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就是教孩子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才好。比如英語發音,如果不成文,對於聽的人來說只是發聲。聽到聲,並不能懂。發音是透過聲來展示音節。音代表了文,文代表了象,象來源於生活。表達是為了溝通,所以學習英語表達,就要在溝通中鍛鍊。聽力是為了口語,所以聽力就要在口語中訓練。如果只是聽,那只是在記憶,不能表達,就不知道如何思考表達,就沒辦法鍛鍊思維表達能力。學英語口語,在英語環境中練口語,口語是口頭表達能力,是口頭表達是源於對實踐的闡釋,是對實踐的記錄和指導。所以學英語,是就是學互動和溝通。教孩子學英語,其實能記憶到多少單詞呢?只是在啟蒙階段,口語互動中鍛鍊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英語認知和實踐能力,在經歷中總結經驗。在學習中提煉認知。記住了單詞,不能使用單詞,反而可能影響使用。少兒英語單詞的使用,在表達上就是口語;使用的過依據的是思維,思維來源教學印象中的方法。
如果只藉助了老師教學印象中的知識,不懂得使用學習方法去實踐知識,只不知道知識是如何使用。不能使用怎麼能了解單詞呢,不能了解單詞,在句子中如何理解句子;在文章中如何理解文章呢。學習的過程,就是從已知到未知,從熟悉到陌生不斷延伸和擴展的過程,也是認知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所以少兒英語的學習,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如果只重視了結果,就會對結果有要求,反而忽略了過程和根本。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如何取得結果上,怎麼能輕鬆享受過程中的樂趣呢。就像和家長互動和交談,本身是和藹可親,輕鬆自然的;非得要為了達到目的才去溝通,為了自己的需求才去表達。這就會讓親子感情變成了完成目標。讓學習變成完成任務,就會把精力放在了忙忙碌碌中。完成了學習的時候,就感覺不到學習英語的快樂,而只是感覺到學習的疲勞。
在家庭環境中和家長互動,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和老師同學互動。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是在交流和溝通中學習知識,交流和溝通本身也是鍛鍊能力,也是掌握知識的方法,忽略了溝通和交流,也就忽略了表達能力。並不是課堂上的溝通,才是學習,課後的交流更是實踐性的學習。課堂上的口語是訓練,也是學習;課後的口語是實踐,也是在學習。課堂上的口語練習是模仿老師的,注意力在老師;課後的英語口語練習是自主的,注意力在於自我表達和分享。關注點不同,學習效果就不同。模仿是收穫的開始,而課後的練習才是收穫的結果。教孩子學英語,老師必定先有教孩子的心,方法和知識才能得到合理的實踐。孩子跟著老師模仿和練習,必定有學習之心,方法和知識才能模仿。方法是付諸於知識,才能成為方法。就像走路,只有在路上走,才是走路。如果離開了路,走的只是動作。
在課堂上模式的是動作,在實踐中互動的是能力。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在練習孩子的認知能力,有了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就記住了知識。比如少兒英語單詞,學會了口語,也就記住了口語中的單詞。比如孩子想吃蘋果,有了吃蘋果的想法,才能表達出吃蘋果的願望。如果不知道蘋果,就不知道想吃什麼。看到的是印象,可以賦予印象以單詞或句子。而印象並不是憑空的,而是在孩子實踐中獲取的。比如課堂上互動遊戲,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對話溝通等形式,參與教學活動,獲得了快樂,也掌握了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鍛鍊學習方法。只去記憶知識,就只是記憶;鍛鍊記憶也是為了使用,如果不能使用,鍛鍊了有什麼用呢。使用記憶,比如閱讀,口語,實踐應用就是將記憶釋放,提升為認知能力。
提升了認知,看待學過知識的過程,也是在鍛鍊新的認知能力。希望孩子能學得好,而不是記得多。學得好,培養的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什麼,是模仿並靈活實踐能力。學少兒英語,是在鍛鍊孩子交流能力。日常生活和家長溝通,總是在根據具體的事情來的,解決方式決定了語言表達。英語思維,鍛鍊的是英語使用能力;培養的是興趣和愛好。為什麼孩子對英語沒興趣呢?並不是對單詞沒興趣,而是找不到單詞背後讓孩子感到有興趣的東西。害怕學英語,是不能理解。課堂培訓之後,和孩子討論英語。孩子和家長討論,也是在引導和啟發。家長不用懂得教英語,因為孩子在課堂上已經學了英語,為什麼還要教呢;引導孩子正確分享和表達就可以了。其實孩子學得已經很多了,缺的是實踐的機會,缺的是興趣培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