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英語學習中,要溫故知新。因為溫故是知新的開始,知新是溫故的結束。複習學過的知識,來練習模仿過的聽說讀寫。所以對知識會有深刻的認識,在聽說讀寫上也更有靈魂。當對知識不理解,不能通透;聽說讀寫,也是在走形式。孩子對英語感興趣,並不是對表現形式有興趣,而且對內容感到有樂趣。所以讓孩子對英語感興趣,主要是在內容上下功夫。發音和拼寫,是為了基於思維,才能表現出來。有人說,孩子跟著老師模仿,直接就表現出來了。其實,孩子看到教學過程的動作,聽到發音;感官傳遞信號給思維,然後通過思維支配去表現。思維對信號的強弱,就決定了模仿和練習的深淺。鍛鍊英語思維,其實就是讓思維對英語更靈敏,表達更準確。準確的是內容,內容準確了,表現形式還能差到哪裡呢?學習英語,就是為了學習知識;表現形式,是為了分享和交流,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在教孩子學習英語中,不要忽略了分享。所以,啟蒙階段的孩子,參與培訓,是幾個小朋友在一起學,相互協助,對比溝通。很多時候,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其實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表達和分享。表達和分享也是在學習。如果不懂得表達,自己對知識就不能思考;不能表達,別人就不知道自己所理解和掌握;不知道,就沒辦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查漏補缺。自己覺得已經很滿足了,其實,未必是真的到位了。表達,也是在鍛鍊溝通能力;學習需要溝通和互動,日常生活也是需要溝通;有效的溝通,是從有效的思考開始;有效的思考,是從有效的認知啟蒙;有效的認知,是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表達中輔助和引導,鍛鍊孩子樂於思考和實踐能力。在事情上練,就不會覺得過程枯燥,因為事情得到了解決,需求得的了滿足。
孩子對發音有很強的模仿能力,聲音代表的是信息,信息是事物的情景。所以對聲音的內在了解得越深刻,感受到的越靈敏。學習過的英語,有的孩子就不願意去重複;為什麼呢?是因為在學過的單詞或句子中,找不到樂趣;也沒什麼新鮮感,所以逐漸的失去了興趣。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溝通,孩子掌握的語言也就那麼多。有時候,對問題從不研究。因為事物發生了改變,就會對事物好奇而提出問題。所以,孩子一直在使用語言,去認知事物;在認知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鍛鍊了溝通和表達技巧。對事物的了解的越多,其實是認知的越多;在認知過程中,鍛鍊了思考力。學習語言,就是為了溝通和互動。看動畫片,是在溝通;閱讀英語讀物,也是在溝通。因為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取長補短,達成一致。
如果對英語讀物中單詞不理解,怎麼能彌補自己認知上的不足呢?在閱讀中,發現不認識的,要學會去認識。畢竟,在幼兒園,小學,初中等,都是在不斷認知和溝通的。還是以動畫片為例子吧,孩子喜歡看,就和孩子溝通動畫片的情節。溝通得越詳細,思考得越周密;對事物的理解也會有新的認知,也是提升了表達水平,增進了情感。在英語學習中,根據課本來討論,是讓課本上的內容更生動,活潑,接近實踐,便於思考和理解。
比如早上跟老師打招呼「good morning」,如果對老師印象不好,就可能不會打招呼;如果對實踐不夠自信,就不敢打招呼;如果對發音把握不到位,可能會因為模稜兩可,而不能表達;如果對詞義和語境不能理解和把握,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表達。可見,在日常學習中,並不只是記住單詞或句子,實踐中才可以鍛鍊自信,活潑和開朗是要氛圍薰陶。對語境能夠把握,在閱讀中,也就有了實踐經驗;在聽力中,直接聽到了語境了。只有實踐是距離孩子最近的,直接可以拿來使用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