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有時候,會遇到困難。孩子在學習時候,有困難,其實是家長教學上的困難。沒有學不會的,只有教不到位的。跟著老師能模仿,未必能懂,所以要提升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課堂上記住了,未必能掌握,所以需要在複習中,提升孩子的實踐能力。有時候,孩子不願意去學,而是去做感興趣的事情。甚至,感興趣的事情,要比學習更重要。所以在學習中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進步的源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能夠感到自己的進步,是值得讚美的。溫故知新,不必覺得已經學會了,就不用鞏固了。溫習的過程,表面是對知識的重新認知,其實是,在對方法和思路的鞏固。比如少兒英語,如果方法正確,思維鞏固,在後期的學習中,會更有信心和穩定。也不會因為沒有英語思維,而感到迷茫;更不會因為失去興趣,而感到困難重重。
課堂的日常教學中,能夠教二十個單詞的,可以教十個單詞。這樣,就會有充足的精力,分散在每個知識點上。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有充足的空間去切磋和揣摩,課堂上學到的,除了知識點,更多是聽說讀寫的方法。了解單詞,更多是在了解認知單詞的過程。學科是為了獲得成效,但學科背後是在考察什麼呢?如果了解考察的目的,不了解努力的方向,怎麼能掌握呢?就像教孩子拿一個蘋果,孩子能夠學會抓取,也能抓取,掌握了能力。但是,學習掌握蘋果的能力,並不是目的。獲取蘋果,可以用來去洗,去分享,去吃。獲取之前的教,獲取之後的分享,是貫穿在課堂上。而在學習獲取蘋果的過程中,孩子應該學到的不僅是能力,更是拿來用於什麼,這才是學習的目的。英語學習也是如此,掌握了英語,要用英語去認知和理解,通過閱讀交流思維,通過口語溝通有無。
通過學習,不僅是為了提升智力,還要讓孩子能夠有方向和目標。掌握了能力,如果沒有目標,只是被動的接受,被動的去解決問題,被動地應對可能的困難。有了目標,就會朝著目標的方向努力;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有所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跟著老師模仿,動作是滯後於思維的;先模仿發音,聽力,閱讀,拼寫;是從形式上去表現,為了能夠及時掌握,要在具體實際中才能理解,理解是什麼?理解就是填充思考的空白,讓表現更充實,自然。理解,是用以往的經驗去嘗試掌握新的知識。經驗是在經歷中總結出來的,而經歷的過程,是教和學的結合。比如家長教孩子說話,在是具體語境中教,而語境是在情景中,情景是事情的情景。所以教孩子說話,就是在做事中教;教孩子做事,也是付諸於語言來教。
少兒英語的學習,需要科學,系統,階段性的提升。夯實英語基礎,就是查漏補缺,填充空白,鞏固和穩定的過程。孩子喜歡動畫片,是對內容有興趣;對其中的人物有興趣,是人物在事情中的音容笑貌有美好印象。在需要的時候,回憶印象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要思考。在不需要的時候,品味印象,是為了鞏固過程,體驗印象所帶來的快樂。在啟蒙少兒英語階段,更多是在品味樂趣。隨著課本知識量的增加,能力的增強,水平的提高,需要靠品味學習中的樂趣,以更深刻地增進認知,獲得進步和成長。依靠課本或音視頻,才能獲取,是被動的應對。當沒有憑藉和依靠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思考和獲取。家長輔導孩子學英語,就是在孩子學習英語的時候,給予輔助,輔助就是在需要的地方,給予引導,培養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