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曾對沈從文《記丁玲》一書非常不滿(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丁玲

  沈從文

  趙家璧

  良友出版社出版的《記丁玲》

  趙家璧先生為《記丁玲》一書出版費盡周折,1998年去世之前,或許都沒有意識到身處在沈從文、丁玲這兩位新文學家的「文壇公案」中,確實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也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身份

  丁玲對沈從文《記丁玲》一書非常不滿

  1933年5月14日,丁玲女士失蹤與被捕的消息在上海灘各報刊先後披露。作為丁玲的好友,身處青島大學的沈從文此時並沒有沉默,他先後寫了《丁玲女士失蹤》(創作於5月25日,原載《大公報》文學副刊第二百八十四期)、《丁玲女士被捕》(創作於6月4日,原載《獨立評論》第五十二、五十三期合刊),為丁玲的遭遇大聲疾呼,猛力抨擊國民政府對作家的這種措施:「對於作家秘密逮捕秘密解決的手段,不是一個明智的手段。作家沒有一個兵,又沒有什麼黨,他既只是用筆造成他的罪過在前,似乎也只能用筆寫些什麼抗議於後」。

  當傳言丁玲遇害之後,沈從文寫下了《記丁玲女士》,分二十一節連載於1933年7月24日至12月18日的《國聞周報》(第十卷第二十九至第五十期)。1934年1月,《記丁玲女士》結集出版時更名為《記丁玲》,列入趙家璧主編的「良友文學叢書」第十種出版。《記丁玲》單行本與之前連載的《記丁玲女士》相比,有很大程度的「刪改」,這種刪改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意識形態管控。

  丁玲1936年9月從南京逃出,先後到達上海、西安、保安、延安等地,之後她成為解放區文學創作中重要的女作家,毛澤東稱她為「昔日文將軍,今日武小姐」。1957年「丁陳反黨集團」定案後,丁玲下放北大荒勞動改造,成為被打擊與排擠的重點作家。「文革」結束後,1978年丁玲很快復出。復出之後的丁玲成為研究者們青睞的對象,海外漢學界研究者也特別關注到有關丁玲的傳記文字《記丁玲》。

  1979年8月中旬,日本漢學家中島碧女士偕同丈夫中島長文拜訪丁玲,詢問丁玲生平中的相關細節,並帶著《記丁玲》、《記丁玲續集》兩書(香港某書店根據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1939年9月出版的普及本翻印)。據丁玲年譜的整理者、丁玲晚年秘書王增如女士說,這是丁玲第一次看到沈從文寫的有關自己的書(但施蟄存堅信,丁玲早在三四十年代應該看過。最近在查閱良友文學叢書出版廣告時也有發現,沈從文的《記丁玲》和丁玲的《母親》列為良友文學叢書之一種,在同一書頁廣告上出現,如果丁玲拿到良友版的《母親》,她就知道沈從文寫了這本書)。不看無所謂,看了之後讓丁老太太很生氣,她在中島碧贈書上批註了一百二十七條(陳漱渝:《乾涸的清泉——丁玲與沈從文的分歧所在》,《人物》1990年第五期),並於1980年借《詩刊》發表胡也頻詩歌的契機,寫了《也頻與革命》一文。

  此文中,丁玲繼續發揮對沈從文的「不滿」,認為《記丁玲》這本書「原來這是一部編得很拙劣的『小說』,是在1933年我被國民黨綁架,社會上傳說我死了之後,1933年寫成、1934年在上海灘印刷發售的」,「作者在書中提到胡也頻和我與革命的關係時,毫無顧忌,信筆編撰。」當然,她在此文中還評價了沈從文,說他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市儈,站在高岸上品評在洶湧波濤中奮戰的英雄們的高貴紳士是無法理解他的。這種人的面孔,內心,我們在幾十年的生活經歷和數千年的文學遺產中見過不少,是不足為奇的。」(丁玲:《也頻與革命》,《詩刊》1980年第3期)

  沈從文看到丁玲回應文章亦很生氣

  3月下旬,沈從文的侄兒、木刻家黃永玉把登載丁玲《也頻與革命》的該期《詩刊》送給沈從文過目。讀了丁玲的文章之後沈從文亦很生氣,在同一時期(1980年3月至1982年間)給徐遲、凌宇等人的信中,他對丁玲的這種評價自己的態度與方式大為光火,這裡僅摘錄1980年他給徐遲的覆信:

  當然還有「反面」的,也值得欣賞,即《詩刊》三月份上中國「最偉大女作家」罵我的文章,不僅出人意外,也為我料想不到。真像過去魯迅所說:「冷不防從背後殺來一刀」,狠得可怕!乍一看來,用心極深,措辭極險。但是略加分析,則使人發笑,特別是有人問及她這文章用意時,她支吾其詞,答非所問,無從正面作出回答。她廿年來受的委屈,來自何方,難道自己不明明白白?囔也不敢囔一聲,自有難言苦衷。卻找我來出氣,可見聰明過人處。(《1980年7月2日沈從文復徐遲信》)

  沈從文認為,丁玲拿自己開刀主要在於「我無權無勢,且明白我的性格,絕對不會和她爭是非」。圍繞《記丁玲》一書,沈從文、丁玲多年的老友情感徹底粉碎,這就是80年代著名的「《記丁玲》風波」。

  丁玲與沈從文矛盾的公開,形成80年代初期文壇的一段公案,夾在這兩人中間其實有一個人,就是《記丁玲》、《記丁玲續集》的主要責任編輯、著名的出版家趙家璧。

  趙家璧是《記丁玲》一書的「見證人」

  趙家璧是徐志摩的學生,三十年代上海光華大學畢業後,即進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讓他在出版界「一炮打響」的是他策劃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叢書,這為中國新文學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史料。此時,處在「《記丁玲》風波」這場文壇公案的中間,他如何對待兩位老友的態度?

  《記丁玲》1934年得以單行本正式出版,是通過趙家璧之手進入良友圖書系列出版的。據巴金《懷念從文》一文透露,這部書稿是趙家璧通過巴金向沈從文高價組稿而得,「他願意出高價得到這部『好書』,希望我幫忙,不讓別人把稿子拿走。」

  原本打算以《國聞周報》的刊載為底本出版單行本,沒想到國民政府的文化審查非常嚴厲,審查下來被刪去一萬多字。對這個刪節,趙家璧非常清楚,他在《記丁玲》末頁加了《編者語》:「沈從文先生所著《記丁玲》一稿,原文較本書所發表者多三萬餘字,敘至1932年為止,因特種原因,目前未克全部發表,特誌數語,以告讀者。」

  之後1939年9月,良友圖書復興印刷公司承接1934年1月版本,以《記丁玲續集》形式出版下部,得以讓《記丁玲女士》這個原刊本得以復原。趙家璧還對《記丁玲》有自己的評價:「丁玲女士的一生,可以說只有作者沈從文先生知道得最清楚。本書從丁玲的故鄉和她的父母寫起,作者特有的那支生花妙筆,把一個衝破了舊家庭束縛到大都市裡來追求光明的新女性,活現在讀者的眼前。是中國新聞運動以來第一部最完美的傳記文學」(趙修慧:《趙家璧與沈從文》)。可以說,從組稿到出版費盡的周折,趙家璧都是《記丁玲》的「見證人」。

  趙家璧與丁玲

  丁玲1979年八九月閱讀《記丁玲》、《記丁玲續集》之後,曾與趙家璧有過碰面,當面交談過有關《記丁玲》的她的態度。趙家璧在這之後的1980年1月24日曾給丁玲寫過一信,具體談了自己當年編輯《記丁玲》的「失誤」,算是對丁玲的道歉。同時,趙家璧還答應從正面來宣揚當時左聯對丁玲的「營救」,從而印證沈從文《記丁玲》一書中確有不實之辭:

  「那天和你談話時,你對《記丁玲》很有意見。早知如此,我就不應該出版。但文章早已在《國聞周報》連續發表了。我準備寫的文章中將不提這兩本書。我遵照你的囑咐,曾在北京向適夷同志了解了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將根據可靠的史實(根據報上的資料),講一講左聯方面營救你的經過,如蔡元培、楊杏佛等的通電,營救會的組織,招待記者的談話,楊杏佛的被害,魯迅的關懷,特別是在魯迅先生影響下通過出版《母親》以及發動各文字雜誌大刊你的照片和文章來向國民黨反動派進行的鬥爭。用這些正面資料來否定《記丁玲》書中的不實之辭,不知尊意以為如何?」

  趙家璧之後寫作的文章,名字叫做《重見丁玲話當年——<母親>出版的前前後後》,刊載於四月份的《文匯增刊》。1月27日,丁玲給趙家璧回信,其中涉及《記丁玲》:

  你對《記丁玲》的態度和辦法,我覺得很好。我的確想寫一篇文章逐點加以改正。而且應該在沈從文在世的時候,否則後人會說沈從文以為你死了(他寫這書時正是謠傳我已經死去),胡謅了你一頓;你又在他死了後才來改正,為什麼不在他活著的時候呢?可是我真正覺得他近三十年來還是倒黴的。其實他整個一生是一個可憐可笑的人物。

  這無疑給正打算寫作史料回憶性文章的趙家璧很大「壓力」。寫作《重見丁玲話當年》這篇文章時,他顯得非常謹慎,為相關細節問題與丁玲在書信中直接請教,「為鄭重起見,請別人代抄一份,今天掛號奉呈」,「如有不妥或應增刪之處,請不客氣地斧正」(1980年2月4日致丁玲信)。

  與此同時,為了慎重起見,趙家璧還把這篇文章初稿寄給當事人樓適夷審閱,「請他提些寶貴意見」。當丁玲沒有表示出對這篇文章的關注時,趙家璧趕緊寫第二封信詢問丁玲,對自己的寫作表達出不自信,「我是不會寫文章的,僅從編輯出版者的角度,記下一些史料而已。如果認為不妥或者應增應刪之處,請毫不客氣地告訴我」。(1980年2月16日致丁玲信)從3月13日趙家璧給丁玲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丁玲確實對趙的史料文字進行了修正改寫,「基本上根據你的意見作了修改」。

  趙家璧與沈從文

  其實,趙家璧和沈從文也是多年的好友。沈從文是徐志摩的好友,而趙家璧是徐志摩的學生,沈從文的書在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經手之人正是趙家璧,《記丁玲》一書的出版也不例外。

  從1979年9月21日沈從文致趙家璧的長信可以看出,這封長達2000多字計13頁的信件,沈洋洋灑灑談及志摩生前種種事,耐心回答老朋友的「問詢」。收到沈從文長信的趙家璧很高興,「對我這個久久渴望知道老友近況的人,真如來了一場傾盆大雨,反覆讀了三四遍,感慨何止萬千?」從這些文字中也可以看出沈、趙之間深厚的友情。

  趙家璧建議此時沈從文應該先編輯《沈從文選集》,「希望你快快把《選集》編出來」。因擔心沈從文手頭可能部分書籍已失去,趙家璧還自告奮勇答應提供部分書籍,「我自己藏有良友版《從文小說習作選》和初版刪節本的《記丁玲》。你如需要,我可以借你用。上海圖書館藏有良友版《記丁玲》前後兩冊的平裝本,必要時,我也可以替你設法」(1979年10月9日致沈從文)。但是,正是在收到沈從文9月21日給自己的信,趙家璧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把這封信轉給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看過,陳以沈從文信件中涉及徐志摩生平事跡,在香港把這封信予以全文發表。

  1980年3月21日,沈從文給趙家璧信,「為免得身後小是小非傳播,深盼將前信中涉及志摩先生事部分,託由蟄存兄代為收回處理,免得家中老伴為難。」沈從文3月末為此事專門給施蟄存寫信,其中內附二信,一封給許傑,另一封則給趙家璧。此信中,沈從文談到:

  近聞丁玲在好幾種刊物上大罵我四十年前文章對彼與也頻有褻瀆處,尚未得詳內容,據聞重在澄清。似意外,亦意中。廿年委屈,出於何人?明明白白,實在眼前,竟視若無睹。而四十年前為之奔走,不顧危難,知其事如兄等還活著的人並不少。只圖自己站穩立場,不妨盡老朋友暫成一「墊腳石」,亦可謂聰敏絕頂到家矣。

  趙家璧自知透露私人信件給第三者,這種行為是對不起沈從文的,他趕忙於4月12日向沈從文寫道歉信,「我對此事,總感內疚,只得向你請罪」。趙家璧理解沈從文當時的「處境」,覺得沈從文過多談論文學、文壇人事對沈回歸文壇很不利。其實,沈從文有這種心理擔憂,正是因為丁玲發表在《詩刊》上的《也頻與革命》引發的「《記丁玲》風波」。

  沈從文4月1日至趙瑞蕻信談及《詩刊》已經收到,顯然在給施蟄存信時,他只是聽說了「傳聞」,應該是3月底才看到《詩刊》上那篇爭議文章。相繼地,4月6日致青年研究者凌宇,4月7日致老友徐盈,4月上旬復青年研究者邵華強,6月17日復老友張香還,6月25日致沈虎雛、張之佩夫婦等信中,沈從文無法掩飾內心的反感與衝動。

  夾縫中的趙家璧如何處理?

  作為當事人的趙家璧,此時如何來處理這一事情呢?在趙家璧看來,自己和沈從文有近五十年的「交情」,他希望沈從文放心,「我們這些三十年代以來的過來人,老朋友,你是完全可以放心」。他向沈從文透露了寫作《重見丁玲話當年》過程中故意迴避《記丁玲》細節:「我最近寫了篇關於丁玲同志的編輯憶舊,未提大作《記丁玲》,她似乎對此書有意見。《詩刊》上已有一篇提到一些,諒已見到。」

  趙家璧希望沈從文理解自己的「處境」,雖然寫作三四十年代新文學的有關回憶錄,但面對爭議性的問題,包括《記丁玲》等的問題時,丁玲曾告誡他應該注意,「近代有些史料,可悲的是有許多都是為自己搽脂抹粉樹碑立傳,有意篡改歷史的文章,對異己者則肆加毀謗,或無視其人,盡力貶壓」(《1980年1月27日致趙家璧》)。

  趙家璧害怕自己追述30年代出版界相關話題,從某種程度上被某些人認為是為自己的出版生涯「樹碑立傳」或「搽脂抹粉」,所以儘量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對沈從文的這篇已經引起爭議的《記丁玲》,他只好隻字未提,一句「她似乎對此書有意見」可以看出趙家璧面對丁玲感到的「政治壓力」。

  前面已經提及,趙家璧曾有意幫助沈從文提供出版《沈從文選集》的「參考書」,包括《從文小說習作選》、《記丁玲》、《記丁玲續集》,但從《沈從文全集》1980年書信中我們發現:沈從文獲得這些書的途徑並不來自趙家璧的「幫助」,而是來自香港、美國友人的提供。或許,趙家璧想到丁玲的《也頻與革命》,立即想起丁玲曾經的「告誡」。趙家璧畢竟屬於共和國文藝體制中的人,與丁玲不僅是朋友關係,背後還有明顯的上下級關係,他時刻感到來自丁玲的政治威壓。他與沈從文的關係是不同的,趙家璧認為自己和沈從文的關係是老編輯與老作者,顯得更加隨和。

  從這個意義上講,趙家璧在信件往來中與沈從文的交談就顯得隨意。而與丁玲的書信文字中,明顯感覺到趙家璧的嚴重不自信。儘管沈從文獲得香港、美國友人的幫助,拿到了《記丁玲》、《記丁玲續集》的版本,他仍舊毫不留情地把這兩本書抽離自己的選集,1986年花城、香港三聯聯合版《沈從文文集》中沒有對此收錄。他甚至給美國學者金介甫寫信,談及《記丁玲》、《記丁玲續集》:「這書在中國卅年前就被燒毀,現在雖有機會重印,已不打量重印。你的朋友熟人,以後若有研究她的,煩你轉告一下我的希望,最好不用我的那本『極壞小說』,免得她感到受損害」。

  趙家璧先生1998年去世,離開人世之前或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層關係的「背後」,身處在沈從文、丁玲這兩位新文學家的「文壇公案」中,確實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也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身份。

  據趙家璧女兒趙修慧女士回憶,沈從文去世之後,他的父親曾擬寫懷念沈從文文章,但可惜的是,他那時因生病住院留下殘稿,內有「沈從文在中國文壇的遭遇,並不比徐志摩順利多少」的字樣。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趙家璧對沈從文的崇敬,是來自老朋友的感情。從1935年6月見面後至沈從文去世,趙家璧、沈從文相交時間長達50多年,他都把沈從文當做自己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所以他才在丁玲、沈從文的「文壇公案」中,對沈從文表現出如此平靜的態度,這亦是老友之間一種來自心底的信任。

  我想,作為趙家璧的老朋友,沈從文應該是能夠理解他的。畢竟,沈從文已經不屬於文藝界中人士,丁玲這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跟他沒有任何等級關係,也無法對其施加其他方面的「壓力」。

  ◎袁洪權 本文作者袁洪權,文學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文藝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料與現代思想史研究,兼及共和國歷史與文化

相關焦點

  • 丁玲與沈從文為什麼反目?
    前不久剛剛讀完張新穎的《沈從文的後半生》,巧的是接下來馬上又看到了大百科全書出版的《丁玲傳》,作者之一是丁玲生前最後一任秘書,應該很有史料價值。序言中已直言不諱說了人是複雜的,中國革命是複雜而難巨的,丁玲因而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其中丁玲與沈從文的反目,作為《丁玲傳》的作者,儘量以公允口氣敘述,各打五十大板,又為雙方申辯一番。這段公案見諸許多文章書籍,可見身為名人,死亡也無法讓傳聞消停。
  • 丁玲被捕後,沈從文冒死相救,為何反遭出獄的丁玲痛罵和絕交?
    胡也頻是福建福州人,比沈從文小一歲,曾因家境艱危兩度輟學,15歲時曾在金銀首飾鋪當過兩年學徒;後來家境轉好,才在1920年春天又進了上海浦東中學讀書,而後輾轉北平,因偶然機會參與了《北京·民眾文藝》的編輯工作,正式與文學結緣。
  • 丁玲情史中有沈從文?55年後,丁玲發文怒斥:貪生怕死的膽小鬼
    李輝英在《記沈從文》中記載沈從文與丁玲、胡也頻的關係時說:「他們可以三人共眠一床,而不感到男女有別。他們可以共飲一碗豆汁,嚼上幾套燒餅、果子,而打發了一頓餐食。有了錢,你的就是我的,全然不分彼此;沒有錢,躲在屋中聊閒天,擺布了歲月;興致來時,逛北海,遊遊中山公園。又三個人同趨同步,形影不離。」
  • 沈從文幫過丁玲那麼多,丁後來為何不幫落難的沈,還要大罵他?
    1931年1月7日,在武漢大學任教的沈從文回到了上海,和好朋友丁玲、胡也頻重聚在了一起。他們三個人之間的友誼,早就在文壇引起了不小風波,並且夾雜著一點三角戀愛的色彩。作家李輝英曾在《記沈從文》中這樣描述道:他們可以三人共眠一床,而不感到男女有別。他們可以共飲一碗豆汁,嚼上幾套燒餅、果子,而打發了一頓餐食。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鬱達夫拉著沈從文下館子吃了一頓好的,沈從文則對鬱達夫傾吐了自己的遭遇以及理想。分別前,鬱達夫將吃飯找回錢給了沈從文。沈從文還不知道,鬱達夫雖然是一個成名作家,但他生活也非常窘迫,這五塊錢還是他提前預支的稿費。
  • 隨他們去吧 我丁玲就是丁玲
    殘酷的政治運動在他心中留下的陰影揮之不去,直到現在他還擔心有人要整丁玲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圖)「丁玲反問我:我們兩個行不行呢?」12年前。每逢周末下午,該書的整理者查振科都會去北京木樨地的一所老式公寓。「我帶去錄音機,陳老也備了一臺。他一邊口述,一邊沉醉在往事當中。」查振科強調了「沉醉」二字。
  • 丁玲在西湖邊的柏拉圖三角戀·都市快報
    丁玲是最紅色的文人,卷進政治很深。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她也是《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作者,是一百年前最潮的女性。丁玲曾經有過的叛逆、純真,是今天的人難以想像的——她不僅是流浪少女,還差點去當電影明星;她敢於批評當時延安的婦女問題(並因此獲罪),也敢追求小她13歲的丈夫陳明。 新出版的《丁玲傳》作者是丁玲晚年的最後一任秘書王增如與王的丈夫李向東。
  • 七律:觀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感懷
    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佳構雅和!我一塊磚拋出去引來這麼多佳玉,甚感榮幸,在此一併謝謝各位老師的辛勞付出,謝謝了!劉經平七律:觀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感懷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於2020年12月10日晚在常德市文化館演播廳舉行。祝賀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者!詩詞新銳獎獲得者感言:常德是一個非常令人神往的地方,他說常德是:桃花源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
  • 民國才女丁玲:愛上兩個人,那就三人同居
    她是民國才女,是第一個抵達延安的文人,她曾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並提出了三人同居的荒唐想法,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想法居然實現了。丁玲,原名蔣偉,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安,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
  • 現代文學館珍藏的丁玲遺物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工作接觸到許多丁玲的著作,還能夠接觸到許多外人所不易看到的丁玲遺物。它們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她的創作生活和人生經歷。在這裡選取幾件介紹給廣大讀者,共同來緬懷這位非凡而又平凡的女作家。  葉聖陶對丁玲的扶持  中國現代文學館丁玲書房裡掛著一幅葉聖陶書贈丁玲的詞,十分引人注目。
  • 丁玲:拋棄發小暗戀老師,和兩個男人同居,為活命給叛徒生孩子
    ,在當地是有名的名門望族,父親蔣寶黔這邊家境也是相當不錯,還曾自費到日本留學學習法律。但沒過幾年好日子,在丁玲4歲的時候家道開始衰敗下去,父親整天抽鴉片,花光了所有的家財之外還欠下了一屁股債,不久就病死了,母親走投無路只好帶著丁玲和不到一歲的弟弟回了娘家。在外婆家,丁玲和三舅家的表弟一起玩耍長大,關係很是不錯,家中長輩見了就讓兩個孩子定下了娃娃親。
  • 感情生活豐富的女作家丁玲,與丈夫在獄中生下女兒,女兒如何了
    有一個女作家的風流就給人帶來非常大的爭議,她就是丁玲。丁玲的感情生活丁玲的感情生活,在民國時期,也引來了一些作家的嘲諷,比如沈從文在得知她與一個小十幾歲的男子結婚時,在小說裡寫了這樣一段話來嘲諷她:「這年紀丁玲只需要一張男人的嘴唇和兩條臂膀了。……倘若來了一個男子,這生活才能使她十分快樂。」
  • 丁玲:在獄中3年,同叛徒嫌疑人同床共枕,獄中產下一名女嬰
    丁玲正是這樣一個女人,在她一生中發生的多次愛情,像是每個人都被她愚弄,也像是都愚弄了她。荒唐之愛:三人行丁玲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母親在包辦婚姻下與旁人結為連理。然而,這個女人卻夾在新舊兩種思想中無可適從,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和過去所受教育兩面夾擊,她最終也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
  • 丁玲:與兩個男人同居,獄中生女,後嫁小13歲丈夫
    她幼時曾受教於各類女子學校,思想活躍開放,青年時期,更是就讀於上海大學文學系。可以說,像丁玲一樣的人就是民國時期進步女子的典範。在大學,她成績優異,正因如此,她被介紹到了北京大學進行旁聽。原來,丁玲的弟弟突然離世,得知這一消息,丁玲悲痛欲絕,而另一方面,家中銀錢的短缺也不得不讓她要中斷學業。於是丁玲只能回到湖南。但胡也頻並沒有放棄這段感情,他向朋友籌措路費,一路奔往湖南。
  • 沈從文先生小傳
    同時,沈從文還在隔壁的「務實學堂」圖書室翻閱過《史記》、《漢書》和其他一些雜書……這一系列的閱讀,使沈從文初步接觸到了西方小說和中國的古籍。1921年,沈從文做了湘西靖國聯軍第一軍統領陳渠珍的秘書。陳渠珍在軍部備有一個收藏豐富的私人文物、圖書室,其中有百餘軸自宋及明清的舊畫、幾十件銅器及古瓷,還有十餘箱書籍、大批碑帖、一部《四部叢刊》。
  • 內蒙古作家安寧、渡瀾獲丁玲文學獎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11日電(李國棟) 12月10日,內蒙古作家安寧、渡瀾分獲第11屆丁玲文學獎散文類新銳獎和小說類新銳獎。從事創作以來,安寧共出版作品25部,在《人民文學》《十月》等發表作品400餘萬字,代表作有《我們正在消失的鄉村生活》《遺忘在鄉下的植物》《鄉野閒人》《遷徙記》等。曾獲首屆華語青年作家獎、葉聖陶教師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內蒙古索龍嘎文學獎、廣西文學獎、草原文學獎等獎項。渡瀾生於1999年,現為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大學三年級學生。
  • 沈從文: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
    (1980年,沈從文與凌宇的合影。 受訪者供圖) 沈從文講得很清楚,民眾品德的重造還得以久遠的、美好的人性為根基 瀟湘晨報:看了您的《沈從文傳》,我覺得對自由的追求對沈從文的一生影響非常大。不管他當年離開軍隊去北京「從文」,還是他後來的從事文物研究,都是因為對自由的追求。 凌宇:沈從文曾反覆說,他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對生命來說,一個最基本的權利,就是生命的自由。
  • 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1987年3月,丁玲逝世一周年後,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文聯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誕生。該獎旨在繼承和發揚丁玲矢志不渝為人民寫作的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獎勵和推出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此獎每3年評選一次,至2018年已舉辦十屆,共獎勵兩地文學專著480部。
  • 才女丁玲:她同時愛上兩位男友,於是提出三人同居,結果如何?
    世人皆道男子多情,三妻四妾再是尋常不過,卻不知民國時代,也曾出現一位「多情」女子。她就是丁玲,我國建國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學家,教育家。因為丁玲的家庭氛圍開明自由,自小接觸詩書的她,對學習也十分痴迷,這讓年幼的丁玲見識廣博,知識儲備遠超同齡。但這一切又和丁玲的「多情」有何關係?丁玲又「多情」至何種地步呢?
  • 尋找水杉,重新發現世界阿來散文作品獲丁玲文學獎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湖南常德籍貫的女作家丁玲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她的《沙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被文學史銘記。為了紀念丁玲,1987年3月,由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常德丁玲文學創作促進會具體組織實施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設立。2020年12月10日晚,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湖南常德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布獲獎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