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少兒英語階段的孩子,學習過程是興趣;家長會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學習,如何做才是學,學到什麼程度才是有效果。要允許孩子出現錯誤,給孩子充分表達的空間和時間,這樣才會了解;學的過程就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從不合理到合理的轉變。什麼都不是現成的,都需要親自去勞動才有收穫。啟蒙英語,抓住了時機,就會有所進步;投入了精力和時間,就會增加見識;磨練和揣摩,才會精益求精。對待孩子的學習,老師要了解孩子喜歡聽什麼,怎麼教孩子才能聽懂,理解更快,記憶更牢固,可以激發興趣。如果不能調動課堂氛圍,就不能說是了解孩子,至少不能說是了解英語教學方法。
英語學習並不是只在課堂上才實踐,並不是老師在的時候才能學好,並不是為了家長和老師而學的。所以學習就不是為了完成目標和任務而去操作,而是享受認知和記憶,理解和掌握,並投入到實踐中的快樂。那學習怎麼會有快樂呢;有的,只是方法不對路,不能理解知識,也不能掌握方法。單純的記憶,怎麼能體現樂趣呢。認知的過程也是學習,就像平時家長教孩子玩遊戲,做親子活動,都是學習;只是方法不同,實踐中讓孩子能親身體會到認知的樂趣。詞彙,語法,音標等都是從語境中,句子和閱讀中抽離出來。獨立地去學,加強記憶,但也要懂得將所學融入到句子,閱讀,口語的語境中,才是學習。很多時候,孩子學習英語,僅僅抽離出來練習,但沒學,沒強調融入語境去互動和溝通,在實踐中去感受英語的魅力。
教孩子學習英語,並不是沒能力就不能學,沒能力才是要學去掌握能力。不認識才是要學會認識,不合理才是要學合理。學習階段,在課堂上孩子可以和老師互動,練習說口語。多交流和互動幾次,口語就流利,記憶也會更清晰了。和老師溝通和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是有限的,孩子學習過程更多是在複習階段,複習中沒語境,沒條件,沒機會表達,怎麼辦呢。家長陪伴孩子學習的時候,並不是只陪著,也要能伴隨英語聽說讀寫的始終。這才會教會孩子在複習中有頭有尾,精力逐漸學會集中,去記憶,分享,表達。學會適當的閱讀,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增強英語思維能力;學會朗讀,鍛鍊發音,發音聽在耳朵中,也是在糾正和訓練聽力;能聽懂就能分辨準確發音,那拼音,拼詞的過程就能熟悉和鞏固了。
學習就是克服一道道難關,突破自我的認知,從而獲得成長和進步。有不懂的地方,就是要學習的;懂了也時常複習,溫故知新,才不會丟失。很多時候,只去追求新知識,保持進度,忽略了已經收穫的知識和能力,反而會迷失方向。英語學習,要懂得英語,才能學。就像跟著老師學,要懂得老師教學特色和方法,才能學出來;跟著家長模仿,和家長互動,總是在聽的足夠多了,潛移默化中脫口而出。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思維和行為表現的通路,練習的過程,是將實踐和語境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掌握好一種方法,勤學多練,通過提問引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