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園長媽媽主持和主講的父母學堂第一課順利開講!本期的主題是: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照慣例,小編將講座內容稍作整理,文末還有當天完整的講座視頻,錯過現場的大天使記得自覺補習,文末有福利哦!
園長媽媽先是拋出了一個問題:您希望您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在場的大天使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對孩子的期望無外乎希望TA自信、快樂、健康、有愛心、有責任感、自理、樂觀、堅強、善良、獨立、懂事、體貼、勇敢、孝順、有理想、有判斷力、情商高、可以做自己、有終身學習能力、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明辨是非的基礎上生活得更自我。。。等等。
言歸正傳,園長媽媽每次都敲黑板,強調強調再強調:在要求孩子做到的路上,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自己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要時刻反觀、反省自身,只有自己先做到,對他人才有說服力。言傳和身教,缺一不可。
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幼兒來說,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形成良好的作息是身心健康的首要前提。孩子最好晚上9點前就進入睡眠狀態,這樣才可以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以充沛的精神迎接第二天。而大人要為孩子做榜樣早睡早起,最好也11點之前入眠。對於習慣晚睡的父母來說,不妨試著為孩子做改變,這個改變不僅給孩子做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的榜樣,還有利於自己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園長媽媽聊家常:園長媽媽在兩個孩子小的時候,通常都是8點就進睡房和孩子們互動遊戲,講講故事、繪本之類,孩子9點前基本上都可以入睡了!(小編註:此處應該有掌聲)
想像一下一個天天板著臉的人和一個常常面帶笑容的人分別給您帶來什麼感受?
板著臉的人呢讓我們感到壓抑難以接近。而面帶笑容的人給我們溫暖快樂的感覺。所以,不愛微笑的父母,要每天對鏡練習微笑,才會讓孩子感到開心快樂。話說回來,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哦!
有責任感的人,才值得他人信任,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做到有責任感?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責任盡到,才會有更多自信。相反,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往往令人感到失望甚至受到他人的指責。久而久之,自己也會對自己喪失信心。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我們大多數人卻習慣於用負面的語言企圖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如何是正面的語言?園長媽媽舉例說,安喬有位畢業生小天使對媽媽給她做的愛心雞蛋面這樣評價:「媽媽,這個西紅柿雞蛋面真是太好吃了。(先正面肯定,表揚!)要是再多放一點西紅柿就更加美味了!(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小天使的媽媽驚訝於孩子這種積極正面又不失禮貌的表達方式,一定是在學校學的!
的確,在安喬,老師們時常做正面引導的培訓,當老師發現孩子的問題時,首先是找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表揚之,然後,再更進一步指出仍需改進的地方,從而小天使也比較容易接受。那麼在家裡也一樣,父母要學會從正面的思維出發,用積極的語言給予肯定,再指出不足之處。
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除了及時阻止,還要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的原因,然後給孩子找一個代替方案,告訴孩子究竟應該怎麼做才對。也就是Stop—Why—How原則。
情景分析一:當孩子在公共場所推或被推、或打人、搶別人玩具。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奪口而出:你不可以這樣!在這樣(打人、搶東西)別人不跟你玩了!這樣不乖哦!
其實,孩子發生這樣的行為,背後是有原因可尋的。
首先,我們要排除,家裡是否有長輩經常爆粗口或動粗打人,如果有,一定要改!否則孩子這樣一點都不奇怪。
假如不是上述情況,那麼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自身語言溝通能力有限,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打或推或搶,是最原始的肢體表達方式,其實孩子只是想說「嘿!我想跟你玩!」
所以在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這樣問孩子了:「你是不是想和TA一起玩?然後替孩子問對方:「嗨,我們可以一起玩嗎?我們想跟你一起玩。」(示範,用說的方式替孩子表達出來)」當然,也許當我們替孩子表達出意願後,對方繼續不理睬,或者拒絕和我們的孩子分享玩具,那麼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沒關係,TA可能比較害羞,那媽媽/爸爸陪你玩。」
情景分析二:孩子如何學會自己收拾玩具?當然不是讓TA自己整理啦,要父母幫忙收拾哦。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明白什麼叫收拾整理。這就需要父母帶著孩子一起,把玩具歸納整理到玩具箱裡。
比如在不同的收納盒上貼上玩具的照片標籤。並且在和孩子一起收拾的時候,要不斷的說:我幫你一起收哦!不要小瞧這個「幫」字。一個小小的「幫」字,說明收玩具這件事是孩子的事,大人只是在幫忙做。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成樂意為他人幫忙的人哦!
作為父母,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時,要更加細緻、有耐心、有方法。一件事情要讓孩子確實明白該怎麼做,才算教完。並且,不要妄想教孩子一遍兩遍,孩子就學會了,沒有人學東西一遍就會的,除非是天才。何況我們的孩子還只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所以對孩子一定要更加有耐性。
當妹妹/弟弟孩子提問:媽媽,你最喜歡誰?
可以回答:女生裡面媽媽最喜歡你了!/男生裡面媽媽最喜歡你了!
如果兩個孩子都是男生或女生,可以說:幾歲幾歲的最喜歡你!
如果是雙胞胎,就選擇兩個孩子不同的地方限定一下。比如:穿黃色衣服的小朋友裡我最喜歡你!
切忌對孩子開「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你看,你媽媽出差了,她不要你啦/你媽媽生小寶寶了,她以後就不愛你了」類似這樣無聊當有趣的玩笑。就好像一個丈夫對妻子說「我不愛你了」,過一會兒又對妻子說「我開玩笑的啦」。相信沒有哪個妻子會覺得這個笑話很好笑吧!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再對孩子開類似玩笑了,因為它一點都不好笑,反而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害!
假如孩子比較挑釁叛逆,可能是孩子覺得不夠被愛或沒有被長輩公平對待而希望得到大人更多的關注,父母家長就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堅定不移的愛。
尤其很多二胎/三胎家庭可能都曾經歷,老大在弟弟妹妹出生的那段時間比較叛逆。其實,只要在生老二/老三之前給老大做好思想工作,會比較有效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的。具體做法就是在懷著二寶三寶的時候,大人不斷用言語告訴大寶:有了弟弟/妹妹之後,你就可以成為弟弟/妹妹的好榜樣,好老師。(讓大寶有一種榮譽感)在二寶三寶出生後,讓大寶共同參與照顧小baby。(讓大寶有參與感)比如請大寶幫忙拿尿不溼,拿奶瓶。。。所以,一定要讓孩子覺得,是我們(一家人)一起來參與照顧小寶寶,還要常常對大寶說「謝謝你的幫助,你真是幫了我大忙!有你幫忙我真是太幸福了,媽媽好愛你。。。」
當孩子不小心把東西打破打翻,不要上來就指責孩子罵孩子。因為沒有人會故意破壞,除非是故意要引起大人注意。我們要有同理心,首先要關切的詢問孩子還好嗎?是否受傷?再幫助孩子一起清理。這樣孩子才不會懼怕失敗犯錯,做事才不會畏首畏尾。
孩子哭鬧不停,很可能是因為TA的願望一直沒有被滿足。大人不要擔心對孩子妥協,孩子就會被寵壞。其實孩子只是希望自己的意見被大人重視。一旦願望得到滿足,孩子的心結就打開了,就不會「無理取鬧」了。因此,我們一定不要事事都佔上風,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在孩子面前退一步,讓孩子的意見被尊重、被接受,許多所謂的親子戰爭就可以避免了。
兩歲半到三歲之間,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願意自己做決定。以孩子挑剔穿衣服為例,大人可能會以各種理由來阻止:今天天氣冷,你穿太少會著涼啊;你這樣搭配顏色醜爆了啊;沒有人會這樣穿搭啊,亂穿一氣不行啊。。。總之,結果就是孩子被我們強行穿搭。其實,我們要做的只是幫孩子分析一下我們的意見,比如為什麼不能這麼穿,是因為天氣或是搭配。但最終的決定權要交給孩子。至於怎麼穿帶來的結果,讓孩子去承擔。這樣,孩子的意見既得到了滿足,TA也能意識到:哦,原來媽媽/爸爸說的是對的,我下次會聽取他們的意見。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很多想法意見和我們不同,願意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只要在保證沒有人身危險的前提下,分析給孩子聽,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吧!只有讓孩子知道他的意見被大人尊重,能夠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了,將來孩子才會成為有主見,有自信的人。常常自己做決定的孩子,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當孩子變成「魔鬼」的時候,恭喜家長們,這代表著孩子的思想在自我突破和成長,在衝破他自己原先的格局。而青春期孩子叛逆、討厭父母、不願和父母溝通,絕大部分的禍根埋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大人粗暴地用自己的想法越俎代庖,剝奪了孩子的決定權。所以,我們一定注意不要事事幫孩子做決定,不要在每次的親子戰爭中力爭取勝。今天看似場場都贏,可慢慢的,我們會輸掉孩子的信任,甚至孩子的將來。
學習是終身的事,只要確保孩子對學習保有熱情,大人不要著急逼孩子。放慢腳步,不要急於求成。人生是場馬拉松,不是贏在起跑線。作為父母,我們要care的是孩子的幸福指數和追求幸福的能力。讓孩子做自己,保持對學習的終生熱情,讓孩子輕輕鬆鬆的去學,畢竟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假如孩子暫時不肯做作業,那也不要和孩子死磕,讓TA獨自去面對老師,讓老師和同學群體的力量去影響TA。
做個不著急、不打壓孩子天性的父母,不要在不該追求成果的時候著急看成果。只要我們用心「灌溉」,孩子自然會「花開」。
中英對照版正面管教大放送(點擊圖片看大圖),供大天使和老師們一起學習參考,最重要還是運用到實際中和孩子role play哦!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下方視頻
謝謝觀看:)