一文,獲散文類「作品獎」。評委點評道:「作品針腳綿密,描寫細膩,敘述舒緩,梳理了水杉的前世與今生,勾聯了歷史與現實,表現了對於自然與人生的關注與思考,透露出詩意而透徹的文學內質,顯示出高遠而寬廣的歷史眼光。阿來尋找水杉,也就是尋找一個中國人在文化上重新覺醒、重新發現世界的故事。」

青年作家渡瀾現為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她坦言,從小喜歡並敬重丁玲,但一直不知道有丁玲文學獎的存在。作為本屆小說類新銳獎獲得者之一,渡瀾謙虛地說:「對一個新人來說,這無疑是莫大的鼓勵。感謝曾經在寫作路上幫過我的人,希望自己今後也能成為一個能幫到別人的人。」

丁玲文學獎的升格,也讓常德本土作家感觸良多。曾獲第九屆丁玲文學獎的常德作家伍中正告訴記者,雖說今後獲獎難度增大,但我們努力的空間也更大,只有寫出更多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的作品,讓常德文學走得更高更遠,才無愧於腳下這片熱土。

常德青年作家秦羽墨表示,丁玲文學獎的改革,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名家來到常德,增加共同交流的機會,不僅能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還為自己的文學創作帶來更多的激勵與鞭策。同時,不少常德作家也希望,今後丁玲文學獎在作品徵集、評選等機制上得到進一步完善。

3 從地方走向全國,彰顯「開放」胸襟

從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蘭」,到宋玉的「燕翩翩其辭歸兮」;從陶淵明的「武陵人捕魚為業」,到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雲上」……兩千多年來,常德就是優秀文藝作品的謳歌之地、創作之地、盛產之地,其地方文化也是湖湘文化中特色鮮明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常德大力推進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成為這一發展戰略的先行使者。

常德市制定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加大文化產業投放資金,引導本土文學人才搞創作,充分運用常德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地方文化品牌,並利用經貿及招商引資活動、舉辦重大體育賽事、旅遊文化節慶等活動平臺,組織輸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精品。同時,加強與美國、日本、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和聯繫,對外文化交流取得實質性進展。常德鼓書、常德絲弦、常德漢劇及米粉、茶葉等常德地域文化,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臺,大大提高了「桃花源裡的城市」知名度。

其中,在丁玲文學研究方面,由常德市文學界發起成立的「中國丁玲研究會」,現已舉辦了14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圍繞「丁玲與新時期」、「丁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等主題開展了廣泛的國際交流,先後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等海內外的近百名學者參與,並催生出一大批學術論文在全國學術刊物發表,目前已結集出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2本。這些丁玲研究成果在全國乃至海外產生廣泛影響,推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發展。

常德還積極組織丁玲研究學術講座,設立「丁玲講堂」,邀請著名作家來常進行詩詞、散文、小說創作講座,以及開展各類讀書分享會;為紀念丁玲、宣傳丁玲文學作品,在傳統節日舉辦「走進丁玲故鄉」文學採風暨新年音樂會、「情系丁玲·書香常德」新春詩會、「丁玲故裡·情滿中秋」音樂朗誦會、「緬懷丁玲」清明掃墓等文化活動。

正值青春年華,丁玲從沅澧大地出發,一路筆撒豪情,結出奇美的花。若干年後的今天,她的追隨者向心而行,為了中國文學的燦爛明天,再出發。

相關焦點

  • 尋找水杉,重新發現世界阿來散文作品獲丁玲文學獎
    為了紀念丁玲,1987年3月,由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常德丁玲文學創作促進會具體組織實施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設立。2020年12月10日晚,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湖南常德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布獲獎作者名單。
  • 內蒙古作家安寧、渡瀾獲丁玲文學獎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1日電(李國棟) 12月10日,內蒙古作家安寧、渡瀾分獲第11屆丁玲文學獎散文類新銳獎和小說類新銳獎。頒獎現場(右二為安寧,左三渡瀾)據了解,安寧系80後,現任教於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一級作家,主要從事散文創作,任內蒙古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 歷時3年寫完《他鄉》她如何拿下丁玲文學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發,獲獎作者包括著名作家王蒙、阿來、葉兆言等。其中,女作家付秀瑩憑藉小說《他鄉》摘得「新銳獎」。《他鄉》是付秀瑩歷時3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對她而言,這是花費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打磨出的作品,而女主角翟小梨,也代表著自己所了解的一部分青年知識女性。
  • 丁玲被捕後,沈從文冒死相救,為何反遭出獄的丁玲痛罵和絕交?
    在局勢緊張的年代,投身文學運動的丁玲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得知消息後的沈從文為解救丁玲,曾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奔波,甚至前往南京數十趟,請求達官貴人相助。確定胡也頻被捕無疑後,沈從文先是安頓好丁玲母子,而後立馬寫信給胡適、蔡元培等德高望重的名人請求他們公開發言,甚至還親自前往南京,請求一些國民黨內身處要職的人,希望可以幫助胡也頻;光是南京之行,沈從文就去了無數遍。無奈的是:特殊年代人人自危,因為局勢緊張,沈從文的奔走最終無果。
  • 丁玲曾對沈從文《記丁玲》一書非常不滿(圖)
    最近在查閱良友文學叢書出版廣告時也有發現,沈從文的《記丁玲》和丁玲的《母親》列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種,在同一書頁廣告上出現,如果丁玲拿到良友版的《母親》,她就知道沈從文寫了這本書)。我遵照你的囑咐,曾在北京向適夷同志了解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將根據可靠的史實(根據報上的資料),講一講左聯方面營救你的經過,如蔡元培、楊杏佛等的通電,營救會的組織,招待記者的談話,楊杏佛的被害,魯迅的關懷,特別是在魯迅先生影響下通過出版《母親》以及發動各文字雜誌大刊你的照片和文章來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鬥爭。用這些正面資料來否定《記丁玲》書中的不實之辭,不知尊意以為如何?」
  • 內蒙古作家安寧和渡瀾師生同獲丁玲文學獎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10日電(富麗娟)12月10日,來自內蒙古大學的青年作家安寧和渡瀾,現為師生的他們同獲第11屆丁玲文學獎。其中,安寧榮獲散文類新銳獎,渡瀾榮獲小說類新銳獎。安寧是80後知名作家,主要從事散文創作,現任教於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一級作家,內蒙古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 丁玲情史中有沈從文?55年後,丁玲發文怒斥:貪生怕死的膽小鬼
    「文學洛神」蕭紅,以文學的抽象踐行著感情的浪漫,拋夫棄子,與蕭軍私奔,與蕭軍結婚後又與端木蕻良三人合住,再嫁端木,後因病且遭誤診,留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的遺憾,飄然而逝,堪稱驚天動地。
  • 全國名刊編輯齊聚澧縣把脈「常德文學」
    紅網時刻常德11月27日訊(記者 鄭江暉)1980年,《桃花源》雜誌誕生,它匯集了文壇巨匠,星光熠熠,曾刊發了丁玲、康濯、蔣子龍、莫應豐、王蒙、莫言、古華、葉蔚林、劉心武、韓少功、陶少鴻等一大批名家作品,也培養了一大批常德本土文學新人和優秀作家。
  • 丁玲如何描寫彭德懷: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我們或許能從女作家丁玲的筆下,更加近距離地感受當年彭德懷元帥的人格魅力。   1936年12月中旬,彭德懷指揮的西徵軍司令部駐在定邊的紹溝沿,這時,著名女作家丁玲從上海十裡洋場來到了紹溝沿。自紅軍抵陝北後,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從全國各地來到了陝北黃土高原,丁玲就是這樣到陝北的。   丁玲在馮雪峰的安排下,於1936年11月中旬來到了保安。
  • 感情生活豐富的女作家丁玲,與丈夫在獄中生下女兒,女兒如何了
    有一個女作家的風流就給人帶來非常大的爭議,她就是丁玲。丁玲的感情生活丁玲的感情生活,在民國時期,也引來了一些作家的嘲諷,比如沈從文在得知她與一個小十幾歲的男子結婚時,在小說裡寫了這樣一段話來嘲諷她:「這年紀丁玲只需要一張男人的嘴唇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一個男子,這生活才能使她十分快樂。」
  • 上海為什麼需要文學藝術翻譯獎?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據介紹,此次設立的「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七律:觀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感懷
    劉經平七律:觀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感懷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於2020年12月10日晚在常德市文化館演播廳舉行。祝賀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者!詩詞新銳獎獲得者感言:常德是一個非常令人神往的地方,他說常德是:桃花源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
  • 丁玲:在獄中3年,同叛徒嫌疑人同床共枕,獄中產下一名女嬰
    丁玲正是這樣一個女人,在她一生中發生的多次愛情,像是每個人都被她愚弄,也像是都愚弄了她。荒唐之愛:三人行丁玲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母親在包辦婚姻下與旁人結為連理。然而,這個女人卻夾在新舊兩種思想中無可適從,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和過去所受教育兩面夾擊,她最終也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
  • 臨澧縣啟動2019「丁玲講壇」暨「名作家進校園」活動
    4月1日下午,臨澧縣2019「丁玲講壇」暨「名作家進校園」活動在縣丁玲學校正式啟動。本次活動邀請了朱零、商震、文吉兒3位作家來臨講學。朱零代表《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向縣丁玲學校贈書。商震、文吉兒圍繞「讀書能讓聰明的人更有智慧」「青春文學作品的特點」等主題,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寫作心得。作家簡介朱零:現任《中國校園文學》總策劃、運營總監,全國文學報刊聯盟執行秘書長。
  • 丁玲在西湖邊的柏拉圖三角戀·都市快報
    丁玲是最紅色的文人,卷進政治很深。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她也是《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作者,是一百年前最潮的女性。丁玲曾經有過的叛逆、純真,是今天的人難以想像的——她不僅是流浪少女,還差點去當電影明星;她敢於批評當時延安的婦女問題(並因此獲罪),也敢追求小她13歲的丈夫陳明。 新出版的《丁玲傳》作者是丁玲晚年的最後一任秘書王增如與王的丈夫李向東。
  • 隨他們去吧 我丁玲就是丁玲
    殘酷的政治運動在他心中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直到現在他還擔心有人要整丁玲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丁玲反問我:我們兩個行不行呢?」12年前。每逢周末下午,該書的整理者查振科都會去北京木樨地的一所老式公寓。「我帶去錄音機,陳老也備了一臺。他一邊口述,一邊沉醉在往事當中。」查振科強調了「沉醉」二字。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中國文壇向來有成型作家提攜後學青年的傳統,五四之後風氣尤甚,於是沈從文選擇了寫信向鬱達夫等知名作家求助。鬱達夫年長沈從文6歲,於1913年赴日留學,在日期間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組建了文學團體「創造社」,並出版了開「自敘傳小說」風氣之先的小說集《沉淪》,1922年回國後被公認為五四新文學的代表人物。
  • 理智看待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在現場,中國作協設立專區,搭建「中國作家館」,展示「走出去」的當代中國文學成果,並通過多種形式的作家活動,向海外出版商推廣中國當代文學。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聲調很高,而「走出去」的步伐與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仍不相稱。客觀看待目前中國文學「走出去」所取得的成績,並從中查找不足,儘早尋覓解決之策,成為作家和出版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 丁玲與沈從文為什麼反目?
    前不久剛剛讀完張新穎的《沈從文的後半生》,巧的是接下來馬上又看到了大百科全書出版的《丁玲傳》,作者之一是丁玲生前最後一任秘書,應該很有史料價值。序言中已直言不諱說了人是複雜的,中國革命是複雜而難巨的,丁玲因而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其中丁玲與沈從文的反目,作為《丁玲傳》的作者,儘量以公允口氣敘述,各打五十大板,又為雙方申辯一番。這段公案見諸許多文章書籍,可見身為名人,死亡也無法讓傳聞消停。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